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¹梅福来相访²,笑着³荷衣出草堂。
译文: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注释:¹忽闻:突然听到。²来相访:来拜访。³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¹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译文: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注释:¹不惯:不习惯。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hánshàojiànfǎng访

lìngnéng tángdài 

wénméiláixiāngfǎng访 xiàozhuóchūcǎotáng 
értóngguànjiànchē zǒuhuāshēnchùc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注释

忽闻:突然听到。

来相访:来拜访。

着:动词,穿。

不惯:不习惯。

鉴赏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胡令能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圃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叶落,褰珠箔。
一叶落,褰(qiān)¹珠箔(bó)²
译文:透过珠帘,看窗外一叶飘零。
注释:¹褰:揭起。²珠箔:即珠帘。
此时景物正萧索。
此时景物正萧索¹
译文:掀起珠帘,看帘外萧条的景象。
注释:¹萧索:萧条、冷落。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译文:月光照到画楼使人感到寒意,秋风吹起了帘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译文:触景怀人,不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

  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上片写的是曾给男子寄信诉说思念之情,却始终未见回音。“红笺”、“回纹”虽然都属词藻,具有美化与夸张的作用,但与女主人的心境都是联系密切的。“湿红笺纸”的“湿”表示流泪,而“红”字固然是笺纸的颜色,却又同时暗寓“泪尽继之以血”的极度悲伤的含义。“回纹字”既表示书信是用尽心思拟写而成,同时又暗示表示自己的愁绪是千回百转连绵不断的,且与下文的“柔和”紧密联合。女主人写了信,寄了出去,而回信却一直没来。春天,燕子北归飞去;秋天,鸿雁南飞归来;这些候鸟都是恪守信用准时不误的,而女主人企盼的回信呢?却是“还是碧事千里、锦书迟”。句前加上“去年”,加上“还是”,说明希望落空已不止一次,等待的日子已经相当的长了。下片写思妇的愁闷无聊却又无从排遣。“风月长依旧”,日常生活几年如一,沉沉闷闷,没有波澜,没有变化。“别恨”二字,点出全篇主题。女主人知道自己的愁苦来源于离别之恨,但这别恨为什么又是如此的索系缠绕,纷纭杂乱呢?自己却说不清,道不明,故而说它“无端”。这样写来,虽略嫌含混,而所抒之情却更加深入细致了。书信不来,人更未还,思妇的心情由愁而生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一种怨情又如何表达呢?说“倩谁”吹笛,是无人吹笛的意思,故而“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也就只能是自己的心头所想了。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01-01

měirén··湿shīhóngjiānzhǐhuíwén--yàndào

湿shīhóngjiānzhǐhuíwénduōshǎoróuchángshìniánshuāngyànguīshíháishìyúnqiānjǐnshūchí

nánlóufēngyuèzhǎngjiùbiéhènduānyǒuqiànshuíhéngwēilánjīnluòméishēngyuànguānshān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叔向见韩宣子¹,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qīng)之名而贺其实²,贺以从二三子³,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注释:¹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²实:这里指财富。³贺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对曰:“昔栾(luán)武子¹贺一卒之田²,其宫不备其宗器³,宣其德行,顺其宪(xiàn),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róng)(dí)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jiù),以免于难。及桓(huán),骄泰(shē)(chǐ),贪欲贺艺¹⁰,略则行志¹¹,假货居贿(huì)¹²,宜及于难,而赖(lài)武之德¹³以没其身¹⁴。及怀子¹⁵,改桓之行,而修¹⁶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huán)之罪¹⁷,以亡于楚¹⁸。夫郤(xì)昭子¹⁹,其富半公室²⁰,其家半三军²¹,恃(shì)其富宠²²,以泰于国²³。其身尸于朝²⁴,其宗灭于绛(jiàng)²⁵。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²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贺德也。今吾子²⁷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²⁸,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²⁹不暇(xiá),何贺之有?”
译文: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公室财产的一半,他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注释:¹栾武子:晋国的卿。²贺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顷。是上大夫的俸禄。³宗器:祭器。⁴宪则:法制。⁵越:传播。⁶行刑不疚: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⁷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⁸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⁹骄泰:骄慢放纵。¹⁰艺:度,准则。¹¹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¹²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¹³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¹⁴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¹⁵怀子:桓子的儿子。¹⁶修:研究,学习。¹⁷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¹⁸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¹⁹郤昭子:晋国的卿。²⁰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²¹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²²宠:尊贵荣华。²³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²⁴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²⁵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²⁶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²⁷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²⁸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²⁹吊:忧虑。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宣子拜,稽(qǐ)¹焉,曰:“起²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³之,其自桓叔以下,嘉(jiā)吾子之赐。”
译文: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注释:¹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²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³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⁴桓叔:韩氏的始祖。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译文:坚硬的事物容易折断,而看起来柔软的事物往往生命力顽强。如果不相信就张开嘴看看,舌头完好无损牙齿却已脱落。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已阙(quē)¹两边厢²,又豁(huò)中间个。说与儿曹³莫笑翁,狗窦(dòu)君过。
译文:两边的槽牙已经掉光,中间的切齿也开了个大洞。孩子们不要笑我稀落的牙齿似狗洞,这洞可以供你们进出耍着玩呀!
注释:¹阙:同“缺”。²两边厢:两旁;两侧。³儿曹:指晚辈的孩子们。⁴狗窦:狗洞。⁵从:任凭。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¹(yuān)(yāng)²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译文: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¹ 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绿波,而楼台的影子也如同晃动一般。²鸳鸯:一种情鸟,雌雄相依,形影不离,如同良侣。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绿杨堤(dī)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¹飞,离人²犹未归。
译文: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年年看柳絮飘飞,至今已经看了三次,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
注释:¹柳绵:成熟了的柳叶种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随风飘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²离人:离别的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mán··shānyǎnyìngxiéyáng--wèirén

shānyǎnyìngxiéyánglóutáiyǐngdòngyuānyāngànliǎngsānjiāchūqiánghóngxìnghuā

绿yángxiàzǎowǎnbiānsānjiànliǔmiánfēirényóuwèi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