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岛上,洞户眺波涛。醉背云屏卧,谁知海日高。
我家三岛上,洞户眺波涛。醉背云屏卧,谁知海日高。
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
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

yóuxiān--wángzhēnbái

jiāsāndǎoshàngdòngtiàotāozuìbèiyúnpíngshuízhīhǎigāo

xiānghóngshùfēngzhànpántáohuǐxiānzibiéguīmèngdiàoáo

王贞白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唱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四月深涧(jiàn)底,桃花方欲然。
译文:四月山间的河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桃花才将要开放。
注释: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掌贡举。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译文:哪里知道桃树长在地势偏下的地方,于是春风就偏往河边吹。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此意知(pō)(kān)¹,无言谁为传。
译文:此惺惺相惜的情谊十分值得珍惜,但这无声的情谊谁来替你们传达。
注释:¹堪惜:爱惜。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译文:过段时间若无人欣赏,就白白在这山间幽林处独自绽放。

yǒngshǒushàngshìlángwǎntáo--liúzhǎngqīng

yuèshēnjiàntáohuāfāngránníngzhīshìxiàsuì使shǐchūnfēngpiān

kānyánshuíwèichuánguòshíjūnwèishǎngkōngmèiyōulínqián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雨霁(jì)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¹前。
注释:¹十二晚峰:指巫山十二峰。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突出者有十二峰。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¹。朝朝暮(mù)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注释:¹高笼句:两岸夹峙着高耸的山峰,轻舟从其下飞过。
这首词看似写巫山佳景,但结末也隐含着佳人之怨。南宋叶梦得评此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不无道理。其境界缥缈,情意深邃,在毛词中实属上品。

shānduànyún··shānshàng--máowén

shānshàngyúnqīngyìngtiānyuǎnfēngchuīsànyòuxiāngliánshíèrwǎnfēngqián

àn湿shīyuánshùgāolóngguòchuáncháocháochǔjiāngbiānjiàngshénxiān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余。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余。
译文:平生爱好招待朋友就和喜爱书一样,虽然有时招待不周但是心诚意满。
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
门前车马久扫迹¹,老病又与黄卷²疏。
译文:已经很久没有客人来访,身体衰弱又多病,只能整日有书作伴。
注释:¹扫迹:见“扫迹”。²黄卷:书籍。
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
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
译文:人世间人情冷暖可以没有,但是手不翻阅书籍却会悔恨万分。
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
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
译文:今年入秋以来风雨很频繁,天气寒凉靠近灯火读书。
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
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
译文:已经七十岁了眼睛还能看清,这是上天有意成全我这个爱读书的老书生。
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
旧业虽衰犹不坠(zhuì)¹,夜窗父子读书声。
译文:曾经的事业虽然衰退但还未忘怀,夜晚窗户里只传出父子的读书声。
注释:¹不坠:犹不失。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韦曲¹花无赖,家家恼煞²人。
译文: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
注释:¹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²恼煞:亦作“恼杀”。犹言恼甚。煞,语助词,表示程度深。
绿尊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绿尊¹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译文:杯中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注释:¹绿尊:亦作“緑樽”,酒杯。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石角钩衣破,藤(téng)梢刺眼新。
译文:石角钩须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刺得眼使我眼前一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译文: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写这首诗时,杜甫尚未授官,安史之乱未起,虽有被遗弃的隐忧,但还没有完全失望,诗人还想通过友人的举荐或走“终南捷径”,以取得一官半职,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诗题中的郑驸马,即郑潜曜,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在樊川(西安城南)。贵族家的园亭、侯门的别墅多在这个地方。杜甫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这首绘景咏怀诗。本诗的前四句写惜花志胜,后四句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在写作上,以俗语、反语的技法表现,是匠心独具之处。故赵访注说:“起用俗语,豪纵跌宕。”而杨伦评其写法说:“全是反言以见其佳胜。”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译文:广阔的沙漠平展浩远,一片荒芜的景象,夕阳已在西方缓缓下落,陇山上闪烁的明星从高慢慢地降下。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pí)¹
译文: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战士们的帐篷一个连一个准备着闻鼓而战。
注释:¹鼓鼙:亦作“ 鼓鞞 ”。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水调歌”,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写的是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待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着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里着意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急,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情事,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迫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丝毫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故仍能紧紧抓住读者,扣人心弦。

shuǐdiào--míng

píngshāluòhuāng西lǒngshàngmíngxīnggāoshānchùkànfēnghuǒzhuàngshìliányíngh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