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先世本材雄,常在先皇宿卫中。要识儿孙能继武,门前乔木是遗风。
将军先世本材雄,常在先皇宿卫中。要识儿孙能继武,门前乔木是遗风。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毛诗序》选段
《毛诗序》选段
译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jiē)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
译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注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典论·论文》选段
《诗品序》选段
译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之?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注释: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shuò)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shuāng)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之?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与元九书》  选段
译文:感人心者,莫先乎之,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之,苗言,华声,实义。
注释:感人心者,莫先乎之,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之,苗言,华声,实义。
《诗品序》选段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
译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注释:江馆¹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²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³作变相⁴,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⁵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人间词话》三则
译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注释: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与元九书》  选段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之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之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之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¹。”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²。”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³。”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注释: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⁴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人间词话》三则
《人间词话》三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暖风迟日¹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译文:春日暖风吹拂,杨柳也吐露点点新芽;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看见自己孤独的影子,心里不禁黯然神伤。
注释:¹迟日:指春日。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译文:此时正是江南的杏花时节,为什么我还总是郁郁寡欢,惆怅不已呢?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巴山¹楼之东,秦岭²楼之北。
译文:望云楼的东面是巍峨、绵延千里的大别山;楼的北面可见高峻雄伟、剑峰千仞的秦岭。
注释:望云楼:文同任陕西洋州知州时,宅内之楼。址在洋州,即今陕西省洋县。¹巴山:即大巴山。陕西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的界山。²秦岭:诗中指的是陕西南部一段,是狭义的秦岭,主峰是太白山,在洋县正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译文:在楼上卷帘之时,萦绕在高楼四周的云彩会立即飞入楼中,高楼顿时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

  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用画笔写诗,意境更加开阔,景物别出情趣,是画,而又情出自然。四句诗都有“楼”字,而“满楼云一色”,就成了“楼”外之“楼”了,既将诗意点透,也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全诗句句紧扣主题,丝毫不显重复,俨若一首题画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此二句既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句则由远及近,写楼中近景。望月楼如李白《夜宿山寺》所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绕楼云彩飞入楼中,危楼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此诗最大的表现手法则是运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头两句放开,由近及远,拉开距离,使境界骤然开阔,烘托出望云楼周围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收拢,由远及近,拉近距离,近到楼上、楼中、楼云天浑然一体的景色。

  其次,是诗中有画的技法。诗人运用了典型的绘画技法,将望云楼的地理位置——楼之东是巴山、楼之北是秦岭全部画出,气象尽收眼底,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卷帘这一动作,将楼的独特之景“满楼云一色”全部勾画了出来。

  最后是平淡自然的诗风。唐宋后不少诗人和诗论家崇尚平淡的诗风。平淡代表了诗的一种风格,文同的这首诗就属平淡之列。“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用平淡的语言介绍了望云楼所处位置。而诗的结尾时更用平淡语“满楼云一色”,振起全篇,使诗境一下子焕发出光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在卷起楼上帘子的刹那间的情况,诗人敏捷地捕捉并描绘它,将诗意点透,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

参考资料:
1、 郭荣光.历代名诗大观.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59-59
2、 张福清.诗书教育系列 宋诗导读.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02:96-97
3、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 宋诗名篇赏析.成都市:巴蜀书社, 2012.02:073-074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珠碎¹眼前珍,花凋(diāo)²世外春。
译文: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
注释:¹珠碎:比喻儿子夭折。²花凋:指昭惠后之死。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¹
译文:心头之恨尚未消,摧折仍是掌中身。
注释:¹掌中身:这里指大周后娥皇。娥皇善歌舞,通音律,故以“掌中身”喻之,意谓体态轻盈,可在手掌上舞蹈。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玉笥(sì)¹犹残药,香奁(lián)²已染尘。
译文:玉饰药箱尚存药,失主妆奁已染尘。
注释:¹玉笥: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²香奁: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前哀¹²后感³,无泪可沾巾。
译文:前有哀愁后有感,悲绝无泪可沾巾。
注释:¹前哀:指李煜次子早夭。²将:连词,与,共。³后感:指大周后新卒。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艳质¹同芳树²,浮³道略同。
译文:艳质丽人芳香树,浮危之道略相同。
注释:¹艳质:艳美的资质。古时常用来指代美人,这里指大周后。²芳树:泛指嘉木。这里指代李煜次子仲宣。³浮:过甚。⁴危:凶危。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¹
译文:正悲春日树花落,又苦寒雨伤根丛。
注释:¹雨伤丛:喻昭惠后早逝。丛,花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nóng)¹今何在,飘零²事已空。
译文:盛季繁茂今何在?世事飘零已成空。
注释:¹秾丽:艳丽。²飘零:木叶坠落离散,比喻身世坎坷多难。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沉沉¹无问处,千载谢²东风。
译文:茫茫宇宙无问处,悠悠千载辞东风。
注释:¹沉沉:深邃的样子。²谢:辞别。

  这组合悼诗共二首,内容上,第一首重在写诗人遭遇死亡的生者悲痛,第二首则着重抒写诗人独自存活的生命哀伤。

  第一首开篇即以珍珠喻爱子、春花喻娇妻。说“眼前”,是回忆孩子绕膝弄戏的情景,而此时无复再见;称“世外”是妻子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而此刻真的去了世外;因以“珠碎”与“花凋”写出自己的无限痛惜,而“碎”与“凋”也同样指自己的心。一联十字,内蕴深刻,字字舍情。

  次联抒写失子之痛尚未平复,妻亡之祸又接踵而至。诗人妻子卧病之时,夫妇二人儿子的突然得疾而过世,诗人怕加重妻子的病情,非但不敢言及此事,甚至也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将痛失爱子的悲伤深深地藏在心底里,在妻子的病榻之前,温语劝慰,一如既往,只能在兀然独坐时默默地流泪。由此来体会此联中的“心里恨”三字,表面上下得很平常,其实是泣血之诉,藏含着无尽的辛酸与悲苦。

  第三联转而写物,却是物是人非。药犹在笥,爱子已去;香奁依旧,爱妻已亡。室内弥漫的药味,奁上薄薄的灰尘,在在都令人回忆死者生前的情景,又无一不在提示生者死神已经来过。

  故诗的末联只说诗人自己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之下已无泪可流了。人之流泪,不仅是悲伤的表达,也是悲伤的宣泄,诗中却说“无泪可沾巾”正是所谓的“最深重的悲痛不是流泪的宣泄而是无以表达的无泪”,这是诗人痛彻肺腑的感受。

  第二首首联将人的生命“艳质”与自然的生命“芳树”同举,以启颔联之“春落实”、“雨伤丛”,既用以比喻娇妻爱子的生命夭折,又用凄风苦雨的春景来展现内心悲哀的情感,有一种惨淡无奈的生命哀伤回荡其间。故首联的对句“浮危道略同”,是总此两联的感慨。不过,自然界虽然有春花秋叶的变化,但其生命是流转不息的,今春花谢了,明春花又开,有迁逝,无终结。可是人是一去不复返的,无论生前有多少珍爱,多少欢乐,也无论死后有多少眷恋,多少回忆,逝者永逝,不知道该向谁去问死者去了哪里,也不知道有谁能回答生死能否重逢,一切于存者都只是徒劳。既然关于生命的所有疑问都无问处,也无可问,人自当死心平静;偏偏春来东风轻吹拂,吹绿了树,拂红了花,也惹出人心中的无奈:它唤不回逝去的亲人。“千载谢东风”,既然如此,那就请春风不要再来了,“千载”都不要来——只要生者在就不要来,因为年年的春色都会唤起孤独生者无限的忆念、无限的悲哀,这也是极度悲痛中的奇想。就此时心情而言,诗人不再有春天。

  二诗情辞诚挚沉痛,极写诗人的失子之悲与丧妻之痛,将诗人忧思无尽的苦情表达得穷哀至恸,令人倍感悲戚。在遣词上,哭子与悼妻反复更迭、交错变化,又义兼复指、双重哀悼,其前后交织、悲怆凄惋,令人难以卒读。

参考资料: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6 隋唐五代诗观止 (下册).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14
2、 王晓枫 解评.李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112-116
3、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75-78

wǎn

 dài 

zhūsuìyǎnqiánzhēn huādiāoshìwàichūn 
wèixiāoxīnhèn yòushīzhǎngzhōngshēn 
yóucányào xiāngliánrǎnchén 
qiánāijiānghòugǎn lèizhānjīn 

yànzhìtóngfāngshù wēidàolüètóng 
zhèngbēichūnluòshí yòushāngcóng 
nóngjīnzài piāolíngshìkōng 
chénchénwènchù qiānzǎixièdōngfēng 

江鶂初飞,荡万里素云,际空如沐。咏情吟思,不在秦筝金屋。夜潮上、明月芦花,傍钓蓑梦远,句清敲玉。翠罂汲晓,欸乃一声秋曲。
江鶂(yì)初飞,荡万里素云,际¹²如沐³。咏情吟思,不在秦筝金如。夜潮上、明月芦花,傍钓蓑(suō)梦远,句清敲玉。翠罂(yīng)(jí)晓,欸(ǎi)乃一声秋曲。
译文:水鸟刚刚飞起在万里碧波之上,天空一碧如洗。吟咏歌唱,不在华屋的宴席上,而在明月夜,芦花岸旁的小舟上;在潮汐时,披蓑衣的垂钓中,读着姜夔的词。此时如同饮翠瓶打来的泉水,如闻渔家的歌声。
注释:¹际:一作“霁”。²空:一作“云”。³沐:一作“沫”。⁴傍钓蓑梦远:此句一本无“傍”字。
越装片篷障雨,瘦半竿渭水,鹭汀幽宿。那知暖袍挟锦,低帘笼烛。鼓春波、载花万斛。帆鬣转、银河可掬。风定浪息,苍茫外、天浸寒绿。
越装片篷障雨¹,瘦²半竿渭水,鹭(lù)³(tīng)幽宿。那知暖袍挟锦,低帘笼烛。鼓春波、载花万斛(hú)。帆鬣(liè)、银河可掬(jū)。风定浪息,苍茫外、天浸寒绿。
译文:根据越地的习俗用竹篷来挡雨,用竹竿轻轻地靠在浙水之岸。不知几时可以穿着上等的衣服,用竹帘围烛挡风。打鼓吹笙,舟载名花。扬帆可到银河游玩,也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欣赏那苍茫的一天寒碧。
注释:¹越装片篷障雨:此句一作“片篷障雨乘风”。²瘦:一无“瘦”字。³鹭:一作“伴鹭”。⁴转:一作“搏”。⁵苍:一作“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