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平原、连天野烧,猎猎风吹千骑。缚裤褶、雕弓韝臂。
望平原、连天野烧,猎猎风吹千骑。缚裤褶、雕弓韝臂。
盘尽山头谷尾。犬走鹰飞,猿啼雁叫,洒血成红雨。
盘尽山头谷尾。犬走鹰飞,猿啼雁叫,洒血成红雨。
到日暮、叠鼓鸣笳,酹酒烹鲜,再杀一回足矣。
到日暮、叠鼓鸣笳,酹酒烹鲜,再杀一回足矣。
记少日、卢龙塞上,蛮府参军无事。戏逐孤儿,短衣匹马,射虎南山里。
记少日、卢龙塞上,蛮府参军无事。戏逐孤儿,短衣匹马,射虎南山里。
载黄獐满车,归从妻子誇示。
载黄獐满车,归从妻子誇示。
叹残年、抚髀生肉,郁郁谁能堪此。索米金门,摊书玉局,见猎空欢喜。
叹残年、抚髀生肉,郁郁谁能堪此。索米金门,摊书玉局,见猎空欢喜。
问先生谁伴,嗟乎子虚亡是。
问先生谁伴,嗟乎子虚亡是。
尤侗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sī)¹,衣波双鹭(lù)(cí)²
注释:¹流澌:流水声。澌:解冻时流动的水。澌,通嘶。²鹭鹚:水鸟。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田田初出水,菡(hàn)(dàn)¹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注释:¹菡萏:荷花。

  这首题画词写得生动逼真。上片写画中美景。青青柳丝,赤泥小亭,亭下流水,鹭鹚对浴。下片写荷花与人交相辉映。

  把物与人融为一体,为全画增添无限情韵。全词意境幽美,工丽新巧。

mán··huà--gōngxiánglín

chìtíngzishātóuxiǎoqīngqīngliǔqīngyīnzhàotíngxiàxiǎngliúshuāng

tiántiánchūchūshuǐhàndànniànjiāoruǐtiānhuànrénhóngcháojiàoqiǎnshēn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二马并驱攒(zǎn)¹八蹄,二马宛颈²(zōng)尾齐³
译文: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两匹马二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齐。
注释: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¹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²宛颈:弯颈。³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一马任前¹双举后²,一马却避³长呜嘶(sī)
译文: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注释:¹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²举后:举起后蹄去踢。³却避:退避。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老髯(rán)¹(xī)²奇且顾,前身作马³通马语。
译文: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注释: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²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³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¹若有声²
译文: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
注释:¹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²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前者既济¹出林鹤²,后者欲涉³鹤俯啄(zhuó)
译文:前马已经渡过溪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注释:¹既济:已经渡过溪水。²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³涉:涉水,指经过溪水。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最后一匹马中龙¹,不嘶不动尾摇风²
译文: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不嘶鸣,身子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注释:¹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²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韩生¹画马真是马,苏子²作诗如见画。
译文: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
注释:¹韩生:指韩干。²苏子:指苏轼。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世无伯乐¹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译文: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注释: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就会像记流水帐,流于平冗、琐碎。诗人匠心独运,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但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变化莫测。先分写,六匹马分为三组。“二马并驱攒八蹄”,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一组。“攒八蹄”,再现了“二马并驱”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二马宛颈鬃尾齐”,也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二组。“宛颈”,指曲颈。“鬃尾齐”,写了二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两句各写一马,合起来是一组。“任”,用的意思。一马在前,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长声嘶鸣。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四句诗写了六匹马,一一活现纸上。

  接着,诗人迅速掉转笔锋,换韵换意,由写马转到写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议”(议论),而不认为是“写”(描写),看作表现了“闲情逸致”的“文外之文”,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这都不符合实际。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讲得很中肯;但实际上,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后马退避长鸣,就会知道“奚官”之所以“顾”,正是由于听到马鸣。一个“顾”字,写出了很多东西。第二、“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表面上是“议”,但其实,“前身作马”,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夸张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马语”;而“通马语”是特意针对“一马却避长鸣嘶”说的。前马踢后马,后马一面退避、一面“鸣嘶”,“奚官”听懂了那“鸣嘶”的含义,就对前马提出警告。可见“通马语”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第三、所谓“奚官”,就是养马的役人,在盛唐时代,多由胡人充当。“老髯”一词,用以描写“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说明那是个胡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老髯奚官骑且顾”一句中的那个“骑”字,指出“奚官”的胯下还有一匹马。就是说,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不仅写“奚官”闻马鸣而“顾”马群,而且通过“奚官”所“骑”,写了第七匹马。

  以上两句,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骑且顾”,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颇有“岭断云连”之妙。所谓“连”,就表现在“骑”和“顾”。“奚官”所骑,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奚官”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瞻前而顾后,整个马群,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写人回到写马,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八马饮水,微流吸入唇吻,发出汩汩的响声。一个“后”字,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过河;这八匹,正在渡河。八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为两组。“前者既济出林鹤”,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像“出林鹤”那样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鹤俯啄”,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鹤俯啄”那样低头入水。四句诗,先合后分,共写八马。

  “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先叙后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礼·夏官·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说这殿后的一匹是“马中龙”,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紧接着,又来了个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尾摇风”三字,固然十分生动、十分传神;“不嘶不动”四字,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独立不群。别的马,或者已在彼岸驰骋,或者即将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却“不嘶不动”,悠闲自若,就因为它是“马中龙”。所谓“蹄间三丈是徐行”,不担心拉下距离。

  认为“据公诗马十四匹”的王文诰,既没有发现“奚官”所“骑”的那匹马,又搞混了这“最后一匹”马。他说:“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实,从句法、章法上看,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说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还写了“奚官”,写了河流,却一直未提“韩干”、也未说“画”。形象如此生动,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通篇不点题,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点题。归纳前面所写,诗中得出了“韩生画马真是马”的结论。“画马真是马”,这是对韩干的赞词。而作者既赞韩生,又自赞,公然说:“苏子作诗如见画。”到下面两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韩生善画马,苏轼善作画马诗;从画中,从诗中,都可以看到真马,看到“马中龙”。可是,“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意思是,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又何况是画中的马、诗中的马。既然如此,韩生的这画、苏轼的这诗,还有谁去看呢?两句诗收尽全篇,感慨无限,意味无穷。

  全诗只十六句,却七次换韵,而换韵与换笔、换意相统一,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错落变化。

  这首诗的章法,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画记》。如洪迈《容斋五笔》卷七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都这样说。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首诗穷极变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87-390
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
富家一碗灯,太仓¹一粒粟(sù)
译文:对于富家来说,悬挂一盏花灯用的灯油就像官仓中的一粒米一样微不足道。
注释:¹太仓:京城储粮的大仓。
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
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
译文:可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没有了这一碗灯油钱,就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只有父子相聚一起痛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风流¹太守知不知?惟恨笙(shēng)歌无妙曲²
译文:要求悬挂花灯的太守呀你知道不知道老百姓过的日子呀?你却只顾显摆风光,贪图享乐。是不是还要为在元宵夜里没有好的曲子供你欣赏而遗撼呢!
注释:¹风流:指太守卖弄风骚的举动。²犹恨笙歌无妙曲:是说太守还苛刻地抱怨歌舞升平缺乏好曲子。
外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吟船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¹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²,吟啼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注释:¹外:一本作“小”。²润:一本作“酒”。
黄鹤楼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黄鹤楼¹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注释:¹楼:一本作“来”。

  “外湖”两句。此言从贾似道的南屏旧居眺望外西湖,只见湖面上处在烟雨茫茫之中,湖对岸的北高峰上也云岚缭绕。细察旧居花园中的景致,绿荫深处,时闻黄莺啼鸣。“朝回”三句。言贾似道罢朝归来,还可以常常从葛岭乘船来到这儿,并与手下的清客们在山色空蒙的雨天里,在船上一边欣赏湖山美景,一边舞文弄墨、吟诗作画,饮酒取乐。“霓节”三句。言贾似道也常从这儿出发去游览西湖。船上仪仗如云,众姬妾环侍在似道四周,锦帆如箭般的迅疾。在这种欢乐的日子里,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算归期”三句,时贾似道尚在鄂州前线督师(从词题“寄赠”两字也可推知)。词人说:我推测您回朝的具体日子,恐怕还没有定下来吧?但是当您回朝之后,就会更能受到帝宠,青云直上,并获得皇上的不断封赏。“青烟”既可解为“青云”,也可释为“轻烟”,意思相似。

  “黄鹤”两句。言贾似道督师鄂州,一定会在月夜中登上黄鹤楼,听人用笛子吹奏《梅花落》曲,以解暑热。“玉龙”借代笛子。“薰风”三句。言己留在夏日的临安,却不堪暑热,午夜因思念贾而在梦中惊醒。“思怀几许”一句,词人媚贾之语也。“秋水”三句是说:当秋天来临之时,我可能还留居在您的“南屏别墅”中,吟诗赋词候您归来。“看章台”三句。“章台走马”,用典,据《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拊马。”这儿“章台”,泛指京城中的宫殿、大街。“长堤”,指杭州西湖的苏堤。结句谓贾似道回朝之后,能够走马上殿面君,足见皇恩日隆。词人说:我希望您在苏堤上种下千株柳树,将富贵荣华长留身畔。全词多溢美似道之语,这虽是时俗所致,然词人也不免被后人看轻。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云淡¹风轻近午天²,傍(bàng)花随柳³过前川
译文: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注释:¹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²午天:指中午的太阳。³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⁴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时人¹不识余心²乐,将谓³偷闲学少年。
译文: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¹时人:一作“旁人”。 ²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³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⁴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

chūnǒuchéng

chénghào sòngdài 

yúndànfēngqīngjìntiān bànghuāsuíliǔguòqiánchuān 
shírénshíxīn jiāngwèitōuxiánxuéshào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