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家养狸奴,夜出相乳肥其肤。买鱼穿柳不蒙聘,深蹲地底老欲枯。
湖南人家养狸奴,夜出相乳肥其肤。买鱼穿柳不蒙聘,深蹲地底老欲枯。
谁将作枕置榻上,拥肿似惯眠氍毹。慵便玉枕分已无,孙生洗耳非良图。
谁将作枕置榻上,拥肿似惯眠氍毹。慵便玉枕分已无,孙生洗耳非良图。
茆斋纸帐施团蒲,与我同归夜相娱。更长月黑试附卧,鼠目尚尔惊睢盱。
茆斋纸帐施团蒲,与我同归夜相娱。更长月黑试附卧,鼠目尚尔惊睢盱。
坐令先生春睡美,梦魂直绕赤沙湖。更烦黄妳好看取,走入旁舍无人呼。
坐令先生春睡美,梦魂直绕赤沙湖。更烦黄妳好看取,走入旁舍无人呼。

nányǒuzhúshìhàomāotóuzuòzhěnréngwèishī--hán

nánrénjiāyǎngchūxiāngféimǎi穿chuānliǔméngpìnshēndūnlǎo

shuíjiāngzuòzhěnzhìshàngyōngzhǒngshìguànmiánshūyōng便biànzhěnfēnsūnshēngěrfēiliáng

máozhāizhǐzhàngshītuántóngguīxiānggèngzhǎngyuèhēishìshǔshàngěrjīngsuī

zuòlìngxiānshēngchūnshuìměimènghúnzhíràochìshāgèngfánhuángnǎihǎokànzǒupángshěrén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驱车上东门¹,遥望郭北²墓。
译文: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注释:¹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²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白杨¹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译文: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注释:¹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下有陈死何¹,杳(yǎo)²³长暮
译文:墓里纵横久死何,如堕暗夜永不明。
注释:¹陈死何:久死的何。陈,久。²杳杳:幽暗貌。³即:就,犹言“身临”。⁴长暮:长夜。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潜寐(mèi)¹黄泉下,千载永不寤(wù)²
译文: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注释:¹潜寐:深眠。²寤:醒。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浩浩¹阴阳²移,年命³如朝(zhāo)露。
译文: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注释:¹浩浩:流貌。²阴阳:古何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³年命:犹言“寿命”。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何生忽¹如寄²,寿无金石固。
译文:何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注释:¹忽:匆遽貌。²寄:旅居。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迭 一作:送)
万岁¹²相迭,贤圣莫能度³。(迭 一作:送)
译文: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注释:¹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²更:更迭。³度:过也,犹言“超越”。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译文: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不如饮美酒,被(pī)¹服纨(wán)与素。
译文: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¹被:同“披”,穿戴。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3-154
2、 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三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27

chēshàngdōngmén

míng liǎnghàn 

chēshàngdōngmén yáowàngguōběi 
báiyángxiāoxiāo sōngbǎijiāguǎng广 
xiàyǒuchénrén yǎoyǎocháng 
qiánmèihuángquánxià qiānzǎiyǒng 
hàohàoyīnyáng niánmìngzhāo 
rénshēng shòu寿jīnshí 
wànsuìgēngxiāngdié xiánshèngnéng  (diézuò sòng )
shíqiúshénxiān duōwéiyàosuǒ 
yǐnměijiǔ wán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合浦¹无明珠,龙洲²无木奴³
译文:盛产明珠的合浦,如今已无明珠,盛产柑橘的龙洲,如今已无橘树。
注释:¹合浦:汉郡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²龙洲:龙阳洲,今属湖南省汉寿县。³木奴:柑橘树。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足知造化力¹,不给(jǐ)²使君³须。
译文:可见大自然尽管能创造万物,州郡长官们的贪求也难以满足。
注释:¹造化力:大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能力。一作“造物力”。²给:供给,满足。³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太守或刺史的尊称。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rú)¹
译文:江南的织妇们还未开始纺织,她们孵化的蚕儿刚刚开始蠕动。
注释:¹蠕蠕:昆虫爬动的样子。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县官骑马来,狞色¹(qiú)紫须²
译文:县官老爷骑马来临,撅着紫色的胡须,脸色狰狞。
注释:¹狞色:狰狞的脸色。²虬紫须:蜷曲的紫色胡须。虬,蜷曲。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怀中一方板¹,板上数行书。
译文:他从怀中掏出一张方纸,上面写着几行征税的通知。
注释:¹方板:公文,这里指催税收的文告。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不因使君怒,焉得¹²尔庐?
译文:“要不是太守大人发了牌气,我怎会来到你这小小的居室!”
注释:¹焉得:怎么会。²诣:一作“请”。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越妇拜县官,桑牙¹今尚小。
译文:织妇跪拜向县官求乞:“桑树才刚发出幼嫩的芽子。
注释:¹桑牙:桑芽。牙,通“芽”。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会待¹春日晏(yàn)²,丝车方掷掉³
译文:要等到春末的时候,丝车才能转动缫丝。”
注释:¹会待:等待,等到。²春日晏:春末,晚春。³掷掉:转动。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越妇通言语¹,小姑²³黄粱
译文:织妇向县官通言语,小姑子把黄粱饭准备。
注释:¹通言语:对话。²小姑:丈夫的妹妹。³具:备办。⁴黄粱:指小米饭。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县官踏飧(sūn)¹去,簿吏²复登堂。
译文:县官酒足饭饱刚刚离去,紧接着又进来小吏收税。
注释:¹踏飧:吞食,饱食。²簿吏:主管钱粮文书的小官。

  这首诗是现实性很强的叙事诗,主题鲜明,用语尖锐,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这种愤慨之情笼罩着整首诗的画面,也笼罩后面的叙事和描写。

  前四句先以两个典故,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之流的贪官无休止的搜刮,以此总括全诗。

  接着叙事。“越妇未织作”二句叙述了时节,用蚕“始蠕蠕”突出了节令很早很早。这个叙述极重要,这是构成全诗矛盾的一个先决条件,正是在这种节令上官府就来催收税赋,更看出官府逼交税赋的冷酷性。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怀中一方未”两句是动作描写,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赋税;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场的“使君”与县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质揭示得非常深刻。诗的这一层,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很好。

  “越妇拜县官”六句,写蚕妇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县官酒饭的情景。这里用一个“拜”字,突出蚕妇说话时哀告的神情;再从蚕妇哀告的语言来写出蚕妇的困境。“桑芽”尚小,蚕刚刚开始蠕动,哪有能力交赋税;哀告中只能苦苦恳求县官延期。这几句话生动地把蚕妇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小姑具黄粱”一句是对蚕妇形象的补充,这一描写,把蚕妇可怜的处境表现得更值得同情了。赋税无力交付,为了求情还得招待县官一餐饭食。这几句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把描写往更深一层开拓,诗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韵味悠长,耐人寻味。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用“复”字写簿吏随之而至,百姓不可能有能力经得他们无穷的骚扰。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首先,它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的抒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将议论与叙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收到了精警动人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人摄取了表现力很丰富的细节,使形象鲜明。如“狞色虬紫须”这一肖像描写,“踏飧”这一细节描写,把县官的形象简洁地勾画出来。第三,对话也很有性格,县官的话耍弄权术,蚕妇的话苦哀求情,都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0-562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6-1027
4、 吉新宏.观望者:现实秩序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2-56
5、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7

gǎnfěngshǒu ·

 tángdài 

míngzhū lóngzhōu 
zhīzàohuà shǐ使jūn 
yuèwèizhīzuò cánshǐ 
xiànguānlái níngqiú 
huái怀zhōngfāngbǎn bǎnshàngshùhángshū 
yīnshǐ使jūn yāněr 
yuèbàixiànguān sāngjīnshàngxiǎo 
huìdàichūnyàn chēfāngzhìdiào 
yuètōngyán xiǎohuángliáng 
xiànguānsūn 簿dēngtáng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老子舞时不须拍¹,梅花乱插乌巾²香。
译文:我起舞时狂态尽显,不依节拍、把梅花随意的插在头巾之上。
注释:¹舞时不须拍:不依节拍胡乱跳舞。²乌巾: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zūn)¹前作剧²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译文:在酒杯前的种种表现大家不要笑,等到我死了你们就会想念我活着时候的狂态了。
注释:¹樽:酒杯。²作剧:嬉戏。

kànméijué--yóu

lǎozishípāiméihuāluànchājīnxiāng

zūnqiánzuòxiāngxiàozhūjūnkuáng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吾与二三子¹,平生结交深。
译文: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注释:¹“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俱怀鸿鹄(hú)¹,昔有鶺(jí)(líng)²
译文: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注释:¹鸿鹄志:指远大的志向。鸿:大雁。鹄:天鹅。昔:一作“共。”²鶺鴒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逸气¹²毫翰(hàn)³,清风在竹林
译文: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注释:¹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²假:借助。³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⁴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⁵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¹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译文: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注释:¹达:旷达。一作“远”。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2、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8,06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yè)(yì)¹²露,岂不夙(sù)夜,谓³(háng)多露。
译文: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注释:¹厌浥:潮湿。²行:道路。³谓: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一说奈何。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雀无角(jiǎo)¹?何以穿我屋?谁谓女²无家³?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译文: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抓我进官府?纵然抓我进官府,逼婚理由不充足!
注释:¹角:鸟喙。²女:同汝,你。³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⁴速:招,致。⁵狱:案件、官司。⁶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家: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一说婆家。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yōng)¹?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sòng)²?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译文: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注释:¹墉:墙。²讼:诉讼。

  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4-35页

háng

míng xiānqín 

háng  wèihángduō 
shuíwèiquèjiǎo chuān穿 shuíwèijiā  suī shìjiā 
shuíwèishǔ chuān穿yōng shuíwèijiā sòng suīsòng c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