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蓬藋绕门深,两岁频闻车马音。子壮飞腾日无那,吾衰瘴疠久相侵。
客居蓬藋绕门深,两岁频闻车马音。子壮飞腾日无那,吾衰瘴疠久相侵。
旧知文力雄青土,想有诗声动绿林。归傍玉皇香案立,莫忘江阁共登临。
旧知文力雄青土,想有诗声动绿林。归傍玉皇香案立,莫忘江阁共登临。

sòngxiànfèng使shǐnán--hán

péngdiàoràoménshēnliǎngsuìpínwénchēyīnzizhuàngfēiténgshuāizhàngjiǔxiāngqīn

jiùzhīwénxióngqīngxiǎngyǒushīshēngdòng绿línguībànghuángxiāngànwàngjiānggòngdēnglín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
东君¹(kē)²响珊珊³,青驭(yù)多时下九关
译文:司春之神东君身上佩戴着的珂做的玉佩,发出轻盈舒缓的响声,东君的座驾带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过了多时才到九关之下。
注释:¹东君:此处指司春之神。²珂佩:珂制的佩饰;比喻雨点。³珊珊: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也指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⁴青驭:神话传说司春之神东君的座驾。⁵九关:此处指九重天门或九天之关。
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方信玉霄(xiāo)¹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译文:这才明白天界距离人间有着几千万里,春风此时还未到达人间。
注释:¹玉霄: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玄武湖¹中玉漏催²,鸡鸣埭(dài)³口绣襦(rú)回。
译文:玄武湖中的玉漏声声,似乎催促早动身,在鸡鸣埭口宫女们身穿锦绣曲折环绕。
注释:¹玄武湖:在今江苏南京,南朝宋文帝时建成,后成为游览胜地。²玉漏催:指时间流逝。玉漏,古代计时器,靠壶水滴漏来测算时间。³鸡鸣埭:玄武湖北堤名。南朝齐武帝经常带宫嫔一早出游,到湖北堤时鸡才鸣叫,所以称“鸡鸣埭”。埭,堤坝。⁴绣襦:锦绣短袄,贵家妇女的装束,这里借指宫嫔。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谁言琼¹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²
译文:有谁说琼树一样的妃嫔天天都见面,步步都生出金莲来也远远比不上。
注释:¹琼:美玉,这里用作修饰语,如玉般美丽。²金莲步步来:南朝齐废帝曾用黄金制成莲花,贴放地上,让宠爱的潘妃在上面行走,说是“步步生莲花”。
敌国军营漂木杮,前朝神庙锁烟煤。
敌国¹军营漂(piāo)木杮(fèi)²,前朝神庙³锁烟煤。
译文:敌对国家的军营漂来了造船的木片,陈朝三祖的宗庙已被烟尘所封。
注释:¹敌国:指北方的隋朝。²木柿:从木头上削下的碎片。³前朝神庙:指陈皇室的祖庙。前朝,陈后主以前的几代皇帝。锁烟煤:被烟尘所封盖,意思是没有人打扫上祭。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满宫学士皆颜色¹,江令²当年只费才³
译文:陈朝宫中的嫔妃和女学士都姿容艳丽,江总在当年要描绘她们也费尽了才华。
注释:¹颜色:指姿容美丽的女子。²江令:指江总,在陈朝任尚书令(宰相)。³才:指文才。江总不理政务,专门用文才为陈后主游宴助兴,所以说“只费才”。

  这首诗题旨在于讽刺南朝君主的荒淫失政。

  首联“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点地纪游。这二句是说天未破晓,犹能听到静夜中玉漏一声声的滴响,而玄武湖中,鸡鸣埭口,绣襦宫人又已纷至沓来了。这一联的上句涉及宋(因玄武湖宋文帝时方建成,并改今名),下句用齐事,但实际上是泛咏南朝君主游幸频繁,不拘某一代。所谓“玄武开新花,龙舟宴幸频”(《陈后宫》),不言宋、齐、梁、陈,而自可包在其中了二再看一个“催”字,写其游幸之急之沉浸,南朝君主既如此沉于此、忙于此、醉于此,如果不失政,倒是咄咄怪事了。颔联“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这一联言陈后主荒淫比齐废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中又寓荒淫相继,后代更胜前朝之意。“谁言”“不及”用反诘的语调加以嘲笑。诗人就是用最为跌宕的句法,由面及点,转入后半首对陈事的重点咏写,因此接着颈联说“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其谓隋军造战船的木片已经飘了过来,意谓隋军压境,形势已十分险恶,然而全无心肝的陈后主却依旧沉湎于女色,荒淫享乐,不祭祖庙,连祖宗也忘记了。这也就暗示着陈朝祖宗之统绪已绝,其覆亡的历史命运绝对是难以逃脱的。陈后主如此,其臣子又是如何:“满宫学士皆莲色,江令当年只费才”,这就是诗的尾联所告诉读者的:后主嫔妃、学士都姿容艳丽,使得当年江总为歌咏她们的姿容而费尽了才华。江总位当宰辅,充尚书令,却被当作“狎客”使用,可见后主荒淫、废弃政事到何种程度。而身为尚书令,位当宰辅的江总,其才华仅用于歌咏妇人容色,又是何等可悲。大小臣工甚众,仅一大市令吴兴章华出来极言强谏,他严正指出:“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祠七庙而不出,拜三妃而临轩。”这是内。而外他则说:“疆场日蹙,隋军压境。”这真是振聋发聩之忠良之声。然而这严峻存在的内忧外患却统统被陈叔宝这个昏君和江总这帮佞臣忘记得一干二净。陈叔宝与江总们在演戏,君臣都在串演陈朝亡国的悲剧,既毁灭了国家,也毁灭了自己。姚培谦说:“学士满宫,而狎客作相,所贵于才华者,乃只为覆亡之具也乎?”也看到了末联不只仅是讽刺,而是还含有深深的感慨。也正因此,讽刺之意义则更为深刻。

  这首诗前半通过典故串合,追括六代,后半专咏陈朝事。其构思以南朝为一整体,点面结合。叙次错综善变,寓讽意于叙述描写之中。清冯浩评曰:“案而不断,荒淫败亡,一一毕露。”诗人虽意在揭示南朝君主荒淫亡国的史实,也不啻是对晚唐统治者的一种严重警诫。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23-224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崆峒¹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译文: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注释: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¹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请公¹问主将²:焉用穷荒³为?
译文: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注释:¹公:指高适。²主将:指哥舒翰。³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饥鹰¹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译文:您像一只没有吃饱问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注释:¹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高生跨鞍(ān)马,有似幽并¹儿。
译文: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注释:¹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脱身簿尉中¹,始与捶(chuí)²辞。
译文: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注释:¹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²捶楚:杖击,鞭打。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借问今何官?触热¹向武威²
译文: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注释:¹触热:冒着炙热。²武威:郡名。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¹
译文: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注释:¹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译文: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huī)¹
译文: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注释:¹军麾:用作指挥的军旗。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此行既特达¹,足以慰所思。
译文: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注释:¹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译文: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常恨结欢浅¹,各在天一涯;
译文: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注释:¹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又如参与商¹,惨惨中肠悲。
译文: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注释:¹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惊风吹鸿鹄(hú)¹,不得相追随,
译文: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注释:¹鸿鹄:鸟名,即天鹅。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黄尘翳(yì)¹沙漠,念子何当²归。
译文: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注释:¹翳:遮蔽。²何当:何时。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译文: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8-40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3、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153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¹浮浮²,武夫³(tāo)。匪安匪游,淮(huái)(yí)。既出我车,既设我旟(yú)。匪安匪舒,淮夷来铺¹⁰
译文: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注释:¹江汉:长江与汉水。²浮浮:水流盛长貌。³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⁴滔滔:顺流而下貌。⁵匪:同“非”。⁶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⁷求:通“纠”,诛求,讨伐。⁸旟:画有鸟隼的旗。⁹舒:徐,缓行。¹⁰铺:止,驻扎。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汤(shāng)¹,武夫洸(guāng)²。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shù)³定。时靡(mǐ)有争,王心载宁。
译文: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注释:¹汤汤:水势大的样子。²洸洸:威武的样子。³庶:庶几。⁴载:则。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江汉之浒(hǔ)¹,王命召虎:式²³四方,彻我疆土。匪疚(jiù)匪棘(jí),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译文: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注释:¹浒:水边。²式:发语词。³辟:开辟。⁴彻:治。⁵疚:病,害。⁶棘:“急”的假借。⁷极:准则。⁸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王命召虎:来旬¹来宣。文武受命,召(shào)²³(hàn)。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zhào),用¹⁰(xī)¹¹尔祉(zhǐ)¹²
译文: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注释:¹旬:“巡”的假借。²召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³维:是。⁴翰:桢斡。⁵予小子:宣王自称。⁶似:“嗣”的假借。⁷肇敏:图谋。⁸戎:大。⁹公:通“功”,事。¹⁰用:以。¹¹锡:赐。¹²祉:福禄。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lài)¹尔圭瓒(zàn)²,秬(jù)³(chàng)一卣(yǒu)。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qǐ)首:天子万年!
译文: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注释:¹釐:“赉”的假借,赏赐。²圭瓒:用玉作柄的酒勺。³秬:黑黍。⁴鬯: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⁵卣:带柄的酒壶。⁶文人:有文德的人。⁷周:岐周,周人发祥地。⁸自:用。⁹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虎拜稽(qǐ)¹,对²³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shǐ)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注释:¹稽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²对:报答。³扬:颂扬。⁴休: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⁵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⁶明明:勉勉。⁷令闻:美好的声誉。⁸矢:“施”的假借。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26-630

jiānghàn

míng xiānqín 

jiānghàn tāotāo fěiānfěiyóu huáiláijiū chūchē shè fěiānfěishū huáilái 

jiānghànshāngshāng guāngguāng jīngyíngfāng gàochéngwáng fāngpíng wángguóshùdìng shíyǒuzhēng wángxīnzàiníng 

jiānghànzhī wángmìngshào shìfāng chèjiāng fěijiùfěi wángguólái jiāng zhìnánhǎi 

wángmìngshào láixúnláixuān wénshòumìng shàogōngwéigàn yuēxiǎo shàogōngshì zhàomǐnrónggōng yòngěrzhǐ 

làiěrguīzàn chàngyǒu gàowénrén shāntián zhōushòumìng shàomìng bàishǒu tiānwànnián 

bàishǒu duìyángwángxiū zuòshàogōngkǎo tiānwànshòu寿 míngmíngtiān lìngwén shǐwén qiàguó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道字娇讹(é)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¹。朝来何事绿鬟(huán)²
译文: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注释:¹“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²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彩索身轻长趁燕¹,红窗睡重不闻莺(yīng)²。困人天气³近清明。
译文: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¹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²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³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