二月风堪爱,悠悠天际生。
向空鸣籁细,乘暝作寒轻。
拂水纹层浪,穿条杌紫茎。
烦君期素魄,相伴倒春清。
二月风堪爱,悠悠天际生。
向空鸣籁细,乘暝作寒轻。
拂水纹层浪,穿条杌紫茎。
烦君期素魄,相伴倒春清。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
疾风吹征帆,倏(shū)¹向空没。
译文:疾风吹着船帆很快的行驶而去,消失在江面。
注释:会稽:县名,唐越州治所,今浙江绍兴。¹倏尔:倏忽。
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
千里在¹(é)(qǐng)²,三江³超忽。
译文:千里的路程顷刻就走完了,三江的风光尽收眼底。
注释:¹在:全唐诗校:“一作去。”²俄顷:顷刻。³三江:据《吴越春秋》注,三江指浙江、浦江、剡江。⁴坐:遂。⁵超忽:旷远貌。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译文:坐在船中无事时就谈笑娱乐,说着夕日楚越之事。
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落羽¹更分飞²,谁能不惊骨³
译文:犹铩羽飞落之处尸横遍野,怎不让人心折骨惊。
注释:¹落羽:犹铩羽,羽毛摧落。比喻落第。²分飞:乐府《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以比亲友分离,各自东西。³惊骨: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只得流霞(xiá)酒一杯¹,空中箫鼓²几时回。
译文:(被称为曾孙)的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今天所听到的空中箫鼓声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能听到。
注释:¹流霞酒一杯:流霞酒是传说中的仙酒。²空中箫鼓:出自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武夷(yí)洞里生毛竹¹,老尽曾孙²更不来。
译文:武夷洞里长满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再也没来。
注释:¹生毛竹:出自武夷山神话传说。²曾孙:曾孙是神仙对众乡人的称呼,因为神仙的年龄小者几百岁,大者上千岁,所以这样称呼。

shān--shāngyǐn

zhǐliúxiájiǔbēikōngzhōngxiāoshíhuí

dòngshēngmáozhúlǎojǐncéngsūngènglái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寂寞空城¹在,仓皇²古董迁³
译文:寂寞冷落的北京城依然还在,大批文物仓皇中被盗运出城。
注释:玉佛:北京团城承光殿中的白玉佛,高五尺,用白玉雕成。¹空城:北京城。²仓皇:匆促而慌张。³古董迁:国民党将珍藏在故宫的大批文物运到南京。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头儿¹夸大口,面子²靠中坚³
译文:头儿夸下抗日海口已成泡影,用大学生掩饰他们卖国罪行。
注释:¹头儿:指国民党首脑。²面子:指国民党的面子及行动。³中坚:核心力量。指当时的大学生。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
惊扰¹(jù)²³?奔逃只自怜。
译文: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怎能责怪他们妄自惊扰逃奔。
注释:¹惊扰:惊动扰乱。²讵云:怎么说。³妄:荒缪,轻率。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所嗟(jiē)¹非玉佛²,不值一文钱³
译文:学生该自叹不如一尊白玉佛,竟贱到不值一文钱遭人看轻。
注释:¹嗟:叹息。²玉佛:这里代指贵重的金银财宝。³不值一文钱:指大学生们叹息自己不如玉佛值钱。

  首联为工整的流水对,概述了伪教育部电文的内容,点明形势,为下文的驳斥张本。颔联也是一组对偶句,从统治者方面批驳所谓“中坚分子”的荒谬。颈联直接引出电文原文,从学生方面据理反诘,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的污陷栽脏。尾联将玉佛与学生对比,活现出他们“仓皇古董迁”的卑鄙可耻的本质。篇末点题,击中要害。由此可见,本诗有如春笋揭壳,层层递进,首设全躯,结显原形。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突出的特点。诗的标题就揭示了主旨——学生和玉佛,二者命运截然不同。玉佛可以卖钱,即使“仓皇”逃命,也不忘“迁”走,学生抗日,反被血口喷诬。官样文章说,“面子靠中坚”,究其实,却是“不值一文钱”,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

  全诗语言平实浅显,作者在诗中表现的讽刺辛辣、深刻,巧妙地将一些平时的报章杂志新闻中的用语都搬入此诗,愈显得讽刺的力量,如“中坚”、“惊扰”、“讵容”、“妄”等。同时,通过学生和玉佛的命运的对比,更显出国民党政府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利欲熏心。而学生和玉佛的命运,只是当时国乱时危的动荡中国的一个缩影,具典型性,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的生命的视如草芥的行径。

  此诗犹如一篇驳论性的文艺杂文。作者善于从反面材料中提炼出若干要点,逐一加以批驳。画龙点睛,要言不繁,抓住本质,镜无遁形。幽默和诙谐,渗透在字里行间,笔锋所至,入木三分。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83页
2、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2页
其一
步登北邙(máng)¹(bǎn)²,遥望洛阳山。
译文: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注释:¹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¹
译文: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注释:¹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yuán)墙皆顿¹(pǐ)²,荆棘上参(cān)天。
译文: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注释:¹顿:塌坏。²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qí)¹,但睹新少年。
译文: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注释:¹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¹不复田²
译文: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注释:¹畴:田亩。²田:动词,耕种。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译文: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译文: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¹,气结不能言。
译文: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注释:¹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清时¹难屡(lǚ)得,嘉会²不可常。
译文: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注释:¹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²嘉会:欢会。
其二
天地无终极¹,人命若朝霜。
译文: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注释:¹终极:穷尽。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愿得展嬿(yàn)¹,我友²³(shuò)
译文: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注释:¹嬿婉:欢乐。²我友:指应氏。³之:去,往。⁴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亲昵(nì)¹并集送,置酒此河阳²
译文: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注释:¹亲昵:朋友。²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中馈(kuì)¹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译文: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注释:¹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爱至望苦深¹,岂不愧中肠?
译文: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注释:¹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¹
译文: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注释:¹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¹起高翔。
译文: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注释:¹施翮: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诗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文选》中李善注曰:“郭绿生《述征赋》曰:‘北邙,洛阳北邙,岭靡迤长阜,自荥阳山连岭修亘暨干东垣。” 段珪等内宦等即携帝于此而后投河自尽,董卓即于此带兵迎帝回洛。而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接着,诗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见一片农田。这个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已经看不出哪里是曾经的田间小路了。有人说这个游子便是应氏兄弟,因为他们的父亲曾在洛阳为官,他们也应在这时生活过。这固然不错,然而且不说应氏兄弟本为汝南郡人,而单是就诗歌抒情的主体来看,这个“游子”也就是诗中的那个“新少年”,他的所睹所想分明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感叹着民生的凄惨:“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这一番破败景色,竟至“气结不能言”,这分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所谓“平常居”之语,则曹操曾在洛阳多时,曹植也曾在那里居住过也未必不是事实。就是这次分别之前曹植也已于洛阳逗留了几日,且"平常居"亦可不必拘泥为"常所居"。

  这首诗歌中,诗人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一场社会大劫难后的情景。他所见之状,无非荒残破败,班固、张衡所描画赞颂的“东都”、“东京”的昔日盛况,早已化为灰烬。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如实地记述了目睹的情状,始而遥望洛阳的全貌,由宫室到墙垣,再由景色的萧条到人物心情的震惊和所怀的悲悼。从这首诗中可深深地感受着这个少年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生活严肃的态度。可以说,在今存建安文士纪丧乱的诗歌中这首诗歌与王粲的《七哀》诗确实同为最优之作。如果诗歌就此而止,那么全诗与“祖饯”之意似嫌有些距离。因为这首诗毕竟是送别时所作,而且在这样的动乱年代中与友人分别,定是感慨良多。于是诗人接下来写了第二首诗。

  在第一首诗中写过那一番破败之景后,诗人在第二首中主要写与友人分别的感受。关于“清时”“嘉会”两句,《文选》五臣刘良注曰:“‘屡’,数也。言清平之时,嘉会之赏,不可数得而常有。”诗人这样的想法自是与第一首诗所写的景与情密不可分的。时历战乱,世事多变,清平之时与嘉会之美怎能常有?想到这里诗人不由感叹:与天地相比,人生之短促可不恰如“朝霜”之易逝!这种人生苦短伤时感怀的心情在古诗十九首中可谓常见,读者也知道在离乱的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情。虽然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多是对民生的感慨,而与友人相别,自然地想到自己与友人的感情是多么值得珍惜。于是他“愿得展燕婉”于友人,可是事实是“我友之朔方”!关于“燕婉”一词,《文选》中李善注曰:“《毛诗》曰:‘燕婉之求’。”《文选》六臣注中,张铣曰:“燕婉,欢乐也。言我愿得舒此欢乐也。我友,谓应璩也。”因为友人将“之朔方”故而要祝福他们一路平安,于是诗人“置酒”河阳,为他们饯行。六臣注吕向曰:“中馈,食也。言情爱至极,相望苦深,今为离别岂不各愧于中肠。”关于"愧"字的解释李善注引郑玄注《礼记》曰:“病愧,谓罪苦也。”可知其意当为别离之苦百转肠中。再想到友人所去路途遥远,诗人不由想象:如果自己能够与友人化作比翼鸟一起展翅高飞该有多好啊!这些诗句中表达着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无奈与恋恋不舍之情。于是祖饯送别之意溢于纸上。

  再者,从诗歌的“气”上来看,自可以将第一首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第二首诗歌而言,如果没有第一首诗歌中对洛阳残败景象的描绘,则起句“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似显突兀,而不知其由何而生发出的感慨了。建安诗歌“慷慨多气”,陈思王诗则更是更重“骨气”,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钟嵘在《诗品序》中更是目曹植为“建安之杰”,《诗品》列曹植的诗于上品,并说:“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且感叹:“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之有黼黻。”在《诗品集注》注释中,骨气之“骨”是指诗歌的具体内容,“气”是指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在一些诗歌欣赏中对《送应氏二首》中“气结不能言”一句中关于“气”字亦解释说:“气,指感情。”的确,第二首诗歌与第一首应为一气呵成,所以"气"不断。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还是一个少年诗人的曹植在诗歌中有对世事的慨叹,对百姓的同情,更有在此情此景下与友人分别的无限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把两首诗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植这两首诗歌由感时而更伤送别的主题,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选》将这两首诗列于“祖饯”一类之中的原因了。

  这两首诗也一样体现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首诗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洛阳城的景象:从破败的皇家宫室到闾里乡间荒芜的民田,从断壁残垣到参天荆棘,又从“寂寞”的景色写到从远方归来不识阡陌的游子独立于“千里无人烟”的荒野中那一种凄惨和悲凉。此诗除结句外,全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从游子的眼中写明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退,一去不返,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历历在目。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溢于言表。在结构上的特点十分明显。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望洛阳所目赌的荒凉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几句带出“游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诗的现实性强。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是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诗人对由董卓之乱以来的战争频仍,良田荒芜,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现了无限的悲愤,说明诗人是关心国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此诗所表现的少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正说明了其诗歌气骨不同凡响的原因。对现实的关心与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诗歌成功的关键。全诗句句是景,却又句句是情,这一种情绝不是因了个人的遭遇而发,而是对天下苍生深切同情的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江河般奔流,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后世读着这首诗歌的读者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体现。这也许正是“骨气奇高”的体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谈到建安诗风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送应氏二首》中的第一首恰恰是这首诗风的体现,这也是后人谈及此二首诗歌时只提到这一首的原因所在。然而,建安诗歌中对真挚情感的强烈表达亦是建安诗风的一个方面,魏晋时代是一个个性大解放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敢于表露真情时代,这在诗歌中更是非常明显。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珍惜朋友间的友情,对于离乱年代里的分别更觉无限伤感。在这第二首诗歌中有集中的表现。离乱的年代里分别,更会感觉无限的依恋。世事本无常,更何况在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时与友人分离。

  曹植是一个极具感性的诗人,这一点贯穿他的一生。他重视人间的感情,无论是手足之情还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他与曹丕立太子之争不能不说很是激烈,但他在随父出征与曹丕分别时依然恋恋不舍即是说明。这样一个视感情重于生命的诗人,如果在与友人分别时只看到了满眼的凄凉景象,而不言惜别之情,不是有些异样而不符合其本性了吗?所以这二首诗歌,必非如有的人所说的做于不同的时间地点,而是做于一时,或者说诗人认为这两首诗歌是不可拆开来作分析而必然要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方可领会其中的真意。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nèn)¹、匆匆去。
注释:¹恁:思,念。

  这首词上阕写景,表明春色将残。“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起首二句写春到江南景色。江南多雨,连贵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树”。“雨”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晓》中所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催开百花的及时雨,而不是摧残百花的风雨,所以下句才说“一夜花开无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诗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这是写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长,时不我待,转瞬之间,阳春三月已过,就到暮春时节。“绿树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三四两句写暮春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绿树成阴果满枝”了,花期已过,累累果实已经挂满枝头。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树下已有游人踏出的归路,说明花期已过,游人渐少。上阕纯写春景,但写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一二句写词人与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这当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通过这一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