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扉暮阖晓还开,乞食寒儒去复来。土木不妨人冷落,诗书能使客低徊。
窗扉暮阖晓还开,乞食寒儒去复来。土木不妨人冷落,诗书能使客低徊。
言如鹦鹉今徒尔,宿似夫不亦得哉。但识浮生皆寄托,莫从河汉论涓埃。
言如鹦鹉今徒尔,宿似夫不亦得哉。但识浮生皆寄托,莫从河汉论涓埃。
吕南公

吕南公

吕南公(约1047--1086),字次儒,简称南公。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人(今江西黎川县裘坊乡一带)。北宋文学家。博涉丰富,书无不读,为文不喜缀缉陈言。熙宁中,(公元1073年左右)士方推崇王肃、马融、许慎之业,剽掠临摹之艺大行,独南公不能逐时好。一试礼闱不遇,遂退而乐室灌园,益著书,且借史笔以寓贬,以斧名齐。元佑初,(公元1086年)立十科士,曾肇疏称之欲命以官,旋卒。南公著有灌园集二十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二马并驱攒(zǎn)¹八蹄,二马宛颈²(zōng)尾齐³
译文: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两匹马二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齐。
注释: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¹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²宛颈:弯颈。³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一马任前¹双举后²,一马却避³长呜嘶(sī)
译文: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注释:¹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²举后:举起后蹄去踢。³却避:退避。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老髯(rán)¹(xī)²奇且顾,前身作马³通马语。
译文: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注释: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²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³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¹若有声²
译文: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
注释:¹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²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前者既济¹出林鹤²,后者欲涉³鹤俯啄(zhuó)
译文:前马已经渡过溪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注释:¹既济:已经渡过溪水。²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³涉:涉水,指经过溪水。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最后一匹马中龙¹,不嘶不动尾摇风²
译文: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不嘶鸣,身子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注释:¹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²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韩生¹画马真是马,苏子²作诗如见画。
译文: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
注释:¹韩生:指韩干。²苏子:指苏轼。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世无伯乐¹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译文: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注释: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就会像记流水帐,流于平冗、琐碎。诗人匠心独运,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但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变化莫测。先分写,六匹马分为三组。“二马并驱攒八蹄”,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一组。“攒八蹄”,再现了“二马并驱”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二马宛颈鬃尾齐”,也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二组。“宛颈”,指曲颈。“鬃尾齐”,写了二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两句各写一马,合起来是一组。“任”,用的意思。一马在前,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长声嘶鸣。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四句诗写了六匹马,一一活现纸上。

  接着,诗人迅速掉转笔锋,换韵换意,由写马转到写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议”(议论),而不认为是“写”(描写),看作表现了“闲情逸致”的“文外之文”,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这都不符合实际。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讲得很中肯;但实际上,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后马退避长鸣,就会知道“奚官”之所以“顾”,正是由于听到马鸣。一个“顾”字,写出了很多东西。第二、“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表面上是“议”,但其实,“前身作马”,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夸张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马语”;而“通马语”是特意针对“一马却避长鸣嘶”说的。前马踢后马,后马一面退避、一面“鸣嘶”,“奚官”听懂了那“鸣嘶”的含义,就对前马提出警告。可见“通马语”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第三、所谓“奚官”,就是养马的役人,在盛唐时代,多由胡人充当。“老髯”一词,用以描写“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说明那是个胡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老髯奚官骑且顾”一句中的那个“骑”字,指出“奚官”的胯下还有一匹马。就是说,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不仅写“奚官”闻马鸣而“顾”马群,而且通过“奚官”所“骑”,写了第七匹马。

  以上两句,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骑且顾”,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颇有“岭断云连”之妙。所谓“连”,就表现在“骑”和“顾”。“奚官”所骑,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奚官”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瞻前而顾后,整个马群,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写人回到写马,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八马饮水,微流吸入唇吻,发出汩汩的响声。一个“后”字,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过河;这八匹,正在渡河。八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为两组。“前者既济出林鹤”,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像“出林鹤”那样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鹤俯啄”,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鹤俯啄”那样低头入水。四句诗,先合后分,共写八马。

  “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先叙后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礼·夏官·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说这殿后的一匹是“马中龙”,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紧接着,又来了个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尾摇风”三字,固然十分生动、十分传神;“不嘶不动”四字,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独立不群。别的马,或者已在彼岸驰骋,或者即将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却“不嘶不动”,悠闲自若,就因为它是“马中龙”。所谓“蹄间三丈是徐行”,不担心拉下距离。

  认为“据公诗马十四匹”的王文诰,既没有发现“奚官”所“骑”的那匹马,又搞混了这“最后一匹”马。他说:“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实,从句法、章法上看,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说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还写了“奚官”,写了河流,却一直未提“韩干”、也未说“画”。形象如此生动,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通篇不点题,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点题。归纳前面所写,诗中得出了“韩生画马真是马”的结论。“画马真是马”,这是对韩干的赞词。而作者既赞韩生,又自赞,公然说:“苏子作诗如见画。”到下面两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韩生善画马,苏轼善作画马诗;从画中,从诗中,都可以看到真马,看到“马中龙”。可是,“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意思是,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又何况是画中的马、诗中的马。既然如此,韩生的这画、苏轼的这诗,还有谁去看呢?两句诗收尽全篇,感慨无限,意味无穷。

  全诗只十六句,却七次换韵,而换韵与换笔、换意相统一,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错落变化。

  这首诗的章法,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画记》。如洪迈《容斋五笔》卷七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都这样说。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首诗穷极变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87-390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峨嵋¹岫初出,洞庭波渐²起。
注释:¹嵋:《英华》作“眉”。²渐:活字本作“惭”,误。
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qiū--shìmín

xiàzuóliúhuīqiūjiànjīnguǐéméixiùchūchūdòngtíngjiàn

guìbáiyōuyánhuángkāiyùnliúfāngtànhánháoshǔwēi

前时小饮春庭院。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前时¹小饮春庭院。悔放笙(shēng)²散。归来中夜³酒醺(xūn),惹起旧愁无限。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译文:那是从前的一个春天,我在一处庭院里小酌,这里有歌相随,有舞相伴,并有幸和她邂逅。可是,我现在悔恨当初轻易放手让她离我而去。回到家里,半夜时分,我酣然大醉,引起过去无限的愁绪。虽然石崇所爱的绿珠可以为石崇坠楼而死,韦生的爱妾可以以身换取韦生所喜爱的骏马紫叱拨,无奈他们都不能像鸳鸯一样永远相伴。
注释:¹前时:从前,以前。²笙歌:此指酒筵歌席。³中夜:半夜。⁴醺醺:形容醉态。⁵坠楼换马:坠楼,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换马,指用马换爱妾。⁶争奈:怎奈。
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朦胧(lóng)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¹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shǔ)²闻长叹。
译文:我神志迷糊,默默地想着她如花似玉的面容,想在梦中与她相聚,但又突然从梦中惊醒,难以圆梦。我在床上穿着外衣抱着被子,千辗万转,怎么也睡不着。只有栖息在那屋梁上新来的一对燕子,在通宵达旦地听着我深深的叹息。
注释:¹和衣拥被:穿着衣服,裹着被子。²彻曙:直到天亮。

  这首词由回忆起笔,直接写在妓院饮酒听歌的情景:“前时小饮春庭院。”“前时”,表明是回忆刚刚发生不久的事;“小饮”,说明人不多,场面也不大,非常随意;“春庭院”,春意融融的院落,这是暗指妓院。悠闲地小酌几杯美酒听妙龄歌妓:吹笙唱歌,兴尽而归,对一个风流浪子而言,本也是件快意的事。但接下来的一句“悔放笙歌散”,开头用了一个“悔”字,词人为何会后悔呢?词人在此设下了一个疑团。接下来,“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原来,他夜半时分醉意盎然地回到住处,回忆刚才的情景,引起了对往事的无限愁思。不过,这两句对“悔”仍然解释不了,“不放笙歌散”就不会“惹起旧愁”了吗?所谓的“旧愁”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至此,“悔”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他是有感于适才酒席筵上的歌妓虽色艺双绝,却不是自己的心上人,不能和自己成双作对,相亲相爱。词人先肯定有绿珠、换马爱妾这类资质美艳而又多才多艺的歌妓,再由“虽”“争奈”一转,表现了他对所爱者的一往情深,既解释了“旧愁无限”的根由,也自然地引出了词作怀人的主题。

  下片“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紧承上片末两句的内容,直抒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实际上,此句也与上面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虽看……争奈不是……”,一个是“暗想"、“欲梦”,词人对后者用情之深可以想见。由酒意“醺醺”中的“旧愁无限”,到朦朦胧胧中的凝神“暗想”,再到梦中欲见,然而梦未成又被惊断,行文自然奔涌而又波澜起伏,显示了柳永铺叙委婉的词风。接下来“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他彻夜难眠。词人一会儿披上衣服围着被子,苦思痴念,郁郁难眠;一会儿又躺在枕上辗转反侧,好梦难成。这就将他饱受相思之苦,心绪烦乱、孤寂无聊、无法入睡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与《诗经》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优哉,辗转反侧”有异曲同工之妙。“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随着时间的推移,黑夜过去了,黎明来到了,一双刚飞来的燕子映入了词人的眼帘。“新来双燕”不但照应了上片的“春”,也反衬了词人的形单影孤,更加深了对心上人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而给“双燕"着“闻”字,不从自身着笔,说自己天亮了还睡意全无,盯着梁上双燕长吁短叹,反从双燕着笔,说双燕自夜至晓都听着自己的叹息声,通过设想的外物的感受来表现自身的情态,实属意出天外的奇笔。以之收束全词,妙不可言。

  这首词文思细密,结构谨严,叙事曲折却一丝不乱,又能在层层铺叙中笔笔带情,层层相扣,一波三折,曲尽其意。刘熙载所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实非虚语也。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6
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译文:劝耕亭上游春的人络绎不绝,而我却四处漂泊如今已老病缠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译文:在那满是春光的日子里,随意插山茶已然是昨日旧梦,如今再去海云寺寻池摸石已是暮春时节了。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译文: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已往的人情世故象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
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
赖有¹(yí)²(móu)³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
译文:幸好有带来的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在那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注释:¹赖有: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²贻:遗留。³牟:通“麰”。大麦。⁴田畯:指农民。

sānyuèèrshísānhǎiyúnshí--fànchéng

quàngēngtíngshàngwǎngláipínhǎipínglǎobìngshēn

luànchāshāncháyóuzuómèngzhòngxúnchíshícánchūn

jīngxīnsuìyuèdōngliúshuǐguòyǎnrénqínghōngchén

làiyǒumóukānbǎofàndàoféngtiánjùnqiěméishēn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¹
译文: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注释:¹赊:遥远。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声偏傍(bàng)¹竹,寒梦不离家。
译文: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注释:¹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晓角¹分残漏(lòu)²,孤灯落碎花³
译文: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注释:¹角:号角。分:区分。²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³碎花:喻指灯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二年随骠(piào)¹,辛苦向天涯。
译文: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注释:¹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声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声”,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声,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1-382

guìzhōu--róng

zuòdàosāngèngjǐnguīréngwànshē

xuěshēngpiānbàngzhúhánmèngjiā

xiǎojiǎofēncánlòudēngluòsuìhuā

èrniánsuíbiāoxīnxiàng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