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公览古意裴徊,偶结云庵向北来。
满目沧洲围野景,一枝金策卓秋苔。
沙边水鸟衔花至,月下渔人施供回。
或访稽山旧徒侣,樵风应为送浮杯。
禅公览古意裴徊,偶结云庵向北来。
满目沧洲围野景,一枝金策卓秋苔。
沙边水鸟衔花至,月下渔人施供回。
或访稽山旧徒侣,樵风应为送浮杯。
蒋堂

蒋堂

(980—1054)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译文:春风如剪刀般裁剪植被的技术高超,先裁出柳叶,又裁出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¹牢。
译文:杏桃的花瓣,疏密适中,它们的颜色红若胭脂,艳丽无比。
注释:¹燕脂:同胭脂。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黄鹂¹未鸣鸠(jiū)欲雨,深园静墅声嗷(áo)²
译文:整日吵闹的黄鹂停止了鸣叫,幽静的园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
注释:¹黄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²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役徒开汴(biàn)¹前日放²,亦将决水归河槽³
译文:从事引黄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黄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
注释:¹开汴:疏浚汴河。²放:停止。³河槽:河床。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¹已近沟已淘²
译文: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
注释:¹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²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何当¹黄流²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gāo)
译文: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黄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
注释:¹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²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译文: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皆大欢喜呀。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gāo)¹
译文: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
注释:¹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吾愿取之勿求羡¹,穷鸟困兽²易遯(dùn)逃。
译文: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
注释:¹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²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gū)酒不惜典弊袍¹
译文: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注释:¹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数途必向睢(suí)¹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译文: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
注释:¹雎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译文: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国给民苏¹自有暇(xiá),东园乃可资游遨。
译文: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有闲暇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注释:¹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这是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城送别友人之作。运判马察院,指马遵,字仲涂,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当时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六路发运判官,是诗人的好友。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说:“龙图(龙图阁学士,马遵后来曾任此职)马公仲涂家藏蔡忠惠(即蔡襄,字君谟,谧忠惠,北宋大书法家)帖,用金花纸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即梅尧臣,字圣俞,排行第二)马五(即马遵)蔡九(即蔡襄)皇祐壬辰(1052年,即皇祐四年)仲春寒食前一日会饮于普照院,仲涂和墨,圣俞按纸,君谟挥翰,过南都试呈杜公(即杜衍)、欧阳九(即欧阳修)评之,当属在何等。’”所叙时间、人事与此诗相合,故此诗作于1052年(皇祐四年)二月,当时梅尧臣在京城汴京监永济仓。

  梅尧臣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此诗虽写送别,却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开头四句先写送别的时间。这几句化用唐代贺知章《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但却又有发展变化。贺诗单写春柳,此诗重点在写杏桃。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出了柳叶,又裁出杏桃,这是变无情为有情,把没有感情的春风,写成了有情的巧匠,设想新奇而富有诗意。第三句的“圆尖作瓣”承接上句,写杏桃的花瓣,圆瓣指杏,尖瓣指桃。“得疏密”是说它们疏密适中,既不太稀,也不太密。第四句说它们的颜色红若燕脂(即胭脂),艳丽无比,也就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而且染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这几句语调轻快,写出送别时的愉悦心情。朋友相别,使人怅恨,此诗却透出欣喜之情。当时京都地区原本大旱,据《宋史·仁宗纪》记载,1051年(皇祐三年)八月,汴河即已绝流,马遵比时也因此而被困在京城。而到这次送别时,气候已有转机,即将下雨;同时派去引黄河水入汴河的夫役,也已于不久前遣发,汴河即将通航,这令诗人十分欢欣。此刻就是因为马遵即将回到江南去,所以梅尧臣等人在东城为他送别。此诗第五句至十句就是描写此事。《埤雅》:“鹁鸠,灰色无绣顶,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鸿逐妇’是也。”“黄鹂”句诗意即源于此。黄鹂不鸣,鹁鸠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深园静墅声嗷嗷”的“嗷嗷”,就是鹁鸠逐妇的嘈杂喧叫声。“开汴”指疏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这四句是叙事,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下面接着写人们的心情: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诗人于1053年(皇祐五年)所作《淘渠》中有“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即专写汴京整修下水道。“何当”在这里是“合当”之意,表示肯定语气。“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宋代设有都水监,管理河道堤防,原来隶属于三司河渠,1058年(嘉祐三年)始置专监。作者写此诗时,都水尚无专官。诗中的都水御史即指马遵。舠是小船,形如刀。“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早象;水深一篙,则汴河可以通航。友人马遵即可乘着轻舟,顺流直下,日夜兼程,回到江南的住所去。“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京都和吴楚地区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作者在内。“回轻舠”点出题中的“送”字,“轻”字不仅同上文“水一篙”关合,而且还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因为只
  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只有人心情愉快,才会更加感到小舟的轻。这几句如急流行舟,节奏非常轻快,写出了送行者和行者的愉快心情。

  马遵是转运判官,他这次回住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吴楚财赋,由汴河运进京师。此诗第三大段,即由此着笔,写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因为吴楚频受苦旱,连年歉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仍然缓不过气来,所心诗人希望友人在收缴赋税时,不要额外多收,如果加重剥削,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唐代刺史、节度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赋税贡献朝廷,称为“羡余”。“频年苦旱”而仅“一稔”,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勿求羡”不过是不要大肆搜括的委婉说法。当时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许元以聚敛刻薄为能,希图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诗中特别以此嘱咐友人,作为此次的临别赠言,要他对上司许元加以规劝,实际上是讲给许元听的。据《宣城县志》记载,马遵为官清廉,他任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知州离去时,郡僚军民争欲挽留。最后八句又将此意加以申说。出城相送,不惜典袍沽酒,可见对友人情意深重。而计算行程,友人此去必定经过睢阳,杜衍、欧阳修正在那里,所以作者要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于天下的人不无少补。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太傅指杜衍,当时以太子太傅退居南京。大尹指欧阳修,当时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事,汉唐时京师地区行政长官称尹,诗中即沿此例尊称其为“大尹”。他是作者的至友,曾为其《宛陵先生诗集》作序,对作者的诗极为赞赏。“万分岂不益一毛”是反用《孟子·尽心上》“杨子(指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意,意思是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于国家人民多少有点好处。诗中说请杜衍、欧阳修评说,是有深意的:他们二人都是朝廷的重巨,杜衍曾为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欧阳修曾为知制诰,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们会赞同诗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如果转告许元,许元对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结末两句仍承此意,以“国给民苏”相期许。“国给”和“民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没有事端,作地方官的许元和友人马遵,才有闲暇逸致,得以在东园尽情遨游。“东园”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许元所筑,梅尧臣有《真州东园》诗。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其中有“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语,与此诗之意相同。诗以东园作结,既能唤起友人的美好回忆,又从正面作了奖劝,表达了对友人的股切期望之情。

  此诗通篇都以国计民生为意,而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一韵到底,情调轻快,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批竹¹初攒(cuán)²,桃花³未上身。
译文:马的如削尖的竹子的两只耳朵聚拢向上,身上还没露出鲜明的桃花斑纹。
注释:¹批竹:比喻马的耳朵如削尖的竹子。²攒耳:谓两只耳朵聚拢向上。³桃花:马的毛色状如桃花斑点。一说白毛红点的马谓之桃花马。桃花马也是一种良马。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他时须搅阵¹,牵去借²将军。
译文:但有朝一日需要它冲破敌人的阵营,把它牵去定能帮助将军建立功勋。
注释:¹搅阵:冲破敌人的阵营。²借:帮助。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bīng)¹如水²,吴盐³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wò)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shēng)
译文: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注释:¹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²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³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⁴幄:帐。⁵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低声问:向谁行(xíng)¹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²少人行!
译文: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注释:¹谁行:哪边,何处。²直是:就是。

  此词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实写,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虚写,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词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后世历代词家所称赏。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新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在那吴盐白洁似雪的夜里,并州的剪刀凉白如水,美人以她纤细的手指,轻轻地切开新橙。这几句是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新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新坐着,女子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子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子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子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子和女子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首词,通过新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新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3、 刘扬忠 .《周邦彦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第6页 .
4、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shàoniányóu ·bīngdāoshuǐ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bīngdāoshuǐ yánshèngxuě xiānshǒuxīnchéng jǐnchūwēn shòuyānduàn xiāngduìzuòtiáoshēng 
shēngwèn xiàngshuíxíng宿 chéngshàngsāngēng huáshuāngnóng xiū zhíshìshàorénxíng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以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探求萧悦独得画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二字作了具体描述,可谓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关于“逼真”的好处,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个‘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就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写活,传神,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就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huàzhú--bái

zhízhīzhōngzhúnánxiějīnsuīhuàshìzhě

xiāolángxiàzhēndānqīngláiwéirén

rénhuàzhúshēnféiyōngzhǒngxiāohuàjīngshòujiéjiésǒng

rénhuàzhúshāoléichuíxiāohuàzhīhuódòng

gēnérshēngcóngshēngsǔnérchéngyóuchéng

tángshuǐbiānànsēnsēnliǎngcóngshíjīng

chánjuānshīyúnfěntàixiāojǐnfēngyānqíng

tóukànshìhuàěrjìngtīngyǒushēng

西cóngjīngjìnérjiànshěngxiàngtiānzhúqiánshíshàngjiàn

dōngcóngjīngshūqiěháncéngxiāngfēimiàozhōngkàn

yōu姿yuǎnshǎorénbiéjūnxiāngkōngzhǎngtàn

xiāolángxiāolánglǎoshǒuchànyǎnhūntóuxuě

yán便biànshìjuéshícóngjīnzhúyóunán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云封¹高岫(xiù)²³将军,霆(tíng)寒村灭下民
译文: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夷为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
注释:二十二年:指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静农,即台静农。¹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²高岫: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³护:保护。⁴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⁵霆击:雷霆轰击。⁶寒村:贫穷的农村。⁷下民:小民,老百姓。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到底不如租界¹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译文: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饱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注释:¹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这首诗,开头一联是对偶,“护将军”和“灭下民”相对,正说明“灭下民”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将军”,是那个在云封高岫上的“将军”,矛头指向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极为有力的。“高岫”原作“胜境”,“胜境”只指名胜风景,显不出是庐山,改作“高岫”,就把庐山突出出来了。“霆落”改成“霆击”,用“落”是从上而下,用“击”是有意的轰击,又突出“灭下民”的罪恶。“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是歼灭百姓,有全部消灭的意思,更其显出他们的罪恶用心。“到底”原作“依旧”,依旧是照旧,不如到底的更为有力。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鲁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词更为精确有力,更为生动。

  “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讽刺。在国民政府实施轰炸、屠杀人民的时候,托庇于洋人势力的租界上的高等华人,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所以也对他们进行讽刺。诗人以强烈的讽刺,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却抱着“不抵抗主义”,挟带金银财宝躲进租界,依然“方城为戏”,“麻雀取乐”,为非作歹。“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鲁迅运用反语,指出了国民政府奴颜婢膝,甘当亡国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饱含愤怒,后两句,寓揭露于讽刺,以讽刺代怒斥,改“依旧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洪桥 叶由.鲁迅诗歌浅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127页
2、 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13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