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客堂前翠竹屏,双溪馆下碧鳞生。遍经此老行吟处,可是常行簿领人。
六客堂前翠竹屏,双溪馆下碧鳞生。遍经此老行吟处,可是常行簿领人。
吏为求蚕觅休假,官因祭灶请比邻。也知矮屋难淹滞,且与空山作好春。
吏为求蚕觅休假,官因祭灶请比邻。也知矮屋难淹滞,且与空山作好春。
牟巘

牟巘

牟巘(一二二七~一三一一),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牟巘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江乡¹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²
注释:¹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²减色:减少光彩或色彩。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岭南¹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注释:¹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柴门风雨小庭¹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注释:¹小庭:指小庭院。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欲将诗句慰穷愁¹,眼中万象皆相识。
注释:¹穷愁:穷困愁苦。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hánshí--zhènggāngzhōng

jiāngxiāngshíjiéfénghánshíhuāluòwèijiāngchūnjiǎn

lǐngnánnéngyǒuduōhuāhánshílínzhīsǎochūn

huāduōhuāshǎofēishìchūnchūnláikān

cháiménfēngxiǎotínghánnàichítángyāncǎo

jiāngshīwèiqióngchóuyǎnzhōngwànxiàngjiēxiāngshí

xīnrányīngjiēxiádōuwèilǎolái

檐前雨罢,一阵凄凉话。城上老乌啼哑哑,街鼓已经三打。
(yán)前雨罢,一阵凄凉话。城上老乌¹啼哑哑,街鼓已经三打。
译文:屋檐前的雨声渐渐停止,只剩人语阵阵更觉凄凉。伴城头几声鸦啼,传过更鼓三声夜已茫茫。
注释:三弦:一弦乐器名。木筒兩端蒙蛇皮,上置长柄,有弦三根,故名。¹乌:乌鸦。
漫劳醉墨纱笼,且娱别院歌钟。怪底烛花怒裂,小楼吼起霜风。
漫劳醉墨纱笼¹,且娱别院歌钟²。怪底³烛花怒裂,小楼吼起霜风。
译文:想起饭后之钟,碧纱笼诗有何用场?如今且陶醉这歌钟悠扬。朵朵烛花缘何爆裂?是小楼上的三弦如寒风激荡。
注释:¹醉墨纱笼:以纱笼醉时所书墨迹。碧纱笼:纱笼墨迹,诗以人重之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载:“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以二绝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阇黎,即阇梨,梵语“阿阇梨”之略,指教育僧徒之轨范师,高僧,亦泛指僧人。²歌钟:击乐器打拍。³怪底:难怪。

  这首词,通过凄凉的夜话,别院的歌钟,表现了词人深沉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种苦闷与悲哀,隐寓着词人的故国乔木之思,壮志未酬之感。别馆,即别墅。三弦,乐器名,古代的方头琵琶、龙首琵琶、直颈琵琶,均为三弦。

  词一开头,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个夜雨初停,余沥尚滴的阴沉景象,它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忆昔思往的情绪。词人用“一阵凄凉话”,概括了许多可悲可歌的往事。“恰思量,已是廿年前凄凉话。” (《满江红·何明瑞先生筵上作》)词人的这两句词,正好可以互为注脚。它包含了“三十年前,铜驼恨积” (《夏初临·本意》) 的故国之思,也包含了“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好事近·夏日史蘧庵先生招饮》的成败之叹,还包含了“四十诸生,落拓长安”(《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 的沦落之感,更包含了“只恨人生,些些往事,也成流水” (《水龙吟·秋感》)的年华易逝之悲。总之,“无数前情,许多往事” (《琵琶山·阊门夜泊》),一时都涌上了词人的心头。越回忆,越愤激; 越思量,越凄凉,这是词的第一层意思。“城上老乌声哑哑,街鼓已经三打”,是夜话之久的补充,是沦落之感的深化。它暗用了曹操的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短歌行》) 的诗意。“街鼓三打”,正是“月明星稀”的深夜,“哑哑”哀鸣,正是词人 “家何在?在天末” (《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 的叹息,也正是词人“愿天公还我,那年一带,玉楼银砌”(《水龙吟·秋感》) 的祝愿。真是用典如着盐在水,视之无形,品之有味。还要附带谈一下的,这个“打”字是以俗为雅,与韦庄《应天长》的“泪沾红袖黦”的“黦”,李清照《声声慢》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 “黑”,都是纯乎天籁,妙手偶得,不许第二人押的。而词人却往往押得妙绝。“故国十年归不得,旧田园、总被寒潮打” (《贺新郎·赠何铁》) 的“打”,虽是袭取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但以 “打”字为韵,仍然是炼字上的一个创新。诚如其弟宗石为其词所作的序言所说的: “甚至俚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说明词人遣词炼字的工夫,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过片用的暗转手法,既结束了忆昔的“凄凉话”,又引出了谈今的牢骚语。“漫劳”两句,既是对世态炎凉的讽刺,又是对“行乐须及时”的人生哲学的嘲弄。前一句运用了《唐摭言·起自寒苦》条中有关王播的故事,据说播少孤贫,客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食,僧厌之,乃将鸣钟开饭改为饭后鸣钟。播闻钟而至,不复得食,乃辞去。及贵,复游寺中,见昔日所题寺壁之诗,已用碧纱覆盖,播不胜感慨,复题诗云: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一句运用了鲍照的“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数诗》)和李白的“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的诗意,言聊且听听艺人的演唱,让自己从苦闷中解脱出来。它不仅起到了点明题目的作用,而且引出了词人的许多身世之感,逼出了“怪底烛花怒裂,小楼吼起霜风”语意双关的话来。它表面上是描写演唱时的激昂雄壮,骨子里是抒发内心的慷慨悲愤之情。结语中一个“怒”字、一个“吼”字,便把那种悲愤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词人惯于借音乐的悲凉之气,发心中的不平之鸣。“学龙吟,屈杀床头铁。风正吼,烛花裂” ( 《 贺新郎·冬夜不寐写怀》) ,是这么进行艺术构思的,“铁拨纵横,声声迸碎鸳鸯瓦” (《鹊踏花翻·春夜听客弹琵琶》),也是这么进行艺术构思的。结语字夹风霜,寒光逼人,可以看出词人的嵚崎磊落之气,抑郁悲愤之情。陈廷焯说他的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 (《白雨斋词话》卷三),读了这首词,觉得这样的品评,是对迦陵词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造诣,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的。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qīngpíngèr--chénwéisōng

yánqiánzhènliánghuàchéngshànglǎojiējīngsān

mànláozuìshālóngqiěbiéyuànzhōngguàizhúhuālièxiǎolóuhǒushuāngfēng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¹昔隐东蒙峰²,已佩含景³苍精龙
译文: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³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⁴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故人今居子午谷¹,独在阴崖²³茅屋。
译文: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注释:¹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²阴崖:背阳的山崖。³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屋前太古¹玄都²坛,青石漠漠³常风寒。
译文: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注释:¹太古:远古,上古。²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³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¹夜啼山竹裂²,王母昼下云旗翻³
译文: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注释:¹子规:鸟名。即杜鹃。²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³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君此计¹²长往,芝草³(láng)(gān)日应长。
译文: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注释:¹此计:指隐居。²成:确实,的确。一作“成”。³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⁴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¹,致身福地²何萧爽³
译文: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注释:¹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²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³萧爽:高敞超逸。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精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精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精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参考资料:
1、 詹石窗,连振标编.历代游仙诗文赏析:学林书店出版社,1989.12:第114-116页
2、 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01:第362页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城尖径昃(zè)¹(jīng)(pèi)²愁,独立缥缈³之飞楼。
译文: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注释:¹城尖径昃: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²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³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峡坼(chè)¹云霾(mái)²龙虎卧³,江之日抱(yuán)(tuó)游。
译文: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注释:¹坼:裂缝。²霾:指云色昏暗。³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⁴日抱:指日照。⁵鼋:大鳖。⁶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枝对断石¹,弱水东影随长流。
译文: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注释:¹断石:指峡坼。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¹(lí)²叹世者谁子³,泣血迸空回白头
译文: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¹杖:拄(杖)。²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³谁子:哪一个。⁴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⁵回白头:掉转鬓发已白的头不再眺望。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

báichéngzuìgāolóu

 tángdài 

chéngjiānjìngjīngpèichóu piāomiǎozhīfēilóu 
xiáchèyúnmáilóng jiāngqīngbàoyuántuóyóu 
sāng西zhīduìduànshí ruòshuǐdōngyǐngsuíchángliú 
zhàngtànshìzhěshuí xuèbèngkōnghuíbáitóu 
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重回首、莫弹酸泪。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
木落吴江¹矣,正萧条、西风南雁²,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³。重回首、莫弹酸泪。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
译文:落叶纷纷飘落到吴江中,西风劲吹,万物萧索。千里碧空,南飞的大雁随着绵延千里的碧云越飞越远。想你半生穷困失意,漂泊江湖,船上载着酒,悲凉之油然而生。再回首时,不必落泪,也不要抱怨上天辜负了你的才华,是权贵猜忌你,使你仕途坎坷。当你四处漂泊,有谁安慰你的伤悲?
注释: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¹吴江:吴凇江的别称,县名,属江苏省。梁汾要归于江南居苏州等地,故云木落吴江。²南雁:南飞的大雁。³“落魄”句:化用唐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落魄:穷困失意,为生活所迫而到处流浪。⁴天公:天,以天拟人。故称,此处指朝廷。⁵弃置:扔在一边,废弃。⁶方城尉:指温庭筠,温庭筠曾为方城尉,世称温方城。
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长无谓。
别来我亦伤孤寄¹。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²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³计。人岂得,长无谓
译文:自分别之后,我也自伤自怜,险恶的环境已彻底磨灭了我的理想。我想登上高楼,眺望你远走的身影,但终究还是不忍亲眼看你离去。你不要埋怨愁绪无处排遣,要多留心天气冷暖,多进饮食,保重身体。要知道,人怎么可能一辈子无所作为呢?
注释:¹孤寄:独身寄居他乡。²壮怀:豪壮的胸怀,唐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³加餐:慰劝之辞,谓多迸饮食,保重身体。⁴无谓:即无所作为。化用唐李商隐《无题》:“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这是一首以词代简的长调,用赋法铺叙,直发胸旨。词中有对梁汾的深情慰藉,有相思相念的诚挚友情的抒发,也有“壮怀都废”的牢骚。全词沉雄郁勃,顿挫跌宕,情致深婉。

  首句“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看似没有写出寂寞的心情,但实际上千言万语都已经融会在了词章中,碧云千里之下,西凤大雁,还有萧萧的落木,这些景象,无一不是透露着寂寞。

  而后的寂寞便是叠叠加深,“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一种悲凉滋味在心头,纳兰与顾梁汾虽然情谊深厚,但顾梁汾总是要离开的,这首词便是纳兰写与顾梁汾的赠别词,友谊再长久,也抵不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重回首、莫弹酸泪”,这都是天意,何必去计较呢。

  只要彼此心中有着牵挂,总还是会有见面的一天的。“不是天公教弃置,是才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这里是纳兰安慰顾梁汾的话,顾梁汾怀才不遇,纳兰必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告诉顾梁汾,不要怀疑自己,只要坚持,总有雨后天晴的一天。

  在下片开始,纳兰便开始感伤自己:“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在寂寞中,打发时光,这是一件很惆怅的事情,此处的词章,句旬写出寂寞,纳兰最擅长写寂寞,此处他虽然没有提及,但每个字眼都让人觉得深入骨髓的清冷。

  “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天高虽然任鸟飞,但自己却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词在最后,纳兰也只得悲伤地感慨道:“人岂得,长无谓。”是啊,生命总是世事变幻无常,宿命安排,岂是人事能预料的,还是听天由命吧。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33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