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叶脱枝孤鸟出,两三人镇在虚堂。霜天透彻中开卷,月地铺排处及床。
危叶脱枝孤鸟出,两三人镇在虚堂。霜天透彻中开卷,月地铺排处及床。
静极惯修陪鹤礼,吟成新得补心方。不行行便寻溪寺,寒磬声西白藕香。
静极惯修陪鹤礼,吟成新得补心方。不行行便寻溪寺,寒磬声西白藕香。
陈子升

陈子升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¹钟将(qiāng)²,淑水汤(shāng)³,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不忘。
译文: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注释:¹鼓:敲击。²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³汤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⁴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⁵怀:思念。⁶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喈(jiē)¹,淑水湝(jiē)²,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³
译文: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注释:¹喈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²湝湝:水流貌,犹“汤汤”。³回:邪。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伐¹(gāo)²,淑有三洲³,忧心且妯(chōu)。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译文: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注释:¹伐:敲击。²鼛:一种大鼓。³三洲:淑河上的三个小岛。⁴妯: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⁵犹:已。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鼓钟钦(qīn)¹,鼓瑟鼓琴,笙(shēng)(qìng)²同音。以³以南,以籥(yuè)不僭(jiàn)
译文: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注释:¹钦钦:象声词,犹“将将”。²磬: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³以:为,作,指演奏、表演。⁴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⁵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⁶籥: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⁷僭: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会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其实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zhōng

míng xiānqín 

zhōngqiāngqiāng huáishuǐshāngshāng yōuxīnqiěshāng shūrénjūn huái怀yǔnwàng 

zhōngjiējiē huáishuǐjiējiē yōuxīnqiěbēi shūrénjūn huí 

zhōnggāo huáiyǒusānzhōu yōuxīnqiěchōu shūrénjūn yóu 

zhōngqīnqīn qín shēngqìngtóngyīn nán yuèjiàn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寒意透云帱(chóu)¹,宝篆(zhuàn)²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³。姹紫嫣红零落否,人雨花愁。
译文:寒意透过带有云状图案的罗帐,香烟袅袅如篆字飘浮。夜深时在小红楼静听风雨。不知窗外的花朵是否已经凋零,人替花发愁。
注释: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云帱:带有云状图案的帐子。²宝篆:香烟袅袅如篆字。³小红楼:女子住所。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临远怕凝眸¹,草腻波柔²。隔帘咫(zhǐ)³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雨人愁。
译文:绿草肥美,水波轻柔。将要远行时怕凝眸细看。隔着帘子很近却是话别之处。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发愁。
注释:¹凝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²草腻波柔:绿草肥美,水波轻柔。³咫尺:古时候称八尺为咫,形容距离很近。⁴西洲:南朝民歌《西洲曲》歌咏男女相思,其中有句云:“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这里化用情人话别意,借喻言姐妹情谊。

  不难看出,这首词显然受到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启发。上片写人,显然受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启发,将女主人公惜花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挚。下片写花,赋予花强烈的感情色彩。全词以人花互怜为题材,设想新奇,构思精巧。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词一开头,就将人物置身于室内冷漠凄清的氛围之中。本来,浓浓的寒意透过印有云纹图案的罗帐,已足以使入夜不能寐,偏偏在夜深的时候又下起了潇潇的春雨,更让人睡卧不安。伴随着窗外不断的雨声,不知何时而来的一阵阵“姹紫嫣红零落否”的忧虑突然涌上心头,渐渐地“人替花愁”的怜惜之情涨满了少女的心房。

  词中抓住“寒意春雨”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意象,几乎不作任何渲染,便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将周边的环境和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传递出少女惜花的情怀。这里,可注意的是雨中之花何以会引起少女的垂怜,尤可注意的是“人替花愁”愁些什么。一眼看去,这愁已失去特定的指意,而演化为一种普遍性,不挟带多少痛苦,更无深意可供挖掘。果真如此,那么它还有何意味可言。欲求其解,知人论世当不可少。碧城自十二岁那年,父亲故世时起,家中屡遭恶族相逼,几陷绝境。不久,她奉母命离乡背井,只身投奔在塘沽做官的舅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她在低吟“姹紫嫣红零落否”的同时,更像在诉说自己的落花身世,怜花惜花,其实也是在自伤自怜。按照诗歌的传统说法,这是“兴在象外”,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其中,自有余味不尽之妙。

  经过大半夜的风吹雨打,清晨雨住了。吕碧城此时宕开笔意,将背景由室内转向户外。这时映入眼帘的是意想不到的情景:水草肥美,水波柔碧。揆之常情,深夜雨打,有惊无险,并没有出现落英缤纷,满地狼藉的景象,少女应该感到宽慰才对,可是不仅未能如此,反而生出新愁。一个“怕”字引入深思,使词意跌宕起伏,逼人非往下看不可。在该词的初稿中,“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原作“离思难收”“一生多病苦淹留”。两者相比,高下可分。原作在意象及色泽上皆逊于改动后的句子,有意尽于言,一览无余之感,但在帮助读者理解词意上还是自有其作用:词中所言“离思”“多病”,皆为吕碧城早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观此,不能不感叹作者对小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认真态度。这一改,不但丰富了视觉的内容,而且使词意气脉贯通,避免了原作与“凝眸”语气不甚相接的毛病,非常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一种不可遏制的离情别思。

  南朝无名氏作《西洲曲》,写女子别后的相思之情,中有句云:“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据此,“西洲”当在女子住家的附近,也就是与情人相会话别之地,此当为吕碧城句中的“西洲”所本。所不同的是话别对象各有所指,古乐府中指的是情人,而碧城词中指的应是诸姊。从“临远怕凝眸”至“隔帘咫尺是西洲”,总共才有十几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不容忽视之处。“草腻波柔”,展示了春天特有的一派勃勃生机,可是这在多愁善感的离人眼中,反更能撩起愁思,触动愁肠,这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不从正面说穿“怕”的缘由,只借用古乐府中“西洲”一词,关联离情,发人联想,可谓以少总多,深曲婉转。正是因为有了“草腻波柔”和“隔帘咫尺是西洲”的敏感之点,这才又进一步勾起了少女“来日送春兼送别”的伤感,而这种伤感又并非简单地着一“愁”字或“恨”字了事,相反通过移情于物来加以体现,更觉情意悠长。结句“花替人愁”,是将前四句反复曲折的描绘作一归拢,同时照应上片的“人替花愁”,将人花互怜表现得极为哀婉动人,真可谓匠心独运,缜密臻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历代绝妙好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4:第428-431页

làngtáoshā--chéng

hántòuyúnchóubǎozhuànyānshēntīngxiǎohónglóuchàyānhónglíngluòfǒurénhuāchóu

línyuǎnníngmóucǎoróuliánzhǐchǐshì西zhōuláisòngchūnjiānsòngbiéhuārénchóu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旅客三秋¹至,层城四望开。
译文: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注释:¹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¹横地出,汉水²接天回。
译文: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注释:¹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²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¹非新里,章华²即旧台。
译文: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注释:¹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²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习池¹风景异,归路满尘埃(āi)
译文: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xiān)¹横笛²,一声吹裂。谁做冰壶³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译文:快快走上西楼,别等上天散放的浮云遮住了明月。请把纤细柔美的歌女请来,吹奏一首乐曲,驱散云彩。打开云彩遮挡的月宫如此清冷,是谁造就,好可怜这经玉斧修饰的明月。问嫦娥:你在这冰冷的月宫可否有愁?头发已花白。
注释:¹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²横管:笛子。³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⁴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⁵“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孤冷:孤单寂寞。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云液满¹,琼(qióng)²滑。长袖起,清歌咽³。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注释:¹云液满:斟满美酒。²琼杯:玉杯。³咽:指歌声凄清悲咽。⁴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⁵看承别:别样看待。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 .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年12月第1版 :第157页-第161页 .
2、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25页-第28页 .
3、 王明辉 .辛弃疾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4 :第68页-第69页 .

mǎnjiānghóng ·zhōngqiūyuǎn

xīn sòngdài 

kuàishàng西lóu tiānfàng yúnzhēyuè dànhuàn xiānhéng shēngchuīliè shuízuòbīngliángshìjiè zuìliánxiūshíjié wènchángé lěngyǒuchóu yīnghuá 
yúnmǎn qióngbēihuá chángxiù qīng tànshíchángjiǔ háiquē dànyuànchángyuán rénqíngwèikànchéngbié cóngqián hènzǒngchénghuān guīshíshu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樱花¹落尽阶前月,象床²愁倚薰笼³。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译文:满树樱花无声地飘落在洒满月光的石阶前,花谢春去,独坐象床,愁倚熏笼,她心事重重。思绪飞向去年的今天,心中懊悔依旧。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临江仙”之别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樱花:指樱桃树的花。²象床:即象牙床,用象牙为饰的床。³薰笼:侯本二主词中作“熏笼”。古代用以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炉子。《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衣熏笼三。”薰,一种香草,也泛指花草香。⁴远似: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中均作“远是”。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双鬟(huán)¹不整云²憔悴³,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译文:原来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已经变得枯干、没有光泽,眼泪沾湿了胸前红色的抹胸。在什么地方相思这样苦呢?在有纱窗的房子中,因愁而酒,因酒而醉,又因醉入梦。
注释:¹双鬟:古代年轻妇女头上的两个环形发髻。²云:本指天空中堆积的乌云,这里比喻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³憔悴:这里指头发枯干,没有光泽。⁴抹胸:俗称“兜肚”,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女子所用,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又称金诃子。《太真外传》中记载:“金诃子,抹胸也。”⁵何处:什么地方,哪里。⁶醉:吴本二主词中作“睡”。

  这是一首思妇词,描写女主人公相思难解的愁苦。上片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下片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虚实相映、生动感人,笔意含蓄、手法高妙。

  上阙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首句写景,描绘的是一幅凄冷孤寂的画面:花已落尽春已去,冷月当阶人独在,花难解语,月亦无声,闺中伊人,孤苦相伴。面对此情此景,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也已年华将逝、无人慰藉的凄冷境遇和未来。所以二句直接写人,写出一个愁容不展、孤苦寂寞的女子形象。一个“愁”字,既照应了首句景色描写的用意,也点出了女子此时此刻的心境。本来落花满地、冷月当空就是最易引人伤怀念远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中女子的愁思更不是无端而发,而是有原有因的。片尾一句就是这一愁思的缘由。“远”字不仅有时空上的概念,而且有程度上的意义。时间越久,愁思越长,相距愈远,别恨愈深。也许是“去年今日”相别离,但此愁此恨却已绵绵不止,愈扯愈长了。说“还同”,其实还不相同,去年今日是新愁,但今年今日却已是旧愁新恨都在心头,愁更切,恨更深。

  下阙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自古道,“女为悦己者容”,而此时,女子的容颜不整就更真实地展示出了她被相思折磨得十分愁苦的心境。《国风·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为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情怀无人能解,也无人安慰,因为相爱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女子不由自主地越思越痛、越想越难、越愁越苦,禁不住珠泪潸然,“泪沾红抹胸”。到此处,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那为情所困、为愁所苦的声行容貌已鲜活可见,跃然纸上。结尾两句既是写实,又有寓意。一方面,相思之苦无可解,也许一醉解千愁,写出了女子愁苦无依、无可奈何的心情,算是给女子的相思有了一个解脱。另一方面,作者不是要为女子释去情苦,而更多的是进一步渲染女子恨情愁绪。“何处相思苦?”也就是说:最苦的是哪一处、哪一种情形?不是别的,而是“纱窗醉梦中”,梦中醉眼相见,也许欢情无限。可惜梦醒之后,无限欢情转眼成空,不但慰藉不了丝毫,反而因梦中的欢会而更加平添许多愁怨,所以最苦是梦中。这二句以设问写出,寓意丰富,含蓄蕴藉,女子的愁思怨情被表现得淋漓酣透。

  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假容颜举止为画笔,于相同中见不同,虚实相映、生动感人。虽然思想格调并不高远,但笔意含蓄、手法高妙,艺术上的造诣较高。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42-43

xièxīnēn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dài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xiàngchuángchóuxūnlóng yuǎnniánjīn hènhuántóng 
shuānghuánzhěngyúnqiáocuì lèizhānhóngxiōng chùxiāng shāchuāngzuìmèng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