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蒋堂

蒋堂

(980—1054)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池水凝新碧¹,阑(lán)花驻老红²。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译文: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她独自站在画桥东,手握一枝杨柳幻想拴住春风。
注释:¹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塘的水渐显碧绿。²老红:即将凋谢的花朵之暗红色。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鹊绊(bàn)游丝坠,蜂拈(niān)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lóng)¹。多少闲情闲绪²、雨声中。
译文:飘拂的游丝被喜鹊绊落空中,蜜蜂采摘过的花朵如今都已落尽。小窗外、庭院中,她在雨中荡起秋千抒发闲情。
注释:¹帘栊:指窗帘。²闲情闲绪:无聊孤寂的情绪。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人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人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人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人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人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人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现在已化解了许多。

  现在我们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情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红情绿意!“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nánzi··chíshuǐníngxīn--qián

chíshuǐníngxīnlánhuāzhùlǎohóngyǒurénhuàqiáodōngshǒuzhīyángliǔchūnfēng

quèbànyóuzhuìfēngniānluòruǐkōngqiūqiāntíngyuànxiǎoliánlóngduōshǎoxiánqíngxiánshēngzhōng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tīng)¹无浪复无烟,楚客²相思益渺(miǎo)³
译文: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江面没有风浪也没有烟霭迷离;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
注释:夏口:唐鄂州治,今属湖北武汉,在汉水入江处。汉水自沔阳以下称夏水,故汉水长江汇合处称夏口。鹦鹉洲:在长江中,正对黄鹤矶。唐以后渐渐西移,今与汉阳陆地相接。岳阳:今属湖南,滨临洞庭湖。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常代行御史大夫职务。¹汀洲:水中沙洲。指鹦鹉洲。²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³渺然:遥远的样子。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¹夕阳斜渡鸟,洞庭²秋水远连天。
译文:夕阳斜照着汉口,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注释:¹汉口:即上夏口。这里指汉水入口处。²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孤城¹背岭寒吹角²,独树³临江夜泊(bó)船。(独树 一作:“戍”)
译文:背山的孤城响彻号角,一声声透出凄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注释:¹孤城:指汉阳城。²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³树:一作“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贾谊上书¹忧汉室,长沙谪(zhé)²古今怜。
译文: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哀怜!
注释:¹贾谊上书:贾谊曾向汉文帝上《治安策》。²长沙谪去:指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谪去,一作“迁谪”。

  这首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

  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逗起诗人对远在洞庭瑚畔约源中丞的相思之情:鹦鹉洲所在的江面无风无浪又无云烟,我这个途经楚地的客子对你的相思渺然无边。上句是诗人灵想独辟出来约晶莹洁净的水界,也是诗人思念源中丞的一个绝美的环境。下句以正面抒情承之,直写勃然于心的相思之情比江水还要广阁。“益渺然”三字结合眼前景物,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行文亦作流水之势,一无挂碍。

  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这一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城曰“孤”,角日“寒”,树日“独”,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典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映出口情景互藏其宅,是此联的妙处所在。

  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全诗是向友人遥寄相思和暗诉心中隐痛的,感情绵邀而凝重,语言整饰而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落笔于景,而暗关乎情,情景融浃,相为珀芥,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正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50-251页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5-406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4-235

xiàkǒuzhìyīngzhōuwàngyuèyángyuánzhōngché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tīngzhōulàngyān chǔxiāngmiǎorán 
hànkǒuyángxiéniǎo dòngtíngqiūshuǐyuǎnliántiān 
chéngbèilǐnghánchuījiǎo shùlínjiāngchuán  (shùzuò shù )
jiǎshàngshūyōuhànshì chángshāzhéjīnlián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
一官南北鬓(bìn)¹将华²,数亩荒池净水花。
译文:做官期间踪迹遍布南北,而今已近老境两鬓也要花白了;几亩池塘的水格外澄净。
注释:¹鬓:鬓角。²华:(头发)花白。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
译文:扫地开窗安放好写字书桌,这一生随便哪里都可以当做家。

  侧重写任运自然的洒脱心情。诗人的踪迹遍布南北,宦游四方,而今已近老境,鬓发斑白,“鬓将华”是说两鬓将花白了。“数亩荒池”就是前一首诗所说的 “小池塘”,因为人迹罕至,任其自然,所以称为“荒池”。秋天的塘水格外澄净,更加烘衬了宁静的氛围。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诗人在驿舍闲住,忘却世事忧烦,以此为家。这里表现出禅的思想方法对诗人人生态度的深刻影响。禅宗破除拘执束缚,随遇而安,心中不耿耿于忧患得失。其思想基础,在于 “佛性遍于一切有情”甚至 “遍于一切无情”。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只要自身佛性开解,那便无往而非佛了。因此,禅给人的影响是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放达自适,随遇而安,是悟禅之人的生活样态。唐代大诗人王维深契禅之 “三昧”,他的两句名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这种态度的诗意表现。苏轼的 《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未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精神内涵上与这首诗一致。“此生随处便为家”,是映现着禅的印痕的。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jianshang/chanshi/53979.html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míng)¹低。劳劳²燕子人千里,暝暝梨花雨一枝。
译文:是谁在楼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住了。燕子又开始忙碌着做窠。可是,我所思念的人却远隔千里。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
注释:¹暝云:阴云。²劳劳:遥远。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修禊(xì)¹近,卖饧(xíng)²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³也皱眉。
译文: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卖糖的时候。故乡呢,只能在梦中追寻而已。昨夜从江边折回来一枝新柳,虽然不是苏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注释:¹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禊,古人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详的仪式。²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饧,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³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暝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卖饧”均为古代民俗,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 .《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480-482 .

zhètiān ·lóushàngshuíjiāngchuī

zhāngyán sòngdài 

lóushángshuíjiāngchuī shānqiánshuǐkuòmíngyún láoláoyànrénqiān luòluòhuāzhī 
xiūjìn màixíngshí xiāngwéiyòumèngxiāngsuí láizhéjiāngtóuliǔ shìzhòuméi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宝髻(jì)¹松松挽就,铅华²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³,飞絮(xù)游丝无定。
译文: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敷上了淡淡的脂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那飞絮、游丝,飘忽不定。
注释:¹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²铅华:铅粉、脂粉。³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相见争如¹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只见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挂,寂静无声。
注释:¹争如:怎如、倒不如。

  此词是一首艳情词,写抒情主人公对在宴会上所遇舞女的爱情。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作者的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09-510 .

西jiāngyuè ·bǎosōngsōngwǎnjiù

guāng sòngdài 

bǎosōngsōngwǎnjiù qiānhuádàndànzhuāngchéng qīngyāncuìzhàoqīngyíng fēiyóudìng 
xiāngjiànzhēngjiàn duōqíngqíng shēngsànhòujiǔchūxǐng shēnyuànyuèxiérénj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