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篠环曲堤,飞轩俯幽渚。
水容静可鉴,倒见城头树。
青蒲矗尔秀,白鸟瞥然去。
胜晤与时新,遂歌奚能叙。
烟篠环曲堤,飞轩俯幽渚。
水容静可鉴,倒见城头树。
青蒲矗尔秀,白鸟瞥然去。
胜晤与时新,遂歌奚能叙。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江林多秀发¹,云日复相鲜²
译文: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层与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注释:¹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²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征路那¹逢此,春心益渺(miǎo)²
译文: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
注释:¹那:同“哪。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²渺然,幽远的样子。渺,一作“眇”。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兴来只自¹得,佳处²莫能传。
译文: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注释:¹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²佳处:一作“佳气”。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薄暮(mù)¹津亭²下,余花³满客船
译文:黄昏时分,客船停在渡口的驿亭下,飘落的花瓣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中。
注释:¹薄暮:黄昏时分。²津亭:渡口边的驿亭。³余花:残花。⁴客船:旅客乘坐的船;运载旅客的船。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此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路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九龄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chūnjiāngwǎnjǐng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jiānglínduōxiù yúnxiāngxiān 
zhēngféng chūnxīnmiǎorán 
xìngláizhǐ jiāchùnéngchuán 
jīntíngxià huāmǎnchuán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一条寒玉¹走秋泉,引出深萝(luó)²洞口烟³
译文: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注释:¹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²深萝:指藤萝深掩。³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十里暗¹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chán)(yuán)²
译文: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注释:¹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²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8-1239

yǐnshuǐxíng

qún tángdài 

tiáohánzǒuqiūquán yǐnchūshēnluódòngkǒuyān 
shíànliúshēngduàn xíngréntóushàngguòchányuán 
云团广佑尽愁城,未必心肝铁打成。
云团广佑尽愁城¹,未必心肝铁打成。
注释:¹愁城:喻愁苦难消的心境。
话着石公山下事,定如猿叫第三声。
话着石公山下事,定如猿(yuán)叫第三声¹
注释:¹定如句:《乐府诗集》中南朝梁·简文帝渔歌《巴东三峡歌二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焦山的淇上人要去见广佑和尚,高僧智朋写此诗送他上路。广佑虽心境不好,但绝非铁石心肠,如果给他谈起石公山下事,定能感动他。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冻云¹(àn)淡天气,扁(piān)²一叶,乘兴离江渚(zhǔ)³。渡万壑(hè)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qiáo)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yì)、翩翩¹⁰过南浦¹¹
译文:寒云笼罩,天色暗淡,我乘一叶小舟,兴致勃勃地离开江渚。越过千山万水,进入了若耶溪的深处。狂怒的波涛渐渐平息,山风突然间刮起,又听到商贾们相互打招呼。一片片风帆高高挂起,一条条画船轻快地驰过南浦。
注释:¹冻云:冬天浓重聚积的云。²扁舟:小船。³乘兴离江渚:自己乘兴离开了江边。江渚:江边。渚:水中沙洲,此指水边。⁴万壑千岩:这里指千山万水。⁵越溪:泛指越地的溪流。⁶樵风:指顺风。⁷乍起:指山风突然的吹起来。⁸商旅:行商之旅客,这里泛指旅客。⁹画鹢:船其首画鹢鸟者,以图吉利。鹢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不怕风暴,善于飞翔。这里以“画鹢”代指舟船。¹⁰翩翩:形容穿行轻快的样子。¹¹南浦:南岸的水边,泛指水滨。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望中¹酒旆(pèi)²闪闪,一簇(cù)烟村³,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láng)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huàn)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译文:看岸上酒旗随风飘舞,一座山村烟云迷蒙,村边还有几行经霜的树。夕阳下,打鱼人敲着木榔归去。残败的荷花零零落落,池边掩映一排排光秃的杨柳。岸边三三两两的,是一群浣纱的少女,她们躲避着行人,害羞地含笑相语。
注释:¹望中:在视野里。²酒旆:酒店用来招引顾客的旗幌。³一簇烟村:一处冒着炊烟的村庄。⁴鸣榔:用木长棒敲击船舷。渔人有时用他敲船,使鱼受惊入网;有时用它敲船以为唱歌的节拍,这里用后者,即渔人唱着渔歌回家。⁵浣纱游女:水边洗衣劳作的农家女子。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到此因¹念,绣阁轻抛²,浪萍难驻(zhù)³。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yǎo)神京路。断鸿¹⁰声远长天暮¹¹
译文:行到此处,我勾起了思念,悔不该轻率地抛开闺中女子,像水中浮萍漂流难驻。唉,与她的约定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别离的情怀凄凉,只空恨年终岁晚,归期受阻。泪水涟涟,凝望遥遥京城路,听那孤鸿声声回荡在悠远的暮天中。
注释:¹因:这里是”于是“,”就“的意思。²绣阁轻抛:轻易抛弃了偎红倚翠的生活。³浪萍难驻:漂泊漫游如浪中浮萍一样行踪无定。⁴后约:约定以后相见的日期。⁵丁宁:同“叮咛”,临别郑重嘱咐。⁶何据:有什么根据,是说临别时相互的约定、嘱咐都不可靠,都无法实现。⁷空恨:徒恨。⁸杳杳:遥远的意思。⁹神京:指都城汴京。¹⁰断鸿:失群的孤雁。¹¹长天暮:远天出现茫茫暮色。

  上片首句点明时令,交待出发时的天气。“冻云”句说明已届初冬,天公似酿雪,显得天色黯淡。“扁舟”二句写到自身,以“黯淡”的背景,反衬自己乘一叶扁舟驶离江渚时极高的兴致。“乘兴”二字是首叠的主眼,从“离江渚”开始,直到“过南浦”,词人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游兴。“渡万壑”二句,概括交待了很长的一段路程,给人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感觉。“怒涛”四句,写扁舟继续前行时的所见所闻。此时已从万壑千岩的深处出来,到了比较热闹的开阔江面上,浪头渐小,吹起顺风,听见过往经商办事的船客彼此高兴地打招呼,船只高高地扯起了风帆。“片帆高举”是写实,也可想象出词人顺风扬帆时独立船头、怡然自乐的情状。“泛画鹢”的“鹢”,是一种水鸟,古代常画鹢于船头,这里以“画鹢”代指舟船。“翩翩”,轻快的样子。“南浦”,南岸的水边。“翩翩”遥应“乘兴”,既写舟行的轻快,也是心情轻快的写照。从整个上片来看,柳永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中片写舟中所见,所有景物都“望中”生发,时间是“过南浦”以后,已届傍晚,地点从溪山深处转到了南浦以下的江村。词人乘兴扬帆翩翩而行,饶有兴味地观赏着展现眼前的风光。“望中”三句写岸上,只见高挑的酒帘风中闪动,烟霭朦胧中隐约可见有一处村落,其间点缀着几排霜树。“残日”句转写江中,渔人用木棒敲击船舷的声音把词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发现残日映照的江面上,渔人“鸣榔归去”。接下来却见,浅水滩头,芰荷零落;临水岸边,杨柳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透过掩映的柳枝,看得见岸边一小群浣纱归来的女子。“浣纱游女”是词人描写的重点,他工笔细描她们“避行客、含羞笑相语”的神情举止。眼前这三三两两浣纱游女,触动并唤醒了词人沉埋心底的种种思绪,顿生羁旅行役的感慨,真所谓因触目而惊心。整个中片承上启下,与下片存着内的有机联系。

  下片由景入情,写的是去国离乡的感慨,用“到此因念”四个字展开。“此”字直承二叠末的写景,“念”字引出此叠的离愁别恨。“绣阁轻抛”,后悔当初轻率离家:“浪萍难驻”,慨叹此时浪迹他乡。将离家称为“抛”,更“抛”前着一“轻”字,后悔之意溢于言表;自比浮萍,又“萍”前安一“浪”字,对于眼下行踪不定的生活,不满之情见于字间。最使词人感到凄楚的是后会难期。“叹后约”四句,便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写难以与亲人团聚的感慨。

  “叹后约”句遥当年别离时分,妻子殷勤叮咛,约定归期,而此时难以兑现。“惨离怀”二句一叹现时至岁暮,但还不能回家,因而只能空自遗憾;再叹目前自己离妻子寄身的京城汴梁,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只得“凝泪眼”而长望。结语“断鸿”句,重又由情回到景上,望神京而不见,映入眼帘的,唯有空阔长天,苍茫暮色,听到耳中的只有离群的孤雁渐去渐远的叫声。这一景色,境界浑涵,所显示的氛围,与词人的感情十分合拍。“断鸿”句所写的是情中之景,着重表现的是寄寓景物中的主观感受。下片把去国离乡的离愁和羁旅行役的苦况写得令人读来心神惨然。

  柳永词善于铺叙,上、中片写景,感情悠游不迫,笔调舒徐从容,由叙述转为描绘。描叙内容也从自然现象转到社会人事,整体上层次分明,铺排有序。末片抒情,感情汪洋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抒写了悔当初、恨现的感情;接着的几句,围绕着“别易会难”这一中心,作多角度的反复抒写。音韵上,从“叹后约”句开始,用韵转密,如促节繁弦,正好适应了硬咽语塞、一吐为快的抒情需要。写景,为抒情铺垫;徐缓,为急骤蓄势。通篇转承自然、浑若天成,体现了柳永长调的突出优点。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352-355 .

bànyuè ·dòngyúnàndàntiān

liǔyǒng sòngdài 

dòngyúnàndàntiān piānzhōu chéngxìngjiāngzhǔ wànqiānyán yuèshēnchù tāojiàn qiáofēngzhà gèngwénshāngxiāng piànfāngāo fànhuà piānpiānguònán 
wàngzhōngjiǔpèishǎnshǎn yāncūn shùxíngshuāngshù cánxià rénmínglángguī bàilíngluò shuāiyángyǎnyìng ànbiānliǎngliǎngsānsān huànshāyóu xíng hánxiūxiàoxiāng 
dàoyīnniàn xiùqīngpāo làngpíngnánzhù tànhòuyuēdīngníngjìng cǎnhuái怀 kōnghènsuìwǎnguī nínglèiyǎn yǎoyǎoshénjīng duànhóng鸿shēngyuǎnchángtiān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凤辇(niǎn)¹寻春²半醉回,仙娥³进水御帘开。
注释:¹凤辇:皇帝的车驾。²寻春:踏春、春游。³仙娥:美貌的宫女。⁴御帘:皇帝、皇后用来遮避门窗的挂帘。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牡丹花笑金钿(diàn)¹动,传奏²吴兴紫笋³来。
注释:¹金钿:首饰。²传奏:送上奏章,报告皇帝。³紫笋:紫笋茶,唐代著名的贡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和江苏宜兴的接壤处。

  此诗描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一个图景,表达了对贡焙新茶的赞美之情。“凤辇寻春半醉回”,描述皇帝车驾出游踏春刚刚归来的情景,皇帝已经喝得半醉。这时候,“仙娥进水御帘开”:宫女们打开御帘进来送茶水。“牡丹花笑金钿动”形容的是一种欢乐的场面。其内容就是“传奏吴兴紫笋来”:湖州的贡焙新茶到了。据考,中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唐代茶叶的产销中心已经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朝廷并在此设立贡焙院。湖州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吴兴紫笋”指的就是湖州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贡茶。从此诗的结句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宫廷中那种对湖州贡焙新茶的到来而欣欢欣喜悦的气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