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忽晴,心光发明。团团红日,寥寥太清。非特好晒㫰,亦乃好经营。
久雨忽晴,心光发明。团团红日,寥寥太清。非特好晒㫰,亦乃好经营。
下秧种粟,桑麻渐青,绿杨枝上晓莺鸣。长连床上,开单展钵,可煞现成。
下秧种粟,桑麻渐青,绿杨枝上晓莺鸣。长连床上,开单展钵,可煞现成。
释祖钦

释祖钦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闽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闻天目礼住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遂上径山谒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 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译文:我把元夫子你啊,看成为异姓兄弟,天伦相恰。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本无轩裳¹(qì),素以烟霞亲。
译文:我本来就对官位爵禄没有兴趣,素来喜欢亲近烟霞风景。
注释:¹轩裳:指官位爵禄。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尝恨迫世轩,铭意俱未伸。
译文:苦恨于世轩人情的逼迫,铭心刻骨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译文:松柏虽然寒苦,也羞以追逐桃李那样的艳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zī)(lín)¹
译文:市朝之间,岁月悠悠,青春玉颜已经衰老。
注释:¹缁磷:当源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思是: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纯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译文:所失去的东西重于山岳,所得到的轻于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精魄渐芜秽(huì)¹,衰老相凭因。
译文:精魄渐渐芜秽,衰老的体征竞相出现。
注释:¹芜秽:污浊;污秽。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译文:我最近得到一个锦囊妙诀,可以使你保持青春。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当餐黄金药¹,去为紫阳宾。
译文:就是炼吃黄金药,可以成为仙人紫阳的宾客。
注释:¹黄金药:道教谓炼丹所得黄金為仙药。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译文:万事难以尽得其好处,百年很快就会过去,要抓紧时间。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译文:与你分别以后,我将去东南方,思念你的心情悠悠多是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译文:不要改变修道的夙愿,征途遥遥,贵在持之以恒。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译文:休矣,世事,我归去来兮,犹如洛阳的天津桥头白云飞飘。

yǐngyángbiéyuándānqiūzhīhuáiyáng--bái

jiāngyuánzixìngwèitiānlún

běnxuānshangyānxiáqīn

chánghènshìwǎngmíngwèishēn

sōngbǎisuīhánxiūzhútáochūn

yōuyōushìcháojiānyánlín

suǒshīzhòngshānyuèsuǒqīngāichén

jīngjiànhuìshuāilǎoxiāngpíngyīn

yǒujǐnnángjuéchíjūnshēn

dāngcānhuángjīnyàowèiyángbīn

wànshìnánbìngbǎiniányóuchóngchén

biéěrdōngnányōuyōuduōbēixīn

qiánzhìshùyuǎnsuǒzūn

guīláibáiyúnfēitiānjīn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¹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²诸葛表³,西南更草相如檄(xí)。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chuán)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我自叹身处中年,本应年富力强却体弱多病,不能忍受离别之苦。你正应如惊天泣地的诸葛《出师表》心系还北故土,又如书写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安抚西南人民。
注释:¹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²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³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⁴西南:川蜀地处西南。⁵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檄:檄文,即告示。⁶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⁷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⁸如椽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儿女泪,君休¹滴。荆(jīng)²路,吾能说。要³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jī)头千古浪,铜鞮(dī)(mò)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译文:君莫要流泪伤心,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¹休:不要。²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³要:请。⁴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⁵铜鞮:铜鞮在今湖北襄阳。⁶陌上:田间。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⁷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⁸正:正值,正当时。⁹相忆:相思;想念。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还北看惊”者,是还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还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参考资料:
1、 刘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436-1441

mǎnjiānghóng ·sòngzhèngzhīxíngshǔ

xīn sòngdài 

shǔdàodēngtiān bēisòng xiùxíng háitàn zhōngniánduōbìng kānbié dōngběikànjīngzhūbiǎo 西nángèngcǎoxiàng gōngmíng shōushíjūnhóu chuán 
érlèi jūnxiū jīngchǔ néngshuō yàoxīnshīzhǔnbèi shānshān chìtóuqiānlàng tóngshàngsāngèngyuè zhèngméihuā wànxuěshēnshí xiàng 
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奈何¹²!天下人何限³,慊(qiàn)只为汝(rǔ)
译文:怎么办呀!天下人何其多,但我的空虚寂寞却全都是因为你。
注释:¹奈何:无奈何。怎么样;怎么办。没办法。²许:几许。如许。³何人限:有何人的限制。何多人也。⁴慊慊:诚敬貌。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⁵汝:你。

huàshān ·nài

míng nánběicháo 

nài tiānxiàrénxiàn qiànqiànzhǐwèi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xù)¹韶光²明媚,轻霭(ǎi)³低笼芳树。池塘浅蘸(zhàn)烟芜(wú),帘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zhì)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jiōng)¹⁰朱户。
译文:春光明媚,阳光和煦,薄雾低低的笼罩着芳香的树丛。池塘上飘着如烟的雾气,凌乱而荒芜,帘幕无聊的垂着,像树中的柳絮一般飘荡。春困的日子让人想睡觉,把斗草的游戏抛开了,踏青的心情也没有了。整天关着房门。
注释:¹煦色:美好的春色,春天阳光和煦,因此称煦色。²韶光:本指美好的阳光,这里指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³轻霭:薄雾。⁴浅蘸:轻轻地挨碰。⁵烟芜:如烟的雾气混合显得凌乱而荒芜。⁶闲垂:没有必要的垂挂,帘幕本是用来遮掩夫妻亲昵之用的,由于丈夫不在家帘幕也成为了一种没有必要的摆设。⁷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⁸斗草:古代民间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有斗草之戏,唐宋时称为“斗百草”。⁹踏青:春天到郊外去游玩。¹⁰扃:门窗的插条,此处是关闭之意。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远恨¹绵绵²,淑景(yǐng)³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¹⁰
译文:绵绵的思念,幽幽的愁绪,何时才能得到丈夫的爱怜。年轻的郎君,你和从前一样吗?在哪儿眠花宿柳呢。寂寞的院子的空无一人,黄昏时刚刚把秋千拆掉了,白白的锁住了一院子落花。
注释:¹远恨:因丈夫不知是在何处眠花宿柳,恨又没有具体对象,因此称远恨。²绵绵:连续不断,此处又有情意缠绵之意。³淑景:日影。景,通“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⁴迟迟:迟缓。⁵年少傅粉:喻年轻貌美的少年男子,此处指此年轻女子的丈夫。⁶依前:和从前一样。⁷醉眠:酒醉之后的睡眠,此处指眠花宿柳。⁸乍:刚刚。⁹空锁:白白的锁住。¹⁰花雨:落花如雨。

  这是柳永早年写的一首中调词,描写一名被抛弃的年轻女子思念她的情人而不得见的怅怨心情。上片写她面对大好春色而深感寂寞的情景;下片写她想念情人而百无聊赖的心境。

  上篇开头四句,犹如一组连续不断、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静景镜头,把大好春景写得如诗如画:先展示出和暖美好的春光是那么明丽妩媚,渲染出一个迷人的全景;然后拉近镜头,现出轻淡的云气低低笼罩着花开树木的景象;再把镜头推进,照着芳树旁的一个池塘,那池塘中有一片好似轻浅地沾着水而生长的水气朦胧的青草;最后把镜头对着池塘边的小楼,只见遮蔽门窗的帘布静静地垂着,任凭杨花柳絮在帘外春风中飘舞。从结构上看,第一句是总写,下面三句是分写;分写的三句又句句相加,步步逼。这就使春光明媚的静景不断变化,最后使读者的眼光集中到闲垂帘幕的地方来了。

  词人为什么要着力描绘这大好春景呢?这幅春景又是从什么角度来看的呢?这在“春困厌厌”以下四句中才点出了答案。原来这都是春困者眼中之所见;而她面对如此迷人景色,并未引起欢乐的快感,反倒越加困恼起来,久久不能消除。“厌厌”,好久。这种久久困恼的心情,使得她连赛百草的游戏也丢开了,使得她连到郊外散步游玩的情绪也冷淡下来了,一天到晚把朱红的大门紧闭。“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踏青指在清明节前后郊游,“青”即青草。“工夫”,时间;“扃”关门。看来春光越美,春意越浓,越使她感到孤寂,心绪冷落,这种反常的情绪原因何在呢?从而勾起读者的悬念,词意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这个换头,承上启下,解开悬念。原来是她由于有着绵绵不断的悠长怨悔的心情,所以面对如此美好春景反倒感到时间缓慢,难以熬过。“远恨”,即长恨,长久的怨悔。“淑”,美好。意思虽然十分醒豁,而用词却颇为含蓄。它既揭示了大好春光反而使她困恼无绪的秘密,又卖了一个何为“远恨”的关子。这确如周济所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紧接上句,点明“远恨”的内容。说她想念的那个年轻人搽着脂粉,又像以前在她这儿喝醉共眠一样地到别处去寻欢作乐了吧?这里面包含了对“年少”的往日恩爱的回顾,更蕴藏着对“年少”的今日薄情的怨恨,而全由她想像的口吻出之,即使“远恨”的内容深化了一层,又照应了上片“终日扃朱户”的内心活动,从而把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一腔缠绵悱恻而又怨悔交集的心境描摹得淋漓尽致。

  在这万般愁绪无可解脱的情况下,她只好想借着打打秋千来排遣愁绪。“深院无人”,是写她实际还在盼望“年少”能来,可幽深的院子里并没有人来,其间寂寞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见。“黄昏乍拆秋千”,则把她对景难排、出于无奈的神态刻画出来。“黄昏”,与上片的“终日”遥相呼应,显见她在朱户独思之久;“乍拆”,暂忽打开,描摹出迷离恍惚、无可奈何之态。“空锁满庭花雨”之句,用在这儿正与她的被弃飘零的不幸遭遇相互映衬。其间一个“空”字,更把她荡秋千而不再有“年少”欣赏、只有满院落花与她一起空自关在这深院中冷落心境渲染出来,景中有情,意在言外,成为情景交融、词意含蓄的结笔。

  此词首尾两处写景,起首以大好春色反衬内心的困扰寂寞;末尾以深院花雨映衬内心的远恨难排。在写法上,有如夏敬观所说:“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其中词意之曲折含蓄,叙事之委婉有序,章法之绵密谨严,音律之和谐悦耳,也都显示了柳词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22-23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吾观非常者¹,碌(lù)²在目前³
译文:我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如今大都碌碌无为。
注释:¹非常:不同寻常。²碌碌:平庸的样子。³碌碌:平庸的样子。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君负鸿(hóng)(hú)¹志,蹉(cuō)(tuó)²书剑年³
译文:你一直怀有鸿鹄之志,可惜被当官打仗的生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时光。
注释:¹鸿鹄:鸟名,飞得高远。²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³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书剑:指文才武略。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一负边烽(fēng)¹,万里忽争先。
译文:一听到边关有军情,你总是不远万里奋勇争先报国杀敌。
注释:¹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余亦赴京国¹,何当²³(kǎi)
译文:我也将要去国都,不知道何时能够奉上战利品凯旋而归?
注释:¹京国:京城。²何当:何时可以。³献:献功。⁴凯还:胜利归来。

  此诗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首联,诗人从日常经验出发,揭示了非凡之人常常在琐碎小事中度日,似乎毫无作为。这种叙述有助于减轻友人因仕途不顺而感到的愧疚,为后文的称颂和鼓励铺垫。首句中的“吾观”表明这种观察是亲身经历,语气坚定,让人不容置疑。

  第二联将视野由普遍转向具体,切入描述友人的抱负和经历。前后两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顺承自然。“鸿鹄志”的三个字既是对友人高尚志向的褒奖,也是表露诗人自身“冲天羡鸿鹄”的雄心。而“蹉跎”一句则道出了友人因才华被埋没而心生愤懑,也映射出诗人壮志难酬,浪费光阴的苦闷之情。

  第三联从感伤情怀转向雄浑豪放,通过数字的对仗形成节奏感。“一闻”与“万里”之间的对比,再加上“忽”字,生动地展现了友人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国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最后以反问句作结,紧扣主题,展示诗人自己也将前往京城谋求前程,同时预祝友人在前程路上获得胜利,早日有所建树。这一句形成了与前文呼应的结局,巧妙地将诗篇落点明确地安置在鼓励友人和展望未来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