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翠垂丝来小桥,春风庭院鸟声娇。
自从靖节萧速后,复许谁人不折腰。
舞翠垂丝来小桥,春风庭院鸟声娇。
自从靖节萧速后,复许谁人不折腰。
金朋说

金朋说

金朋说,字希传,号碧岩,休宁(今属安徽)人。曾从朱熹学。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有《碧岩诗集》二卷,明万历间裔孙金袍曾刊刻。事见本集卷首宋范宽、明金大绶序。 金朋说诗,以清抄《碧岩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明显舛误酌作校正。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闻道¹长安似弈(yì)²,百年³世事不胜悲。
译文:听人谈起长安的政局真像在弈棋,百年的世事真叫人抑制不住伤悲。
注释:¹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²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³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王侯第宅¹皆新主²,文武衣冠异昔时³
译文: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换了新主,朝廷里的文臣武将已不同往时。
注释:¹第宅:府第、住宅。²新主:新的主人。³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直北¹关山金鼓振²,征西³车马羽书
译文:正北的关山金鼓震耳,征西的军队告急文书飞驰。
注释:¹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²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³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⁴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⁵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鱼龙¹寂寞²秋江冷,故国³平居有所思。
译文:鱼龙都那么寂寞连秋江也凄冷,当年在长安的平静生活现在仍堪长思。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寂寞: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³故国:指长安。⁴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qiūxìngshǒu ·

 tángdài 

wéndàochángān bǎiniánshìshìshèngbēi 
wánghóuzháijiēxīnzhǔ wénguānshí 
zhíběiguānshānjīnzhèn zhēng西chēshūchí 
lóngqiūjiānglěng guópíngyǒusuǒ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¹,牵牛织女渡河桥。
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注释:¹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¹
译文: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¹几万条:比喻多。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
1、 言鼎编著,古诗文诵读,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页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风生高竹¹凉,雨送新荷气²
译文:清风吹拂着高竹生出丝丝凉意,细雨送来新开荷花的香气。
注释:¹风生高竹:风吹高竹。风本身看不见,但当它吹过竹子,竹子摇摆,就好像是竹子生出的风。²新荷气:新开荷花的香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鱼游悟世网¹,鸟语入禅(chán)味。
译文:水中游鱼使我悟尘网,林间鸟语引人入禅味。
注释:¹世网:尘世的纷乱有如网一样。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
一挥四百病¹,智刃(rèn)²有余地。
译文:一挥驱除四百种疾病,参透佛理后大彻大悟,游刃有馀。
注释:¹四百病:据《维摩经》,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的任一部分增多或减少,都会引起身体的一百零一种疾病。此举其成数而言。²智刃:智慧的利刃,即参透佛理后大彻大悟,游刃有馀。
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¹
译文:病来时常常厌烦来客,如今却盼望有可能能来。
注释:¹病来二句:拟黄斌老口吻代为述意。
这首组诗是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以佛学观点答黄斌老病愈遣闷而作,时在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本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44-546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¹轻黄,渐拂水藏鸦²,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³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注释:¹窣:突然出现。²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³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依依灞桥¹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²,屡停兰楫³。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注释:¹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送别之处。²花骢:骏马。³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这首词咏柳怀人,轻柔细腻。上片着意写柳。露条烟叶,翠阴相接。风流纤软,絮飞如雪。下片因柳怀人。灞桥依依,难禁愁绝。曾系花骢,屡停兰楫。春风时节,故人望断。全词委婉含蓄,情思悠长。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
虽与人境¹接,闭门成隐居。
译文:居住在尘世,但是把门关上就成为了隐者。
注释:济州:《旧唐书·地理志》:“卢县,隋置济北郡。武德四年改济州,天宝元年改为济阳郡。十三载废济州。”按:故州治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已被黄河湮没。赵叟:其人生平未详。叟,是对老人的敬称。¹人境:尘世,人居住的地方。
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
道言¹庄叟(sǒu)²事,儒行³鲁人馀
译文:过的是庄子一样安贫乐道的生活,说话行事都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注释:¹道言:道教的学说、经典。²庄叟:庄子。³儒行:指合乎儒教的言行。⁴鲁人馀:鲁国人的余风,即孔子遗风。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深巷言晖¹静,闲门²高柳疏。
译文:深巷里的夕阳斜照,透过高高的、稀疏的柳枝,洒在小巷里。
注释:¹言晖:亦作“言辉”。指傍晚西言的阳光。²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门庭清闲。
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荷锄修药圃,散帙(zhì)¹(pù)²农书³
译文:每天侍弄侍弄田地,整理整理书籍。
注释:¹散帙:打开书帙。帙,《说文》:“帙,书衣也。”段玉裁注:“谓用裹书者,今人曰函。”²曝:晒。³农书:关于农业的书籍。
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
上客¹摇芳翰(hàn)²,中厨³野蔬
译文:客人在欣赏主人的书法作品,指指点点,主人则在厨房里准备新鲜的菜蔬。
注释:¹上客:上宾,尊贵的客人。²芳翰:对他人翰墨的敬称。³中厨:内厨房。⁴馈:进献,进食于人。⁵野蔬:野菜,指自种的各种菜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夫君¹²高饮³,景林闾(lǘ)
译文:朋友们都只管在客厅里畅快痛饮,直到日暮时才离开乡野里门。
注释:¹夫君:友人,此处指主人赵翁。²第:只管。³高饮:痛饮,一直喝酒。⁴景:指日光,《说文》:“景,日光也”。⁵晏:《小尔雅·广言》:“晏,晚也”。⁶出:离去。⁷林闾:乡野里门。林,野外谓之林。

  这首诗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位久居城里的官员,得空到乡间去放风游览,吃的是农家菜,住的是农家院,于是由衷地羡慕起田园生活来。

  前四句写“赵叟”的生活环境,以及其高洁的品行与美好的生活情趣;中间四名描写赵叟日常生活,极富田园情趣;最后写此次宴饮的场面,呈现出一幅和谐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画面。全诗写得自然流畅,诗人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都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主人生活情趣的赞美。

  首句“虽与人境接”,说明这位赵姓老人的家离城市并不远,可能就在郊区。虽然住的地方不是很偏远,但是“闭门成隐居”,过的就是闲静的田园生活。这两句诗颇有点“心远地自偏”的味道。接下来的二句,诗人对赵叟进行了赞美,谓赵叟能谈玄,有儒行。诗人先把主人比成庄子,又拿孔子来比喻,皆是称赞主人既有高洁的品行,又有美好的生活情趣。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写赵叟每日所见,深巷里的夕阳斜照之情景,营造出了静美的氛围。“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写的是赵叟日常所为,侍弄田地,整理书籍,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悠闲而舒适,极富田园情趣。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最后四句回到宴饮来,写此次宴饮的场面。“上客摇芳翰”,写“上客”的活动,体现了钦佩之情;“中厨馈野蔬”写主人的在准备饮食。最后两句则是一个长镜头,先是主人与朋友们在客厅里痛饮,然后镜头拉远,柴门出现了,柴门外的景色出现了,人物活动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呈现出一幅和谐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画面。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王维,大连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61页
2、 马玮主编,王维诗歌赏析,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4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