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学有彝训,左右逢其原。后生巧穿凿,末派迷本源。
务学有彝训,左右逢其原。后生巧穿凿,末派迷本源。
世不有先觉,谁当警群昏。佩衿来于于,千古师道尊。
世不有先觉,谁当警群昏。佩衿来于于,千古师道尊。

féngyuántáng--chénggōng

xuéyǒuxùnzuǒyòuféngyuánhòushēngqiǎo穿chuānzáopàiběnyuán

shìyǒuxiānjuéshuídāngjǐngqúnhūnpèijīnláiqiānshīdàozūn

程公许

程公许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 8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¹
译文: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
注释:¹自芳:自己散发芳香。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译文: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这首咏兰诗,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隔墙影送一枝红。却是杏花消瘦、旧时风。
阑干曲护¹闲庭小。犹恐春寒悄²。隔墙影送一枝红³。却是杏花消隔、旧时风。
译文:曲折的栏干围护花丛,静静的庭院显得太小;还怕春天的寒气,悄悄地把花儿袭扰。隔墙送过一枝红影,却是消瘦的杏花,迎着旧曾相识的东风。
注释:¹曲护:弯弯曲曲的阑干回廊。²悄:悄然(来临)。³隔墙影绕一枝红:与一枝红杏出墙来说的内容相近,意境却不同。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只知婀娜共争妍。不道有人为你、惜流年。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¹。只知婀(ē)(nuó)²共争妍(yán)。不道有人为你、惜流年³
译文:凋谢的海棠花早已睡去,梨花开始褪色凋残;花想说什么却没有说,我要问也完全困难。花呀你们只知婀娜盛开时,互相斗芳争妍,却不知道有人,为你们惋惜似水流年。
注释:¹海棠睡去梨花褪两句:海棠花闭合了,梨花也从枝头褪去,难觅踪影,想问候她们却没有一个与我说话的。²婀娜:轻盈柔美。³惜流年:关注时光的流逝。

  《遣愁集》卷十三“集风流”篇载有词作者叶小鸾的这样一段轶事:“晨起,未及梳妆,往候其母。母尚未起,揭帐问安,因见其貌美甚,乃笑语之曰:“我见犹怜,未识画眉人道尔何如也?””这位才女母亲在这儿欣赏、赞美女儿,也是种“看花”一般的心性。可惜这样的一个才貌双全的绝色女子,虽已配婚,但那个张姓郎君尚未及为她“画眉”,她就匆匆地去了,就像“驿外断桥边”自开自灭的一株弱花。

  沿着曲曲弯弯的阑干回廊,小鸾来到自家这小小的闲庭院,此来不是“闲”逛、并非漫游,却是因着这春寒的悄然降临,心中揣着一段“恐”惧:但不知庭院里的花姐姐草妹妹们,是否安然无恙?她急急地走着,慌慌地找着,猛抬头只觉眼前忽然一亮,却原来是邻家院墙上“一枝红杏出墙来”,但却消瘦得实在是可怜,颤巍巍地独立在旧已相识的东风之中,乃至小鸾一开始只看见一点红“影绕”着墙头,显得格外的孤独失援。想当初宋人叶绍翁写“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时候,这杏姑娘是何等富有生命力!那是一种过剩的生命力的欣然展露。而如今,东风依旧,可杏花姑娘却瘦弱不堪,出墙,也只是一种例行规程而已。

  那么,去看看海棠花如何、梨花怎样了。哟!难怪人称“醉美人”,海棠姑娘睡得这般早啊!梨花呢,却早已褪下枝头,难觅踪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先生当年可是这么道来着。要不,奴家也来学他一学,烧起高烛将美人照醒了再说?哦,不可呵不可!海棠美人让照得不得安寝,也惟有东坡先生才不算得罪。她们睡的睡了,褪的褪了,奴家特地冒着春夜寒厉的风,跑了来,却没有一个与我说话的,没有一个接受我问候的,只得欲语而止。看来也只能这样无功而返了,小鸾一边行走,一边抱怨:她们只知道争奇斗艳,争累了睡、斗罢了褪,就不知道还有人“为伊惜流年”,关注着天气的变化、时光的流逝。

  少女心性,自然格外清纯,故而少女写作的文艺作品,也就显得十分的纯真可爱。那春寒的夜色中匆匆而去的娇小身影,那寂静的院落里踽踽而归的零乱脚步,那生闲气而找不到对象的娇憨神情,全由那清丽畅达的文字给记录了下来,读之真让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翁敏华,417页

měirénkànhuā--xiǎoluán

lángànxiántíngxiǎoyóukǒngchūnhánqiāoqiángyǐngsòngzhīhóngquèshìxìnghuāxiāoshòujiùshífēng

hǎitángshuìhuātuìhúnnánwènzhǐzhīēgòngzhēngyándàoyǒurénwèiliúnián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三复来贶(kuàng)¹,欲罢不能。自尔邻曲²,冬春再交³,欵(kuǎn)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¹⁰,便当¹¹语离¹²,杨公所叹¹³,岂惟常悲¹⁴?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¹⁵;本¹⁶既不丰¹⁷,复老病继之。辄(zhé)¹⁸《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¹⁹
译文:我再三拜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从我们成为邻居,已经过了两个冬春交替了;时常诚挚愉快地交谈,我们很快就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道理,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写下这首诗。
注释: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¹三复来贶:再三展读所赠之诗。来贶,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贶,赠送。²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³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⁴欵然:诚恳的样子。⁵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⁶忽:形容很快。⁷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⁸数面:几次见面。⁹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¹⁰好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¹¹便当:即将要。¹²语离:话别。¹³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¹⁴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¹⁵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¹⁶本:指体质。¹⁷丰:指强壮。¹⁸辄依:就按照。¹⁹资:凭借,寄托。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相知¹何必旧²,倾盖³定前言
译文: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注释:¹相知:相互友好,互为知音。²旧: 旧交,旧友。³倾盖:盖指车盖,状如伞。⁴定前言:证明前面所说的“数面成亲旧”、“相知何必旧”是对的。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有客¹赏我趣,每每顾²林园³
译文: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注释:¹客:指庞参军。²顾:光顾。³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谈谐¹无俗调,所说(yuè)²圣人篇³
译文: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注释:¹谈谐:彼此谈话投机。²说:同“悦”,喜欢。³圣人篇:圣贤经典。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¹有数斗酒,闲²饮自欢然。
译文: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注释:¹或:有时,间或。²闲:悠闲。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我实幽居士¹,无复东西²³
译文: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注释:¹幽居士:隐居之人。²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³缘:缘分。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物新¹人惟旧²,弱毫³多所宣
译文:时世虽变曲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注释:¹物新: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²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³弱毫:指毛笔。⁴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情通万里外,形迹¹(zhì)江山²
译文: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注释:¹形迹:形体,指人身。²滞江山:为江山所滞。滞,不流通,谓阻隔。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君其爱体素(sù)¹,来会²在何年!
译文: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注释:¹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²来会:将来相会。

  在此诗正文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好意的感谢,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1-493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跨征鞍,横战槊(shuò)¹,上襄州²。便匹马、蹴(cù)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译文:跨上战马,横持着长矛,赴襄州上任。正值秋天,驰骋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奋发向上,努力树立功名。
注释:陈舍人: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¹横战槊: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²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凤雏(chú)¹寒,龙骨²朽,蛟渚暗,鹿门³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译文: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已作古,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以当年了,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树立功名,就像在棋局中筹划高着一样。不要凭着一条长舌,去博取官爵厚禄。
注释:¹凤雏:三国时期庞统的号。“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²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³鹿门:鹿门山之省称。在湖北省襄阳县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因此用指隐士所居之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

  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词。

  片头三句,直写陈舍人赴襄阳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陈舍人,不难看出这是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尤其两句中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制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这是因为陈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时为襄阳府,在当时临近宋、金边界。陈舍人赴襄阳任,就带有上前线出征的意味。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因此,接下二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蹴踏”,是踩踏的意思。这把陈舍人驰骋疆场的英姿描会得十分鲜明、突出。“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这里用“芙蓉未折”点明时间。夏日五、六月间,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故说“未折”。“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塞云”是不会愁的,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战局的紧张,敌人骚扰带来的危急。结二句与开头呼应,用直接语气,鼓励陈舍人:国家危难之际,正是男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下片头四个三字短句,叙写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庞统、诸葛亮久已去世,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破败衰颓,不似当年了。对四位历史人物的写法,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阅人物”二句,轻轻一结。“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总之,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棋头”二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讽刺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1236页

shàng西píng ·sòngchénshèrén

yǒng sòngdài 

kuàzhēngān héngzhànshuò shàngxiāngzhōu biàn便 gāoqiū róngwèizhé shēngchuīsàiyúnchóu nánérruòshùgōngmíng xiàngqiántóu 
fèngchúhán lóngxiǔ jiāozhǔàn 鹿ményōu yuèrén miǎomiǎoōu tóudòng gāozhuóxīnchóu jiāngpiànguǎng广chángshé fēnghóu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月化五白龙¹,翻飞凌九天。
译文: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注释:¹“月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译文: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lǔ)箭雨宫阙(què),皇舆(yú)¹成播迁²
译文: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注释:¹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²播迁:流亡。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英王¹受庙略²,秉钺(yuè)³清南边。
译文: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注释:¹英王:指水王李璘。²庙略:指朝廷的谋划。³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译文: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译文: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霜台¹降群彦,水国奉戎旃(zhān)²
译文: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注释:¹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²戎旃: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绣服¹开宴语,天人²借楼船。
译文: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注释:¹绣服:指传御。²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如登黄金台¹,遥谒(yè)紫霞仙。
译文: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注释:¹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卷身编蓬¹下,冥机²四十年。
译文: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注释:¹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²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¹
译文: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注释:¹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浮云在一决¹,誓欲清幽燕²
译文: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注释:¹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²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kuì)¹
译文: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注释:¹金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译文: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所冀旄(máo)¹灭,功成追鲁连²
译文: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¹旄头:即昴宿,胡星。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²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惊”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参考资料:
1、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08:21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