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
早衰坐辛勤,寒气得相袭。
每愁春夏交,两脚难行立。
贫穷医药少,未易办芝朮。
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
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
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
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
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
由茲颇知殊,每就畦丁乞。
飘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
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
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
早衰坐辛勤,寒气得相袭。
每愁春夏交,两脚难行立。
贫穷医药少,未易办芝朮。
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
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
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
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
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
由茲颇知殊,每就畦丁乞。
飘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
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
章甫

章甫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中花慢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雨中花慢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今岁花时¹深院,尽日东风,荡扬²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yú)³。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mèi),为我留连。
译文:今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整天吹着东风,深院高墙里面,散发着轻轻的茶烟。只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钱。听说城西,长廊连着古寺,甲第带着名园。那里有“醉贵妃”和“御黄袍”这两种珍稀牡丹,使我留恋。
注释:¹花时:花开的时节。²荡扬:轻轻地飘飞、扬起。³柳絮榆钱:飘扬的柳花和榆荚。⁴甲第:权贵的宅院。⁵名园:有名气的园林。⁶国色带酒:指绯红色牡丹,今名“醉杨妃”。⁷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今名“御袍黄”。袂,衣袖。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¹聊追短景²,清商³不暇(xiá)(y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译文:清明已经过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泪洒怀前。渐近深秋了,为何这枝牡丹,依然这般红艳?还是设宴会客,暂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吧,这难逢的牡丹秋日花开,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还不如留住这美妙姿色,开在明年春天。
注释:¹高会:场面盛大的宴会。²短景:短促的光阴。³清商:指秋天。⁴不暇馀妍:是说牡丹艳丽的日子不长了。妍,美丽。

  上片追述春光中无缘赏花的缺憾。起笔三句写春天衙斋生活小景,大意是,在今春花开时节,整日深锁斋院,面对袅袅茶烟,只觉一派寂寥。点明“花时”,不单交代了节候,更暗含着词人赏花的兴致,而实际上整天所面对的却是“茶烟”,这使作者感到扫兴。原来,这年春夏间密州地区旱灾蝗灾严重,身为州郡长官的苏轼斋戒吃素,忙于到常山祭神祈雨,所以压根儿顾不上赏花,——这是苏轼在此篇词序及《祭常山祝文五首》之一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苏轼的作法未免可笑,但历史地看,他忧民所忧,关怀民生疾苦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在这大好春光中,词人踪迹所至,看到“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如此而已。言外自然也以良辰美景“不获一赏”而感到遗憾。那么,是否因诸城僻处北国,没有赏花的去处,或者竟无花可赏。以下六句全以“闻道”二字领起,着力写出赏花的好去处,以及“方春牡丹盛开”,花事之盛。不言而喻,这对于浸泡在比较单调乏味的仕宦生活中的词人来说,具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如果说“长”、“古”、“甲”、“名”这些词语传出了词人对春游热点向往的心态的话,那么“国艳带酒,天香染袂”这两句化用唐诗成句,就花王牡丹的色、香进行渲染,更写出对“方春牡丹盛开”的情有独钟。然而词人终究误了佳期,未能如愿以偿,那么他内心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下片写秋日赏花的感触。换头“清明过了”三句,承上叙事,写暮春花尽的悲哀。“清明过了”,交代时令,表明“花时”已过。“残红无处”,写出“国艳”、“天香”荡然无存的可悲现状。“对此泪洒樽前”,则以重拙之笔直述悲悼之情与沉痛之感。这与前片“闻道”六句叙写的内容有因果联系,或者说前后内在的脉络是相通的,因而使词人在此抒写的情感是真实可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上片至此全是铺垫,意在突出秋日牡丹的可贵。“秋向晚”三句,便转到写当前秋日牡丹:在这晚秋已近的时节,为什么一枝牡丹忽然开放,默默地朝着我,而香艳如故呢?“秋向晚”,与前文的“花时”、“清明过了”相照应,明点词序中的“九月”这一特定时间。“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二句,问得无理而有情。本来,作为自然事物的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自身的规律或原因,是与人事无关的,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某种微妙的感情:这一枝牡丹仿佛深知词人“方春牡丹盛开”而“不获一赏”的苦衷,因而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又一度开放,以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词人在心理上的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对“千叶一朵”的激赏以至道谢等,都余味曲包了。秋日牡丹虽是词人所写的重点,但词人并未展开描写,仅用“依然”二字映带上文,便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是词人用笔精炼与老到之处。最后五句紧承前三句,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感触:眼前的盛会姑且抓住这短暂的时光,因为秋风不会宽容牡丹,使之常葆艳丽的姿色。牡丹啊,你不如多加珍重,留住尽可能多的春容,以待明年争新斗艳。词人没有陶醉在对秋日牡丹的欣赏之中,凭着他过人的悟性,很快意识到好景不长,意识到自然界的制约因素。“高会聊追短景,清高不假馀妍”两句,扣住词序中“置酒”会客一事,表现了对当前美景的极度珍惜,以及对“美人迟暮”的担忧,富有自然哲理的意味。结穴三句转为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语浅情深,出人意表,表露了词人对名花爱赏的真诚,也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春态”、“明年”与开篇的“花时”、“今岁”遥相呼应,不过后者是写实,前者仅是悬想罢了。

  这首词颇有几分像写景词或咏物词,其实都不是。这是一首表现生括实感的写怀之作。词人为百姓疾苦而操劳、奔走,而置一春花事于不顾(虽然“花时”是他所由衷喜爱的),确实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词人尽瘁民事的可贵精神。但这首词主要的思想意义并不在于此。词人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一流人物,可是他对牡丹花开花谢那样多情善感,只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这便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因为春日盛开的牡丹是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秋日牡丹一枝独放,则可视为不寻常的年头偶尔提供的补偿,所以词人倍加关注,实在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生动体现。苏轼的人生态度具有多重性,主要有三个层面:怀抱理想和热情,热心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即抱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层面;追求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力求无往而不乐,这是又一个层面;更多地从人性出发,执着于现实人生,随处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第三个层面。这第三个层面与苏轼诗人的气质以及坦诚、真率的个性,也都有绝大关系。表现这第三个层面的诗词作品,尽管有士大夫化的成分(如这首词写到的置酒清客的方式——“高会”),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比较接近。

参考资料:
1、 王宜瑷 王水照.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8-149
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80-281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8-79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¹²清瑟³,西风生翠萝
译文: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注释:¹遥夜:长夜。²泛:漂浮貌。³清瑟:清凉寒冷。⁴翠萝:翠绿的草地。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残萤(yíng)¹玉露²,早雁拂银河。
译文: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注释:¹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²玉露:晶莹的露珠。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高树萤还密,远山晴更多。
译文: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¹
译文: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¹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一叶下前墀(chí)¹,淮南人已悲。
注释:¹墀:台阶,也指阶面。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cuō)(tuó)¹青汉²望,迢递³白云期。
注释:¹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²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³迢递:亦作迢遰,高远之意。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老信相如¹渴,贫忧曼倩²饥。
注释:¹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²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生公¹与园吏²,何处是吾师?
注释:¹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²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jì)¹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注释:¹蓟北: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

zǎoqiūsānshǒu

hún tángdài 

yáofànqīng 西fěngshēngcuìluó 
cányíngwěi zǎoyànyín 
gāoshùxiǎohuán yuǎnshānqínggèngduō 
huáinánxià juélǎoyān 

xiàqiánchí huáinánrénbēi 
cuōtuóqīnghànwàng tiáobáiyún 
lǎoxìnxiāng pínyōumànqiàn 
shēnggōngyuán chùshìshī ?

běiyànyóuyuǎn huáinánrénbēi 
cántáojiànduòjǐng xīnqīn 
shūjiànxiāng qínzūnliáochí 
西zhāifēng gèngyǒuyǒngpínshī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译文:随州的西南有很多山峰,它们无时不在争高斗秀。
注释: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
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众山迤(yǐ)(lǐ)¹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译文:远看众山曲折连绵,却始终能看到大洪山矗立在层峦叠嶂中。
注释:¹迤逦:曲折连绵。

hóngshān--yángchuō

suízhōu西nánduōqúnfēngzhēnggāojìngxiùzhōngqióng

zhòngshānjiànxíngjǐnshǐjiànzūnwéihóng

其一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有屠人货¹肉归,日已暮,欻(xū)²一狼来,瞰(kàn)³担上肉,似甚垂暮,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qūn)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è),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¹⁰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lí)¹¹之,是可笑也。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注释:¹货:出售、卖。²歘:忽然。³瞰:窥视。⁴垂暮: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⁵诸:“之于”的意思。⁶昧爽:黎明。⁷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⁸腭:口腔的上膛。⁹昂:昂贵。¹⁰直:通“值”,价值。 ¹¹罹:遭遇(祸患)。
其二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屠(tú)¹²³,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注释:¹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²晚:夜晚,晚上。³归:回家。⁴止:通“只”,翻译为仅,只。⁵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惧¹,投以骨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³。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
注释:¹惧:害怕。²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³从:跟从,跟随。⁴复:又,再。⁵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⁶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大窘(jiǒng)¹,恐²前后受其敌³。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译文: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注释:¹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²恐:恐惧,担心。³敌:名词作动词,指攻击的意思。⁴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⁵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⁶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⁷乃:于是,就。⁸弛:解除、卸下。⁹眈眈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shǎo)¹,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²。久之³,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¹⁰尾。屠自¹¹后断其股¹²,亦¹³毙之。乃悟前狼假寐(mèi)¹⁴,盖¹⁵以诱敌。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注释:¹少时:一会儿。²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³久之:很久。之,音节助词,表示修饰前字,没有实在意义。⁴瞑:闭上眼睛。⁵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⁶暴:突然。⁷毙:杀死。⁸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⁹遂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¹⁰尻:屁股。¹¹自:从。¹²股:大腿。¹³亦:也。¹⁴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¹⁵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xiá)¹矣,而顷刻²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³?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¹黠:狡猾。²顷刻:一会儿。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⁴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一屠暮¹行,为²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³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⁸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¹⁰缚以带。出视,则¹¹狼胀如¹²牛,股¹³直不能屈¹⁴,口张不得合。遂负¹⁵之以归。
译文: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
注释:¹暮:傍晚。²为:被。³伏: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⁴计:方法。⁵可以:可:可以 ;以:把。⁶死之:杀死它。死:杀死。⁷盈:满。⁸遂:于是就。⁹豕 :猪。¹⁰方:才。¹¹则:就;那么。¹²如 :好像。¹³股:大腿。¹⁴屈:弯曲。¹⁵负:背。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非屠,乌¹能作此谋也!
译文:(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注释:¹乌:哪里,怎么。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山海经》
水兽好为害¹,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²(无支祁)。《山海经》
译文:大禹治水时,水兽一直祸害人间,大禹就把它锁在了军山的下面,叫作无支奇 (无支祁)。
注释:¹为害:“加害于”,“使……受害”。²无支奇:或支无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
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十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太平广记》
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kuí)¹、龙。桐柏千君长稽首²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lí)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chī)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十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太平广记》
译文:大禹很生气,召集百种神灵,找来夔和龙,桐柏山神千君长也来请求任务。禹因此囚禁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又捉住了淮河、涡水中的名字叫“无支祁”的水神……大禹奏乐曲给它听,降服不了它;把它交给鸟木由,也制服不了它;把它交给庚辰,才打败了它。上千个鸱鸟、脾恒、树精、水神、山妖、石怪,奔跑号叫聚集环绕着无支祁,庚辰用武力把它们打跑了。他给无支祁的脖子上锁上大铁链,鼻子上穿上金铃,送到淮阳县龟山脚下,是想让淮河水永远平安地流到海里。
注释:¹夔: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²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有李汤者,永泰楚州刺史,问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霎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竟不复出。《太平广记》
有李汤者,永泰楚州刺史,问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yè)¹出之。霎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竟不复出。《太平广记》
译文:有一个叫李汤的人,是永泰楚州刺史,听说有打鱼的渔夫看见龟山下的水中有大铁锁,就命令人用牛拉出来。突然间风云突变,有一个像猿猴的怪兽,高五丈有余,白色的条,长长的胡须,金色的爪子,闯上岸来,张开眼睛就像闪电一样,看着人群,就想要发怒。观看的人都害怕得到处跑,怪兽就慢慢拉着铁锁、牵引着牛进入水中,不再出来。
注释:¹曳:拖;牵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