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穿云去,神光触处开。隔江如有得,飞锡早归来。
渡水穿云去,神光触处开。隔江如有得,飞锡早归来。

sòngsēnghuàníngzhōngxíngjiǎoèr--hán

shuǐ穿chuānyúnshénguāngchùchùkāijiāngyǒufēizǎoguīlái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山僧(sēng)¹对棋²坐,局上竹阴清。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注释:¹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²对棋:相对下棋。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¹声。
译文: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注释:¹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¹撑小艇(tǐng)²,偷采白莲³回。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注释:¹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²艇:船。³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藏踪迹¹,浮萍²一道开。
译文: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²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chíshàngèrjué

bái tángdài 

shānsēngduìzuò shàngzhúyīnqīng 
yìngzhúrénjiàn shíwénxiàshēng 

xiǎochēngxiǎotǐng tōucǎibáiliánhuí 
jiěcángzōng píngdàokāi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nè)¹而好学。兴平²中,关中³扰乱,与兄季中将军段煨(wēi)。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¹⁰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的哥哥以进山采集野生稻谷贩卖为生,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注释:¹质讷:质朴诚实,不善言辞。²兴平:汉献帝年号。³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⁴扰乱:混乱。⁵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⁶依:依附。⁷段煨:东汉末年将领。⁸稆:野生的禾。⁹负贩:担货贩卖。¹⁰投闲:乘隙。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遇善¹²《老子》,为《老子》作训注³。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⁵。”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注释:¹善:擅长,善于。²治:研究。³训注:注解。⁴见:同“现”,显现。⁵苦渴无日:意思是苦于时间不足。⁶或:有人。⁷时:随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挂席¹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注释:¹挂席:张帆。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bó)舟浔(xún)阳郭¹,始见香炉(lú)峰。
译文: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注释:¹郭:外城。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尝读远公传¹,永怀尘外踪(zōng)
译文: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注释:¹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空闻 一作:旦闻)
东林精舍¹近,日暮(mù)空闻钟。(空闻 一作:旦闻)
译文: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¹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舟。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舟。他读过慧舟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舟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舟。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舟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舟、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wǎnxúnyángwàng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guàqiān míngshāndōuwèiféng 
zhōuxúnyángguō shǐjiànxiāngfēng 
chángyuǎngōngzhuàn yǒnghuái怀chénwàizōng 
dōnglínjīngshèjìn kōngwénzhōng  (kōngwénzuò dànwén )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zhāo)¹牧牛,牧牛下江曲。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注释:¹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文: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¹(suō)²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³绿。
译文: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注释:¹荷:披着,背上。²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乱插蓬蒿(hāo)¹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²
译文: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¹蓬蒿:“茼蒿”的俗称。²黄犊:小牛。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有着较广泛的接触,如果不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较好的作品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西北大学中文系主办.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30页
2、 李健 康金声编著.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52页

tóng

shè tángdài 

zhāoniú niúxiàjiāng 
niú niúcūn 
suōchūlínchūn guǎnchuīsuōcǎo绿 
luànchāpénghāojiànmǎnyāo měnghuáng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一泊(bó)¹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注释:¹泊:浪花。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làngtáoshā··shālái--bái

shāláizhònglàngmièzhòngshēng

xiāngjiǎoxiāngtáoxiēhuìjiàoshānhǎishíp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