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迥亭高眼倍明,悠悠芳草古今情。酒兼贤圣醒还醉,风有雌雄雨复晴。
野迥亭高眼倍明,悠悠芳草古今情。酒兼贤圣醒还醉,风有雌雄雨复晴。
嫩绿连天谁与染,残红掷地自无声。冈回溪转藏岩寺,归路萧萧听马鸣。
嫩绿连天谁与染,残红掷地自无声。冈回溪转藏岩寺,归路萧萧听马鸣。

yóudōngchánèr--hóngchú

jiǒngtínggāoyǎnbèimíngyōuyōufāngcǎojīnqíngjiǔjiānxiánshèngxǐngháizuìfēngyǒuxióngqíng

nèn绿liántiānshuírǎncánhóngzhìshēnggānghuízhuǎncángyánguīxiāoxiāotīngmíng

洪刍

洪刍

宋洪州南昌人,字驹父。洪朋弟。哲宗绍圣元年进士。放意江湖,不求闻达。徽宗崇宁中坐元符上书邪等,降官监汀州酒税,入党籍。钦宗靖康中为谏议大夫。汴京失守,坐为金人括财,流沙门岛卒。有《老圃集》、《香谱》。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译文: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译文: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译文: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译文: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tóngzhèngxiāngbìngxiǎoyǐnzèng--qún

qúntuōliùxiāngjiāngshuǐbìnsǒngshānduànyún

fēngzhǐyīngtiānshàngyǒushēngshìjiānwén

xiōngqiánruìxuědēngxiézhàoyǎntáohuājiǔbànxūn

shìxiāngliánzhēngjiàoróngjiànwénjūn

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海南奇宝¹。铸出团团如栲(kǎo)(lǎo)²。曾到昆仑³。乞得山头玉女盆
译文:经海道南部女入一体奇异宝器,它被浇铸得圆圆如同柳编“栲栳”。琉璃曾也女入昆仑岛,如同索取华山产的玉女盆那样珍贵。
注释:¹奇宝:指大琉璃杯。²栲栳: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类圆筐。这里形容琉璃杯圆大如笆斗。³昆仑:西王母所居神山。⁴玉女盆:仙女洗头之盆。亦以形容大琉璃杯。
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jiàng)¹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²。海口如门³。一派黄流已电奔。
译文:深红色的州地,有位王仲翁老人,他能活一百岁,很顽强一下死不了。口大如门,一阵黄酒迅快、轻易地下肚了。
注释:¹绛州:今山西新绛县。²推不倒:不倒翁意,谓长寿。³海口如门:夸张王仲翁口长得大。⁴一派黄流:犹言一条黄河,此为形容王仲翁饮酒之豪状。

  词的上片,描叙以珍贵的酒器敬劝王仲翁酒,突出友情重于‘‘琉璃”。“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特写琉璃酒器的奇、贵、精、大。“奇”在于它五光十色: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贵”在于它是从海的南部传来的“宝”物;“精”在于它系以液态非金属材料浇“铸”而成的;“大”在于它形异团团,大如“栲栳”。奇贵精大综合体现了“琉璃”酒杯所含的份量,即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礼仪象征性价值。词人重于友谊和真情可见一斑。“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又进一层地渲染东坡对王仲翁的珍贵友情。这种酒杯曾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人昆仑岛,将海外和海内连成一片,它的意义不亚于从华山索取明星玉女的洗头盆那样珍重。东坡将自己与王仲翁置身于仙境中,仙山上,浴仙盆,玉女间,服玉浆,生活够理想化、浪漫化了。尤其盆水“碧绿澄沏”可谓他们友情纯洁的象征。从上可以窥见词人晚年仍向往着复朝的美好前景。

  词的下片,以因果之笔,描绘王仲翁狂饮之雄姿,从而进一步祝愿王健康长寿。“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人贵养身有道。深红色的儋州土地是荒漠贫瘠的典型表现。竟然出现了百岁老人王仲翁。他的养身之道在于“痴”和“顽”,即不问世事和苦练身体。于是他筋骨强壮,无论什么去颠仆他、推搡他,他是巍然而不倒的。这是极为可贵的财富,词人或许从中获得比“琉璃”杯还珍贵的教益。“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王仲翁的狂饮雄风令人生畏。正因为他“痴顽推不倒”,所以他才有“海口”般的酒量,“门”窗般的胆量,“黄流”下肚如同“电奔”,且是“一派”,好一个“一派黄流”的老年狂,但愿王仲翁永葆青春,健康长寿。“海口”、“门”、“派”和“电奔”四个比喻夸张词,巧妙组合,一幅《老翁狂饮图》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令人产生轻松、痛快之感。词人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

  全词,截取劝酒时出现的两个镜头,一是大琉璃酒杯,一是王仲翁狂欢,侧面反映了词人与朋友的友谊和真情是何种的珍贵与纯洁。大概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从词轻快、诙谐、戏谑的语调中,摸到了词人此时醉以忘神、乐而忘忧、旷达天真心灵的脉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34-1236页

jiǎnlánhuā··liúbēiquànwángzhòngwēng--shì

hǎinánbǎozhùchūtuántuánkǎolǎocéngdàokūnlúnshāntóupén

jiàngzhōuwánglǎobǎisuìchīwántuīdàohǎikǒuménpàihuángliúdiànbēn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朝闻游子¹唱离歌²,昨夜微霜³初渡河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注释:¹游子:指魏万。²离歌:离别的歌。³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⁴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¹
译文: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注释:¹“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 一作:曙)
关城¹树色²催寒近³,御苑(zhēn)向晚多。(树 一作:曙)
译文: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注释:¹关城:指潼关。²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³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⁴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⁵砧声:捣衣声。⁶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¹
译文: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¹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初,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初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初,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初,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初”——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sòngwèiwànzhījīng

 tángdài 

zhāowényóuchàng zuówēishuāngchū 
hóng鸿yànkānchóutīng yúnshānkuàngshìzhōngguò 
guānchéngshùcuīhánjìn yuànzhēnshēngxiàngwǎnduō  (shùzuò shǔ )
jiànchángānxíngchù kōnglìngsuìyuècuōtuó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pán)¹在涧²,硕(shuò)人之宽³。独寐(mèi)(wù),永(shì)弗谖(xuān)
译文: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永眠永醒永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注释:¹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指扣盘而歌。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²涧:山间流水的沟。³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⁴独寐寤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⁵永:永久。⁶矢:同“誓”。⁷弗谖:不忘却。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阿(ē)¹,硕人之薖(kē)²。独寐寤歌³,永矢(shì)弗过
译文: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永眠永醒永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注释:¹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²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³歌:此处作动词,歌唱。⁴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在陆¹,硕人之轴²。独寐寤宿,永矢(shì)弗告³
译文: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永盘桓。永眠永醒永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注释:¹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²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³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就包涵着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盘,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复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复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对此诗歌反复吟咏,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隐士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全诗以山涧小屋与独居的人心境对照,木屋虽小,只感觉天地之宽。环境之美,留恋不出,尤其是一“独寐寤言”的勾勒,境界全出,在自我的天地之中,独自一人睡,独自一人醒,独一个人说话,早已是恍然忘世,凸现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隐者形象。作笔的简练,选项取的镜头之典型,人物是呼之欲出,境之耐人寻,确有妙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10-112

kǎopá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kǎopánzàijiàn shuòrénzhīkuān mèiyán yǒngshìxuān 
kǎopánzàiē shuòrénzhī mèi yǒngshìguò 
kǎopánzài shuòrénzhīzhóu mèi宿 yǒngshìgào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杏帘¹²客饮,在望有山庄。
译文: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注释:¹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²招:说帘飘如招手。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菱荇(xìng)¹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译文: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注释:¹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一畦(qí)¹春韭鹅²,十里稻花香。
译文: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注释:¹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²鹅:程高本作“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盛世无饥馁(něi),何须耕织忙。
译文: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

  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

  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

  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是有粉饰现实的一面的,它说明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毕竟对当时那种“水早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的社会现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但必须指出:在一般的应制诗中,往往都是需要用几句称颂的话来敷衍一番,因而林黛玉在这里的未能免俗,也就无可厚非了。

  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 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19-120

xìngliánzàiwàng

cáoxuěqín qīngdài 

xìngliánzhāoyǐn zàiwàngyǒushānzhuāng 
língxìngéérshuǐ sāngyànliáng 
chūnjiǔ绿 shídàohuāxiāng 
shèngshìněi gēngzhīm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