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墙兄弟不相容,尺布犹怜尚可缝。
让位介然如弃屣,盛哉至德厚无穷。
阅墙兄弟不相容,尺布犹怜尚可缝。
让位介然如弃屣,盛哉至德厚无穷。
金朋说

金朋说

金朋说,字希传,号碧岩,休宁(今属安徽)人。曾从朱熹学。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有《碧岩诗集》二卷,明万历间裔孙金袍曾刊刻。事见本集卷首宋范宽、明金大绶序。 金朋说诗,以清抄《碧岩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明显舛误酌作校正。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王¹学御²于王子期³,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tiáo)¹⁰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¹¹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¹²于臣。夫诱道¹³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赵国国君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习)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的时候,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凡是驾车需要注重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如今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是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注释:¹赵襄王:赵襄子,赵国的国君。²御:驾驭马车。³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⁴俄而:不久。⁵逐:追赶,这里指骑马赛马。⁶易:更换。⁷术:技术。⁸过:不恰当。⁹安:安稳。¹⁰调:协调。¹¹致:达到。¹²逮:追赶。¹³诱道:引诱。此处“道”同“导”,不作道路解释。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juàn)¹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²醉,驻马翠楼²歌。
译文:倦客如今已老矣,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可是我的心情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了。回忆以前经常在西湖一带泛舟西湖,观景看花,饮酒听歌,几无虚日。
注释:¹倦客:词人自指。²南陌:游乐之地。²翠楼:词中指妓馆歌楼。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箫鼓地 一作:歌舞地)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¹。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pó)(suō)²
译文: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现在的一些歌伎舞女,她们打扮得比旧时歌伎舞女更加娇艳。西湖边上的婀娜柳枝临风婆娑而舞,只能令人追忆当年之歌喉舞腰而已。
注释:¹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引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²婆娑:盘旋起舞。

  上片首句“倦客如今老矣”。词人自称“倦客”,是由于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对人世产生了厌倦情绪的缘故。“旧时可奈春何”,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但词人的心情却不同于往年,感叹的意味很重。下文转入回忆。“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说往年经常在西湖一带游赏观光,几无虚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是全词中最精采的语句。它用华丽的字面勾画出了一幅由色彩、声音和动态所组成的形象鲜明的生活图景,概括了词人过去那段看花赏景、饮酒听歌的繁华热闹的生活经历。

  写到下片,词人又把回忆的内容集中在歌妓之类的人物身上。“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两句,由牛希济《生查子》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演化而来,词人着意增添了“愁”、“忆”两个字,从而使他重新写出来的词句的抒情色彩更加浓烈,抒情作用也更加直接。“枉教装得旧时多”一句,起着由回忆过去转到述说当前的过渡和连接的作用,尽管现在仍可看到一些装饰得比旧时模样更好的歌妓舞女,但却引不起词人旧日的欢快情绪了。结尾的“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要与上片的“看花”、“驻马”两句合看,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对比,而从中展示的则是一种由于今昔变化而引发出来的感叹与悲伤。

  从风格看,这首词只是继承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风,境界比较狭窄。但炼词造句,颇为出色,尤以上片结尾二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值得称道。全词以感叹直人,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感伤情味较浓。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650页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406页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qú)塘峡¹口水烟²低,白帝³城头月向西。
译文: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注释:¹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²水烟:水上的烟霭。³白帝: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ān)¹一时啼。
译文: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月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注释:¹闇鸟:指归宿之鸟。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¹又闻。
译文:《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注释:¹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蛮儿巴女¹齐声唱,愁杀²江楼病使君³
译文: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注释:¹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²杀:形容程度很深。³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巴东¹船舫(fǎng)²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³齐。
译文: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注释:¹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重庆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²船舫:泛指船。³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水蓼(liǎo)¹冷花红簇(cù)²,江篱(lí)³湿叶碧凄凄。
译文: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注释:¹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²簇簇:丛列成行貌。³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yè)¹后声迟。
译文: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注释:¹断咽:止断。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怪来¹调苦缘²词苦,多是通州司马³诗。
译文: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¹怪来:怪不得的意思。²缘:因为。³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沉寂,同时问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问语说,不直接道出,发人思索,而更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枝》怨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恋儿巴女,当时对湖北、四川一带男女青少年的一种称谓,因古时称楚国为荆蛮、四川为巴蜀。这齐声所唱之怨歌,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听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诗人喟叹云:可愁煞了江楼上的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上首借景寓悲,这里则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倾怀而诉,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绘诗人于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之雨景。前两句描绘舟行风雨中。三、四两句由第二句生出,绘水边景致。“冷花”、“湿叶”,雨气逼人;“红簇簇”、“碧凄凄”,描绘歌乡雨景,乡土色彩浓郁而体物入微。

  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前两句写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写诗人始悟曲调凄苦,因所唱多为通州司马“词苦”诗。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曹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类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通州司马“词苦”诗中所含寓的志士们流离迁谪之悲,及响彻《竹枝》组歌中的辛酸心声,均蕴于苦调、溢于言表,因而,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15-517
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76-278
3、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5-136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译文: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惜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注释:午枕:即午睡。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¹相乳亦相酬。
译文:野草花开花落,鸣鸠仍相乳相酬。
注释:¹鸣禽:为雀形目鸟类,种类繁多。鸣禽善于鸣叫。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旧蹊(xī)¹埋没开新径,朱户欹(qī)²见画楼。
译文:旧时的小路已被杂草掩盖只能另辟小径,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隐约可见其后的雕廊画楼。
注释:¹蹊:小路。²敧斜:歪斜不正。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译文:想要痛饮一杯只憾无人对饮,只能看着眼前的颓败景象感叹物是人非,心中一时愁绪难平。

zhěn--wángānshí

bǎiniánchūnmèngyōuyōuchuīxiāoxiàngliú

cǎohuāháiluòmíngqínxiāngxiāngchóu

jiùmáiméikāixīnjìngzhūxiéjiànhuàlóu

bēibànyǎnkànxìngfèi使shǐrénchóu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菱叶萦(yíng)¹波荷飐(zhǎn)²风,荷花深处小船通³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注释:¹萦:萦回,旋转,缭绕。²飐:摇曳。³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sāo)¹落水中。
译文: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¹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搔头:簪之别名。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但是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主编,爱情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71-72页

cǎilián

bái tángdài 

língyíngzhǎnfēng huāshēnchùxiǎochuántōng 
fénglángtóuxiào sāotóuluòshuǐ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