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月出树,东南若微霜。愁人不成寐,五月夜亦长。
悄悄月出树,东南若微霜。愁人不成寐,五月夜亦长。
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年华且有恨,厥体难久康。
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年华且有恨,厥体难久康。
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吾道固如此,安得苦伥伥。
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吾道固如此,安得苦伥伥。

zuòyǒu怀huái--cáo

qiāoqiāoyuèchūshùdōngnánruòwēishuāngchóurénchéngmèiyuèzhǎng

jiāyǎotiānròuzàipángniánhuáqiěyǒuhènjuénánjiǔkāng

rényángēngzhěsuìhànyǒuliángdàoānchāngchāng

曹邺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 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 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译文: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注释:螺川:委婉如螺,在江西吉安北十里,南邻赣江。风景秀丽。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长江流远梦,短棹(zhào)¹拨残星。
译文: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注释:¹棹:船桨。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译文: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¹
译文: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注释:¹孤亭:这里指螺川。

  螺川即螺山,委宛如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首五律是抒写秋日清晨离别螺川的情景,诗人融情入景,描景成画,在清峭的意境中充溢着豪情别绪。

  首联,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呈现清晨的宁静,写欲发未发时的螺川风光,一切是那么恬静自然,含蓄地为后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颔联写登上小舟始发时的感受。俯视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仿佛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在实词虚词之间嵌上动词“流”“拨”组合成一幅星晨行舟图,不仅似闻夜行船声,还因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产生了联想。“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意蒙眬中就离别螺川的,含义颇丰。

  颈联承上联更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远视的赣江秋晓。鸥雁本生活水边,用以明特定环境,“露湿”“天光”点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墨水彩画,既开阔明晰又潇洒飘逸。再细嚼“鸥衣”湿、“雁字”青,又似暗藏惜别之情。

  尾联,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辽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一座小小的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深厚。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龙槛(jiàn)¹沉沉水殿清,禁门²深掩断人声。
译文:临水的亭轩幽深一片水中宫殿明清,宫门紧闭着四周一片空寂悄无人声。
注释:¹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²禁门:宫禁的大门。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译文:吴王刚刚罢宴整个宫中都酩酊大醉,黄昏时只有落花随着流水漂出宫城。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清”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此刻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而且前两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绘得很突出,读者对疯狂享乐场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满醉”三个字用笔很重。它不单是要交待宴罢满宫酒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种疯狂的颓废的享乐欲望,一种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正是从这里,诗人写出了一个含意深长的结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这样一个细节,如果孤立起来看,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把它放在“吴王宴罢满宫醉”这样一个背景上来描写,便显得很富含蕴而耐人咀嚼了。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吴宫黄昏的死寂还显得比较一般,着重于外在的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传神之笔,写出了吴宫日暮静寂的神韵和意境。而这种意境,又进一步反衬了“满宫醉”前的喧闹和疯狂。顺着这层意蕴再往深处体味,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还包含着某种比兴象征的意味。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经悄然无声地笼罩了整个吴宫,而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感受到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姚培谦说:“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他是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微意。

  清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正面不写”、“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3-1214页

gōng--shāngyǐn

lóngkǎnchénchénshuǐ殿diànqīngjìnménshēnyǎnduànrénshēng

wángyànmǎngōngzuìshuǐpiàohuāchūchéng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¹闹春风。
译文:元宵之夜灯光和烟火灿烂绚丽,各种乐器吹吹打打,声音响彻云霄,与春风嬉闹。
注释:烛银花: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¹揭天鼓吹:形容各种乐器吹吹打打,声音响彻云霄。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新欢¹入手²愁忙里³,旧事惊心忆梦中。
译文:为了准备与心上人的这次相会一直在又愁又忙之中,想起往事恍若梦中。
注释:¹新欢:情人。²入手:到手,指相会。³愁忙里:意为为了准备这次相会一直在又愁又忙之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但愿暂成人缱(qiǎn)(quǎn)¹,不妨常任²月朦胧。
译文:但愿暂时能让我们相聚在一起,不妨永远教月色朦朦胧胧。
注释:¹缱绻:形容情意缠绵,难舍难分。²常任:永远让,永远教。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译文:哪里有功夫去赏灯喝酒,明年元宵节未必能再次相会了。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在昔¹闻南亩²,当年竟未践(jiàn)³
译文: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注释:¹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²南亩:指农田。³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lǚ)¹既有人²,春兴³岂自免。
译文: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注释:¹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²既有人:指颜回。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³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sù)¹装吾驾²,启涂³情己缅(miǎn)
译文: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注释:¹夙晨:早晨。夙:早。²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³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⁴缅:遥远的样子。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鸟哢欢新节,泠(líng)¹送馀善。
译文: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注释:¹泠风:小风,和风。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寒竹被荒蹊(xī)¹,地为罕人远²
译文: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注释:¹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²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是以植杖翁¹,悠然²不复返³
译文: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注释:¹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植:同“置”,放置。杖:木杖。²悠然:闲适的样子。³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即理¹愧通识²,所保³(jù)乃浅
译文: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注释:¹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²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⁴讵:岂。⁵浅:浅陋,低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¹有遗训²,忧道不忧贫³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¹先师:对孔子的尊称。²遗训:留下的教诲。³忧道不忧贫: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瞻望¹(miǎo)²难逮³,转欲志长勤
译文: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注释:¹瞻望:仰望。²邈:遥远。³逮:及。⁴长勤:长期劳作。勤:劳。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¹(lěi)²欢时务³,解颜农人。
译文: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注释:¹秉:手持。²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³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⁴解颜:面呈笑容。⁵劝:勉。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畴(chóu)¹²远风,良苗³亦怀新
译文: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注释:¹平畴:平旷的田野。畴:田亩。²交:通。³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⁴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虽未量岁功¹,即事²多所欣。
译文: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注释:¹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²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耕种有时息,行者¹无问津²
译文: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注释:¹行者:行人。²津:渡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日入相与¹归,壶浆劳²近邻。
译文: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注释:¹相与:结伴。²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长吟掩柴门,聊¹为陇(lǒng)亩民²
译文: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¹聊:且。²陇亩民:田野之人。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因此,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2-544页

guǐmǎosuìshǐchūnhuái怀tiánshèèr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zàiwénnán dāngniánjìngwèijiàn 
kōngyǒurén chūnxīngmiǎn 
chénzhuāngjià qíngmiǎn 
niǎolònghuānxīnjié língfēngsòngshàn 
hánzhúbèihuāng wéihǎnrényuǎn 
shìzhízhàngwēng yōuránfǎn 
kuìtōngshí suǒbǎonǎiqiǎn 

xiānshīyǒuxùn yōudàoyōupín 
zhānwàngmiǎonándài zhuǎnzhìchángqín 
bǐnglěihuānshí jiěyánquànnóngrén 
píngchóujiāoyuǎnfēng liángmiáohuái怀xīn 
suīwèiliàngsuìgōng shìduōsuǒxīn 
gēngzhòngyǒushí xíngzhěwènjīn 
xiāngguī jiāngláojìnlín 
chángyínyǎncháimén liáowéilǒngmín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鹿畏貙(chū)¹,貙畏虎,虎畏罴(pí)。罴之状,被(pī)²人立,绝³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老虎又害怕熊。熊的样子是头上毛发披散,像状一样站立着,力气非常大而且伤害状。
注释:罴: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¹貙: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²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³绝:极。⁴害:伤害。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¹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²百兽之音。寂寂³持弓矢(shǐ)(yīng),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¹⁰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¹¹去。罴闻而¹²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¹³¹⁴¹⁵ 裂而食之。
译文: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状,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迅速跑了过来,猎状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马上赶了过来,猎状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熊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熊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结果找到的是状类,熊就揪住猎状,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注释:¹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²为:模仿。³寂寂:清静无声。⁴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⁵为:模仿。⁶感:召唤,引诱。⁷伺:等候 。⁸趋:快步行走。⁹因:于是。¹⁰为:模仿。¹¹亡:逃跑。¹²而:表承接。¹³捽:揪住。¹⁴搏:搏击, 抓、扑。¹⁵挽:拿来。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译文: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状,没有一个不成为熊的食物的。

  这是一篇借物托讽的文言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猎状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招来了其他野兽,最后被熊吃点的故事。主要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状,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状本领不够,却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依靠华而不实的手段,是不可能成功的,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动植物状格化,这篇文章也是如此。文中出现了形象,有鹿、貙、虎、熊,作者一上来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物物相克的关系:“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三句总领,以此为基础,构筑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四者之中,熊是猎状的主要敌状,所以作者对其外形及习性作了具体的描绘:“罴之状,被发状立,绝有力而甚害状焉。”因物肖形,又预伏下文。猎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作者对其专长也进行了交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戏剧性的情节及由此而生发、展开。猎状吹竹为鹿鸣,本来是想要猎鹿,但结果与想法相反,先引来貙,吹作虎吼以惊貙,又引来了虎;作熊叫又引来的熊,弄巧成拙,猎状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被凶恶的熊撕碎吃掉。

  猎状的错误,在于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完全没有防备吹竹可能引出的坏结果。正是在愿望与结果相背离这一点上,作者在文末加以点醒:“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里的“罴”是一种象征,喻指最凶恶的敌状。

  整篇文章的寓意很深刻,主要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状。这种状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害了自己。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篇寓言也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企图以藩制藩。结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强,对中央的威胁更为严重。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状一样的覆灭命运。

  这篇寓言是对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讽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视为政论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动与立论之严肃巧妙结合,寓言其表,论说其里,则是其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44-1045

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鹿wèichū chūwèi wèi zhīzhuàng rén juéyǒuérshènhàirényān 

    chǔzhīnányǒulièzhě néngchuīzhúwéibǎishòuzhīyīn chígōngshǐyīnghuǒ érzhīshān wéi鹿mínggǎnlèi zhì huǒérshèzhī chūwēn鹿 érzhì rénkǒng yīnwéiérhàizhī chūzǒuérzhì kǒng yòuwéi wáng wénérqiúlèi zhìrén zuówǎnlièérshízhī 

    jīnshànnèiérshìwàizhě wèiyǒuwéizhī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