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共寄一庵中,庖涤因连奥胙通。
穴不容身衔窭薮,芥分馀地结斋宫。
几瓯粥借邻僧饭,一瓣香寻祖佛风。
十笏比邱居有限,包罗眷属要无穷。
全家共寄一庵中,庖涤因连奥胙通。
穴不容身衔窭薮,芥分馀地结斋宫。
几瓯粥借邻僧饭,一瓣香寻祖佛风。
十笏比邱居有限,包罗眷属要无穷。
王洋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 6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贵贱贤愚(yú)¹,莫不营(yíng)²以惜生³,斯甚惑(huò)焉;故极陈形影之苦,斯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¹⁰,共取其心¹¹焉。
译文: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注释:¹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²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³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⁴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⁵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⁶极陈:详尽地陈述。⁷辨:辨析。⁸自然:指自然之理。⁹释:开释,排遣。¹⁰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¹¹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天地长不没¹,山川无改时²
译文: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注释:¹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²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草木得常理¹,霜露荣悴(cuì)²
译文: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注释:¹常理:永久的规律。²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谓人最灵智¹,独复不如兹(zī)²
译文: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注释:¹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²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¹见在世中,奄(yǎn)²(mǐ)³归期。
译文: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注释:¹适:刚才。²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³靡:无,没有。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xī)¹无一人²,亲识岂³相思。
译文: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注释:¹奚觉:谁会感觉到。²无一人:少了一人。³岂:犹斯“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但余¹平生物²,举目情凄洏(ér)³
译文: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注释:¹余:剩余,留存。²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³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我无腾(téng)化术¹,必尔²不复疑。
译文: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注释:¹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²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愿君取吾斯,得酒莫苟(gǒu)¹辞。
译文: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注释:¹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存生¹不可斯,卫生²每苦拙(zhuō)³
译文: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注释:¹存生:使生命永存。²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³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诚愿游昆华¹,邈(miǎo)²兹道绝。
译文: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注释:¹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²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与子¹相遇来,未尝异悲悦²
译文: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注释:¹子:您,指形。²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qì)¹若暂乖²,止日终不别。
译文: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注释:¹憩荫:在荫影下休息。²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此同既难常,黯(àn)¹俱时灭。
译文: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注释:¹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¹热。
译文: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注释:¹五情: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立善¹有遗爱²,胡为³不自竭(jié)
译文: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注释:¹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斯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²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³胡为:为什么。⁴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酒云能消忧,方¹此讵(jù)²不劣!
译文: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注释:¹方:比较。²讵:岂。
神释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大钧¹无私力²,万理³自森(zhù)
译文: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注释:¹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²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³万理:万事万物。⁴森:繁盛。⁵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为三才¹中,岂不以²³
译文: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注释:¹三才:指天、地、人。²以:因为。³我:神自谓。⁴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与君¹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译文: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注释:¹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结托¹既喜同,安得²不相语。
译文: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注释:¹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²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三皇¹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译文: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注释:三¹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¹²永年³,欲留不得住。
译文: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注释:¹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²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³永年:长寿。⁴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¹²
译文: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注释:¹复:再。²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¹醉或能忘²,将非³促龄(líng)
译文: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注释:¹日:每天。²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³将非:岂非。⁴促龄:促使人寿短。⁵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立善常所欣,谁当¹为汝(rǔ)(yù)²
译文: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注释:¹当:会,该。²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甚念¹伤吾生,正宜委运²去。
译文: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注释:¹甚念:过多地考虑。²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¹大化²中,不喜亦不惧。
译文: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注释:¹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²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¹复独多虑(lǜ)
译文: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注释:¹无:同“毋”,不要。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xíngyǐngshénsān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guìjiànxián yíngyíngshēng shènhuòyān chénxíngyǐngzhī yánshénbiànránshìzhī hàoshìjūn gòngxīnyān 

xíngzèngyǐng

tiāncháng shānchuāngǎishí 
cǎocháng shuāngróngcuìzhī 
wèirénzuìlíngzhì  
shìjiànzàishìzhōng yǎnguī 
juérén qīnshíxiāng 
dànpíngshēng qíngér 
ténghuàshù ěr 
yuànjūnyán jiǔgǒu 

yǐngxíng

cúnshēngyán wèishēngměizhuō 
chéngyuànyóukūnhuà miǎorándàojué 
xiānglái wèichángbēiyuè 
yīnruòzànguāi zhǐzhōngbié 
tóngnáncháng àněrshímiè 
shēnmíngjìn niànzhīqíng 
shànyǒuài wéijié 
jiǔyúnnéngxiāoyōu fāngliè 

shénshì

jūn wànsēnzhuó 
rénwéisāncáizhōng  
jūnsuī shēngérxiāng 
jiétuōtóng ānxiāng 
sānhuángshèngrén jīnzàichù 
péngàiyǒngnián liúzhù 
lǎoshàotóng xiánshù 
zuìhuònéngwàng jiāngfēilíng 
shànchángsuǒxīn shuídāngwéi 
shènniànshāngshēng zhèngwěiyùn 
zònglànghuàzhōng  
yīngjìnbiàn便jìn duō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路入南中¹,桄(guāng)(láng)²叶暗³(liǎo)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译文: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一场微雨之后,家家把红豆采集,树下翻扬纤纤细手,一双双雪白如玉。
注释:¹南中:犹言南国。²桄榔:南方常绿乔木,棕桐树之一种,亦称“砂糖椰子”,其干高大,多产在中国的南方。³暗:一作“里”。⁴蓼:水草之一种。⁵红豆:红豆树产于岭南,秋日开花,其实成豆荚状,内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鲜红,古代以此象征相思之物。⁶纤纤抬素手:即“抬纤纤素手”的倒文。

  花间词人中,欧阳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咏南方风物的《南乡子》词,在题材、风格方面都给以描写艳情为主的花间词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头两句写初入南中所见。桄榔树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虽非南国特有,但也以南方水乡泽国为多,所谓“红蓼花寒水国秋”可证。恍榔树叶深绿,故说“暗”。“枕榔叶暗萝花红”,一高一低,一绿一红,一是叶一是花,一岸上一水边,互相映衬,勾画出了南中特有的风光,并写出了它给予作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上两句所写的,还是静物,这里进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动。红豆也为南中所恃有,岭南天热。微雨过后,业己成熟的红豆荚正待采摘。故有“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的描写。这两句将南中特有的物产和风习、人物活动揉合在一起,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风情画,透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树底纤纤抬素手。”采摘红豆的,多是妇女,所以远远望去,但见两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树下,时时隐现着红妆女一的倩丽身影和她们的纤纤皓腕。这是南中风物的写实。但这幅画图却因为有了这一笔,整个地灵动起来了,显现出了一种动人的风的。红豆又称相思子。王维的《相思》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流传众口的诗篇无形中赋予了这索手收红豆的日常劳动以一种动人遐想的诗意美。面对这幅鲜丽而富于温馨气息的画图,呼吸着南国雨后的清新空气,词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乡子》单调字数不到三十,格调比较轻快。结句的含蕴耐味显得格外重要。欧阳炯的这首就是既形象鲜明如画,又富于余思的。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

nánxiāngzi··nánzhōng--ōuyángjiǒng

nánzhōngguānglángànliǎohuāhóngliǎngànrénjiāwēihòushōuhóngdòushùxiānxiāntáishǒu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chóu)¹
译文:乘着小舟在十里湖光中游览,探访春耕在西边田间随意徘徊。
注释:¹西畴:西面的田畴。泛指田地。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西只自留。
译文:江中鸥鸟察觉到我走近忽然飞去,乡老的深情却使我不忍离开。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译文:暮色中萋萋芳草含着湿漉漉的雨气,无数的山峰的晴光散落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吾侪(chái)¹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译文:我们这些人到处都可以寻找乐趣,何必似旧游兰亭才算开怀?
注释:¹吾侪:我们这些人。

xúnchūn--wángshǒurén

shíguāngfàngxiǎozhōumánxúnchūnshì西chóujiāngōudàofēilǎoqíngshēnzhǐliú

cǎoxiānghánjiǔfēngqíngsànliúcháishìchùjiēxínglántíngshuōjiùyóu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乔木¹生云气。访中兴、英雄²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qiān)³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译文:高大的树木上翻滚吞吐着云气,我们为了瞻仰大宋中兴英雄韩世中的业绩,追思前朝的旧事,而共同来到这里。当年的东风是多么的吝惜,甚至不肯让将军的战舰借一点儿力,给战船乘风破敌的便利。致使抗金,恢复神州河山大业功亏一箦,致使将军收复中原的大志,如同梦境般虚幻迷离。韩将军只好含恨返回故里,在吴宫旧址筑起一座休闲的小筑。如果他能化成仙鹤落在这个华表上,一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仿佛是淌下无数清冷的泪滴。
注释:¹乔木:指梅树。²中兴英雄:指韩世忠。³慳:吝惜的意思。⁴神州故里:指北宋沦陷领土。⁵旋:返回,归来。⁶小筑:指规模小而比较雅致的住宅,多筑于幽静之处。⁷吴宫:指春秋吴王的宫殿。⁸华表: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áo)¹小簇(cù)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²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译文:吴太守领着游春的队伍沿着长满清苔的小径石梯,去寻找将军旧日的别墅遗迹,看一看那里的梅花开了没有?在梅花边我们重唱新度的词曲,要用歌声把沉睡的梅蕊唤直起,再把美丽的春光带回大地。我此时的心情,与春风和使君相同无异。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后的岁月恐怕连今天也比不上了。对着沧浪亭下的流水,我们俩默默无语,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把酒杯频频举起。
注释:¹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²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金缕歌》是梦窗词中具有爱国思想的词作之一。词中通过沧浪着梅歌颂抗金名将韩世忠的"英雄陈迹",对"后不如今今非昔" 的现实表示严重不满。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这首词约写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作者四十岁。当时,"吴潜由庆元府改知平江(今苏州)",二人过从甚密。作者借着梅之机,即景生情,毫不隐晦地抒发了积郁于胸的悲慨。

  以"乔木生云气"这一开阔巨大的形象开篇,含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意味。"乔木"者,大树也。是词人入园以前之所见,又暗喻韩世忠。《后汉书·冯异传》:"请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不仅如此,这一句词,还可以使人联想到《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暗示韩世忠从龌龊的官场中受到排斥打击,被迫迁居沧浪事。这一句兴'中有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这两句是直陈,交待这次看海的目的以及对英雄的无限景仰。继之则拈出韩世忠一生最为动人的事迹加以抒写:"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这两句写的是黄天荡之捷,抒发了词人的感慨。韩世忠在黄天荡以八千人的兵力,抗击着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坚持了四十八日。黄天荡之役,虽然使兀术"不敢再言渡江",但韩世忠也因遭受火攻而退回镇江。史载:兀术刑白马以祭天,及天霁风止,兀术以小舟出江,世忠绝流击之。海舟无风不能动,兀术令善射者乘轻舟,以火箭射之,烟焰蔽天,师遂大溃,焚溺死后不可胜数。世忠仅以身免,奔还镇江。"作者对此深以为憾,故词中表示,如果东风劲吹,毫不吝惜地给韩世忠以一臂之助,那么失去的神州故里就很可能得以恢复。"旋小筑、吴宫闲地。"紧承上句,写韩世忠被剥夺兵权之后,过的是"不再言兵"的退隐闲居生活,点明了"沧浪看梅"这一主题。"华表月明归夜鹤"至上片结尾,用丁令威学仙的故事,引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慨叹,并以"枝上露,溅清?quot;这一眼前景物来加以渲染和烘托。下片换头紧扣词题,承接上片,对看梅的过程略加梳理,点出吴潜当时的身份。"步苍苔"三句点出"梅"字,深化意境,至"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把词的意境进一步提到爱国统一与关心时事这一思想高度。"寒梢冻蕊"是南宋王朝怯懦无能,不图进取,苟且偷安这一政治形势的写照;"催发",含改变现状、力图有所作为的积极意义在内。"重唱梅边新度曲",实际是呼唤春天的到来,呼唤国家的振作。在这主要之点上,作者与吴潜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二者的知己之情已和盘托出了。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即使他们"此心与东君同意",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后不如今今非昔"。不仅世无韩世忠,而且连黄天荡那样的战役也不可能出现了。面对现实,无可奈何,作者与吴潜只能"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了。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心与东君同意'能将履斋忠款道出。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又非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书不省,卒至败亡,则所谓'后不如今'……言外寄慨。"可见,词中的悲愤心情实是有感而发的。

  读《金缕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辛派词人的作品,因为这首词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热忱与对时事的慨叹,而且写得"慷慨纵横"、"悲壮激?,具有豪迈奔放之气。

  吴文英之所以能写出这种豪迈奔放的词篇,除作者本人具有阔大的胸襟与关心国家时事的思想感情以外,同时还与词的艺术表现有关。比较看来,纳入这首词里的主要是巨大的场景。高大的英雄人物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抒发的又是由国家兴亡而引起的大悲大慨。因此,词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沉郁顿挫、苍凉悲壮的豪气。陈洵说:"清真、稼轩、梦窗三家,实为一家。"就这一点来,是颇有道理的。但是,吴梦窗毕竟不是辛弃疾。即使他的某些词近似辛派,但从根本上讲,二者又有明显差别。以本篇为例,其主要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描写巨大场景、重大历史事件时,又往往与某些清幽的意境、较小的生活细节相结合,直陈中带有显著的象征性。"乔木",象征巨大的英雄形象;"寒枝冻蕊",象征南宋王朝的日趋没落;"枝上露,溅清泪",象征人民群众的悲恸;"重唱梅边新度曲",象征个人的爱国热情,等等。二是主观抒情词句与客观形象的描绘紧密结合,二者互为补充,并且常常以实为虚,化虚为实。词的本意是凭吊韩世忠黄天荡未获最后全胜,以致失地未得恢复。但作者却把这整个战役及其后果概括为"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两句,其内涵是颇为丰富的。又如,作者设想韩世忠如能重返故居,他也一定要为国事日非,今不如昔而悲叹的。但却以"华表月明归夜鹤"等少许词句来表现,令人玩味不尽。下片又以"后不如今今非昔"与之相给合。所以,这首近似辛弃疾的豪迈之作,在艺术上也仍然保留着梦窗词本身的艺术特点。所以陈洵又说:"清真、稼轩、梦窗,各有神彩,……莫不有一己之性情境地。"

  由上可见,梦窗词是多样化的,他的词也并非完全"隐晦",至于讥评他的词"思想内容往往无足取",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了。

jīn ·péizhāixiānshēngcānglàngkànméi

wényīng sòngdài 

qiáoshēngyún fǎng访zhōngxīng yīngxióngchén ànzhuīqiánshì zhànjiàndōngfēngqiānjièbiàn便 mèngduànshénzhōu xuánxiǎozhù gōngxián huábiǎoyuèmíngguī tàndāngshí huāzhújīn zhīshàng jiànqīnglèi 
áotóuxiǎoxíngchūnduì cāngtái xúnyōubiéshù wènméikāiwèi chóngchàngméibiānxīn cuīhánshāodòngruǐ xīn dōngjūntóng hòujīnjīnfēi liǎngyán xiāngduìcānglàngshuǐ huái怀hèn cánzuì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猿鸣诚¹知曙(shǔ)²,谷幽³光未显。
译文:从猿鸣声中可以知道已经是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
注释:¹诚:确实,原本。²曙:黎明。³谷幽:山谷深邃而阴暗。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¹(xuàn)²
译文:山下的云方才还是合在一起的,野花上面的水珠仍然晶莹圆转。
注释:¹犹:仍然,还在。²泫:水珠欲滴的样子。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wēi )(yí)¹傍隈(wēi)(yù)²,迢(tiáo)(dì)³(zhì)(xíng)(xiàn)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又登上遥远的山路。
注释:¹逶迤:道路弯曲而漫长的样子。²隈隩:山崖转弯的地方。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陟:登高。⁵陉岘:山脉中断处叫陉,小而高的山岭叫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过涧既厉急¹,登栈²亦陵缅(miǎn)³
译文:通过溪涧也用不着脱衣服,爬上栈道就可以凌空面对高深的山谷。
注释:¹厉急:渡过急流。厉,“濿”之省文,穿着衣服涉水。²栈: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³陵缅:凌空面对着高深的山谷。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川渚(zhǔ)¹²径复³,乘流玩回转
译文:溪谷沙洲时直时曲,弯来拐去,顺着溪流游玩,倒回来转过去。
注释:¹川渚:这里指河水。²屡:每每,多次。³径复:时直时曲,弯来拐去乘流:随着溪流。⁴玩:欣赏的意思。⁵回转:倒回来转过去。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pín)¹泛沉深²,菰(gū)³清浅。
译文:水草漂浮在深沉的水潭上,水生植物从清浅的水泽里伸出枝叶来。
注释:¹苹萍:都是水草,浮生水面。苹大萍小。²沉深:指深沉的溪水。³菰:即茭白。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⁴蒲:昌蒲。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⁵冒:覆盖。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¹石挹(yì)²飞泉,攀林摘叶卷³
译文: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注释:¹企:同“跂”,举踵。²挹:舀。³叶卷:即卷叶,初生尚未展开的嫩叶。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想见山阿人¹,薜萝²若在眼。
译文:本想见到山里的高人隐士,却好像看到山角里有穿着薛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注释:¹山阿人:指诗人所仰慕的高人隐士。²薛萝:薜荔和女萝。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握兰勤¹徒结,折麻²心莫展。
译文: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折了疏麻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注释:¹勤:企望。²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种香草。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情用¹赏为美²,事昧竟谁辨?
译文: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
注释:¹用:以昧:不明。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观此¹²物虑³,一悟得所遣(qiǎn)
译文:看到这样动人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排除一切烦恼。
注释:¹观此:观览沿途的景物。²遗:弃,抛开。³物虑:尘世问的各种顾虑。

  这是谢灵运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山水诗大抵有两种写法。作者以某一风景胜地为据点,静观周围山水景物,这是一种写法;另一种,则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边行路边观赏,所见之景物是不断变化的。此诗即属于后者。

  谢灵运本身写过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后人或据今绍兴东南有斤竹岭,去浦阳江约十里,以为斤竹涧即在其附近;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汉魏六朝诗选》中则以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而乐清是在永嘉附近的。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时间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长住会稽(今绍兴市)则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由于地点的说法不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之也较难判定。好在这诗以写景为主,对写作时间不妨存疑。

  此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为五节。第一节“猿鸣”四句,写清晨动身出游时情景。第二节“逶迤”四句,写沿山路前行而越岭过涧。第三节“川渚”四句,点出溪行。以上缴足诗题全部内容,概括而精炼。第四节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联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虽向往而无由达己之精愫。最后“情用”四句为第五节,以抽象议论作结。全诗结构严密,用词准确,是山水诗之正格。这种凝炼精致的写法极见功力,其源悉来自汉赋。窃以为大谢之山水诗乃以赋为诗的典型之作,此诗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开头“猿鸣”二句,从听觉写起。既听到猿猴鸣叫,便知天已达曙,旅行者应该启程了。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为高山所蔽,不易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显。三四句写动身上路,乃看到岩下云层密集,而花上犹有露珠流转,确是晨景。第二节,“逶迤”,指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迢递”,指山遥路远,前面似无尽头。“隈”者,山边之转弯处;“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处。“逶迤”句是说这是一条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径,诗人沿此路弯弯曲曲地行进。小路走完,开始登山了,翻过一蛉,须再登一岭(二岭之间山脉中断,故曰“陉”;“岘”,指小山峰),绵延不断。“过涧”句,写越岭后涉涧前行;“登栈”句,写涉涧后再走山间栈道。牵衣涉水为“厉”,“厉急”,涉过急流。“陵缅”,上升到高远处。以上四句详细摹写了自己登山过涧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转入行于溪上的描述。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时直时曲。由于溪路千回百转,曲折多变,行人不能预测前面究竟应怎样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悬揣,捉摸不定。“苹萍”二句,写溪行所见。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贴在水的表层,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测的深潭。而菰蒲则挺生于水上,从茎叶中间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显得水很清浅。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节的六句。“企石”句,是说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攀林”句,是说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想见”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二句的语意。下面的“握兰”,暗用《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二句语意;“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二句语意。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与世隔绝的高人隐士,他们的高尚品质为诗人所敬慕,而他们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则更为作者所向往。可是这样的人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也就无从成为现实。所以作者说,虽有“握兰”、“折麻”以赠知音的殷勤美意,却只能空空郁结在心中而无由展现出来。基于这四句诗的涵义,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飞泉”和“摘叶卷”,而是写那位“被薜荔”而“带女萝”的“山阿人”当寻取生活资料时在深山中的具体行动——以泉水为饮,以嫩叶为食:这同样是诗人想像中的产物。如果说“企石”二句只是写实,是诗人本身的行动,那么“挹飞泉”犹可说也;“摘叶卷”又有什么意义呢?谢灵运虽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时,却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树叶来果腹充饥。所以应该把这两句看成倒装句式,它们同样是“想见”的宾语。所谓“若在眼”,并不仅是“山阿人”以薜萝为衣而已,还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动。这样,诗境才更活,诗人丰富的想像才体现得更为生动。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见景物及所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略抒己见,结束全篇。“用”,因,由于。意思说:人的感情是由于观赏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样的幽人,则蒙昧难知。不过就眼前所见而言,已足遗忘身外之虑;只要对大自然有一点领悟,便可把内心的忧闷排遣出去了。四句议论虽近玄言,也还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笔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说。

  前人评谢灵运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这一首也不例外。但如果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写诗原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的。人们总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维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见所闻清出一个头绪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或就自己的身世发出感慨。后人写山水诗亦大都如此,如韩愈的《山石》便是最明显的一例。这并非由谢灵运作俑,而是出自人们思维逻辑的必然。不过谢诗在结尾处所发的议论,往往雷同无新意,是其病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64-66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