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叶重重护雪花,玉人隐隐隔窗纱。
虽然不带微酸味,免与时人置齿牙。
云叶重重护雪花,玉人隐隐隔窗纱。
虽然不带微酸味,免与时人置齿牙。
李龙高

李龙高

李龙高诗,据《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 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千秋佳节¹名空在,承露丝囊(náng)²世已无。
译文: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注释: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¹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²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唯有紫苔(tái)¹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²
译文: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注释:¹紫苔:一种漫生杂草。²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60-1061页

guòqínzhènglóu--

qiānqiūjiājiémíngkōngzàichéngnángshì

wéiyǒutáipiānchēngniánniányīnshàngjīn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夫子¹何为者²,栖(xī)³一代中。
译文:不知孔老夫子到底为了什么,四处奔走忙忙碌碌终生不停。
注释:¹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²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³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地犹鄹(zōu)氏邑(yì)¹,宅即鲁王宫。
译文:眼前土地仍是他先辈居住过的邹邑,这所旧宅,鲁王曾想毁掉扩建王宫。
注释:¹鄹氏邑:鄹人的城邑。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叹凤嗟(jiē)身否(pǐ)¹,伤麟(lín)²怨道穷。
译文: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注释:¹身否:身不逢时之意。否:不通畅,不幸。²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今看两楹(yíng)(diàn)¹,当与梦时同。
译文: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¹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7-208页

jīngzōukǒngértànzhī

lóng tángdài 

wéizhě dàizhōng 
yóuzōushì zháiwánggōng 
tànfèngjiēshēn shānglínyuàndàoqióng 
jīnkànliǎngyíngdiàn dāngmèngshítóng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王¹使使者问赵威后²。书未发³,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yàng)(yé)?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gǒu)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译文: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卑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哪里有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注释:¹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²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³发:启封。⁴岁亦无恙邪: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⁵说:通“悦”。⁶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⁷苟:假如。⁸故:若,假设连词。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¹曰锺离子²,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sì)³,无粮者亦食(sì);有衣者亦衣(yì),无衣者亦衣(yì)。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shè)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guān)寡,恤(xù)孤独,振¹⁰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¹¹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¹²无恙耶?彻¹³其环¹⁴(tiàn)¹⁵,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¹⁶,胡为至今不朝¹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wàng)齐国,子万民¹⁸乎?於(wū)陵子仲¹⁹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²⁰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都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加封号,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没有加封号,靠什么来统治齐国,为民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注释:¹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²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³食:拿食物给人吃。⁴衣:拿衣服给人穿。⁵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⁶叶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⁷鳏:老而无妻。⁸恤:抚恤。⁹独,老而无子。¹⁰振:通“赈”,救济。¹¹息:繁育。¹²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¹³彻:通“撤”,除去。¹⁴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¹⁵瑱:一种玉制的耳饰。¹⁶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¹⁷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加封号,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¹⁸子万民:以万民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¹⁹於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²⁰索:求。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 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2、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中国历代散文名篇》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九天开出一成都¹,万户千门入画图。
译文:锦城成都如九天所开,万户千门像画图一样美丽。
注释:¹成都:天宝十五载(756年),改蜀郡为成都府。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草树云山如锦(jǐn)绣,秦川¹得及此间无。
译文:此地的草树云山如同绵绣,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美丽吗?
注释:¹秦川:即秦岭以北、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此指长安一带。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èr

bái tángdài 

jiǔtiānkāichūchéng wànqiānménhuà 
cǎoshùyúnshānjǐnxiù qínchuānjiān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译文:江东地区原家的缙绅、士大夫们世代有名,如今还有几人能够重振家风?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lǘ)¹归来白首卿。
译文:(张卿)在朝廷之中独自坚持其纯洁高尚的操守,回到家乡时已经是白首之人。
注释:¹闾里:乡里。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译文:他的志向仍在,言谈依旧慷慨,身体闲下家了更加耳聪目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译文:长松之风、荒野之水和谁相伴?回头看看自己,贪恋尊荣只觉得羞愧。 

chángzhōuzhāngqīngyǎngt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jiāngzuǒguānshìyǒumíng rénjīnzhènjiāshēng 
cháotíngqīngbīngjié guīláibáishǒuqīng 
zhìzàiyántányóukāngkǎi shēnxiáněrcōngmíng 
chángsōngshuǐshuíwéibàn kānxiūliànchǒng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