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天道公,可怨在不言。日月讳明明,雨露讳欣欣。
自古天道公,可怨在不言。日月讳明明,雨露讳欣欣。
霜雪讳惨惨,雷电讳焞焞。唐虞暨周孔,虽作不讳人。
霜雪讳惨惨,雷电讳焞焞。唐虞暨周孔,虽作不讳人。
漫漫一大梦,口舌无常存。今人不如古,时不分朝昏。
漫漫一大梦,口舌无常存。今人不如古,时不分朝昏。
气不分燥湿,情不分怨恩。法不分威赏,响响趋饔餐。
气不分燥湿,情不分怨恩。法不分威赏,响响趋饔餐。
吾愿天有口,谆切诲八夤。贪婪诲之义,残忍诲之仁。
吾愿天有口,谆切诲八夤。贪婪诲之义,残忍诲之仁。
庸懦诲使绌,才猷诲使信。六经休讲鲁,百家可归秦。
庸懦诲使绌,才猷诲使信。六经休讲鲁,百家可归秦。
无令知天者,酲然亦如醺。
无令知天者,酲然亦如醺。

shīèrshǒuèr--wēi

tiāndàogōngyuànzàiyányuèhuìmíngmínghuìxīnxīn

shuāngxuěhuìcǎncǎnléidiànhuìtūntūntángzhōukǒngsuīzuòhuìrén

mànmànmèngkǒushéchángcúnjīnrénshífēncháohūn

fēnzào湿shīqíngfēnyuànēnfēnwēishǎngxiǎngxiǎngyōngcān

yuàntiānyǒukǒuzhūnqièhuìyíntānlánhuìzhīcánrěnhuìzhīrén

yōngnuòhuì使shǐchùcáiyóuhuì使shǐxìnliùjīngxiūjiǎngbǎijiāguīqín

lìngzhītiānzhěchéngránxūn

徐威

徐威

江西泰和人,字广威。弘治举人,授郧西教谕。成化中受业于桑悦,持论闳肆俶诡,与悦略同。 ▶ 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祇将¹大车²,祇(zhǐ)自尘兮。祇思百忧,祇自疧(qí)³兮。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只会落得一身尘。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会痛苦惹上身。
注释:¹将:扶进,此指推车。²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³疧:病痛。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祇将大车,维尘冥冥¹。祇思百忧,不出于颎(jiǒng)²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空灰蒙蒙。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会得病。
注释:¹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²颎:通“耿”,心绪不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祇将大车,维尘雍(yōng)¹兮。祇思百忧,祇自重²兮。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使忧伤更加重。
注释:¹雍:通“壅”,引申为遮蔽。²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此诗三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祇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祇达诂”之说。

  如按朱熹等人的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际恒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际恒云:“观三章‘祇思百忧’三句,并祇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诗经通论》)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祇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祇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祇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而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祇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祇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祇将大车,维尘冥冥。’言祇与小人处也。”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接着即引此诗“祇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大舆多尘,小人伤贤。”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祇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祇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祇益于事也。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3-445

jiāngchē

míng xiānqín 

jiāngchē zhǐchén bǎiyōu zhǐ 

jiāngchē wéichénmíngmíng bǎiyōu chūjiǒng 

jiāngchē wéichényōng bǎiyōu zhǐzhòng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rǎn)¹孤生竹²,结根泰山³(ē)
译文: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注释:¹冉冉:柔弱下垂貌。²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³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⁴阿:山坳。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与君为新婚¹,菟(tù)²附女萝³
译文: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菟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注释:¹为新婚:刚出嫁婚娶。²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³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菟丝生有时¹,夫妇会有宜²
译文:菟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注释:¹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²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千里远结婚,悠悠¹隔山陂(bēi)²
译文: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注释:¹悠悠:遥远貌。²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思君令人老,轩车¹来何迟!
译文: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注释:¹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伤彼蕙(huì)兰花¹,含英²扬光辉³
译文: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注释:¹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²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³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wěi)¹
译文: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注释:¹萎:枯萎,凋谢。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君亮¹执高节²,贱妾(qiè)³亦何为?
译文: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注释:¹亮:同“谅”,料想。²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³贱妾:女子自称。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4-145

rǎnrǎnshēngzhú

míng liǎnghàn 

rǎnrǎnshēngzhú jiégēntàishānē 
jūnwéixīnhūn luó 
shēngyǒushí huìyǒu 
qiānyuǎnjiéhūn yōuyōushānbēi 
jūnlìngrénlǎo xuānchēláichí 
shānghuìlánhuā hányīngyángguānghuī 
guòshíércǎi jiāngsuíqiūcǎowěi 
jūnliàngzhígāojié jiànqièwéi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襄王梦里¹,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²头,暮雨朝云³几许愁?
译文:我站在巫山县城楼上眺望阳台故址,但见芳草萋萎,烟雾迷濠,当年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神秘梦境到底在哪里?楚阳台遗址上仍然是暮雨朝云,情景一如当年,但哪还有神女的影子?给人增添的不过是凄苦和悲凉。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襄王梦里: 指楚襄王与神女梦中幽会之事。宋玉《高唐赋):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息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 ‘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郾荐枕席。’”²宋玉台: 指巫山县城西北之楚阳台。³朝雨朝云: 指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飞花漫漫,不管羁(jī)¹肠欲断。春水茫茫,欲度南陵²更断肠。
译文:落花到处飘零,让人心生伤感,再加上羁旅在外,满怀离 ,二者一齐涌上心头。春水茫茫,上面似有 云笼罩,我想度过南陵,见此却更感伤心断肠。
注释:¹羁人: 离家在外之人。当时作者被贬谪蜀中。²南陵: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东南部。这里是泛指江南一带。

  这首词上片吊古伤今,抒发词人心中的沧桑凄凉之慨,下片紧承上片的吊古之意,即景感怀,反复咏叹,强烈地抒发了其内心的失意、惆怅之情。全词运用了渲染、烘托等手法,表现了作者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郁闷忧愤之情。

  上阙以两个何句作怀古:襄王在何处,宋玉已作古。词以君王与文臣对举,虽是说古事,却不无现实的寓意。首同襄王。“草绿烟深”的氤氲气象代表了政治的清明昌盛,而“何处是”即谓“是何处”,构句已表达了作者的疑问。更何况这“草绿烟深”。当襄王之时,也只是在“梦里”。次间宋玉,将《高唐赋》中神女之句嵌入词中,朝朝暮暮,飞云行雨,又有何人赏识?“几许愁”实形容愁多。在这巫山之地,想那神女之事,发面为两个问句,作者以历史的思考面表达了对于政治清明昌盛、君臣迟契合作的疑惑与犹豫。

  下阙承“暮雨朝云”面起,写春天里那漫天飞飞扬扬的花絮。就像人心里弥漫缠绕的愁绪,花絮点点,牵动着愁绪片片,每一点都叫人心痛肠断,而这花絮却不管不问。径自在空中肆意飞舞。城楼下那茫茫的长江水。城对岸那高高的向南山,虽然指示着东去朝中的谒见,南归乡里的团圆,而“胃臣”的心里却充满着悲伤与痛苦。黄庭坚已在遇救出川的路上,不会再有“断肠”之愁。由上片的怀古感慨,引出虽然已经解除了禁个,但是也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的热情。六年的放逐留下了太深的伤痕,他正在考虑退身之事。人在朝廷,并不自由,更有无端的伤害与打击。这是他已经获赦面仍称“羁臣”的缘故。 他在到达江陵之后,坚决上疏向朝廷辞绝京官面请求外任以养家糊口,是缘于这一路上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蒋方.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第243-244页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高堂粉壁¹图蓬瀛(yíng)²,烛前一见沧洲³清。
译文: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注释: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¹粉壁:白壁。²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³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¹若丹丘²隔海望赤城³
译文: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注释:¹皎:清楚。²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³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光中乍喜岚气¹灭,谓峥山阴²晴后雪³
译文: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注释:¹岚气:山中雾气。²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³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回溪¹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²
译文: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注释:¹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²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译文: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¹
译文: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注释:¹明发:黎明、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却顾¹海客²扬云帆³,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译文: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注释:¹却顾:再看。却,副词,再。²海客:海上的船客。³云帆:船帆。⁴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有美¹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译文:姿容艳美,既不自藏;岂容独处,无人欣赏。
注释:¹美:指木芙蓉。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yíng)¹湘西²岸,秋至风霜繁。
译文:亭亭玉立,潇水西畔;秋季来临,风紧霜繁。
注释:¹盈盈:姿态美好的样子。²湘西:潇水西岸。
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丽影盈寒水,浓芳委¹前轩²
译文:艳丽倩影,告别寒江;移植廊前,散发芳香。
注释:¹委:放置,指栽培。²轩:有窗的长廓或小室。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jì)¹谅难杂,反此生高原²
译文:它与荷花,混杂实难;与之不同,故生高岸。
注释:¹芰荷:荷花。²高原:高地。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一诗,写作时间与植桂诗大致相同,心态也相拟,只是写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说植桂诗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话,此诗则以自爱、自慰之情为主。

  诗人创作此诗,心态上有两个特征。一是孤寂无依,世无知音之感。当时诗人刚贬谪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为被贬官员,行动很不自由,处境与囚徒相差无几。所以他常自称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彻夜难眠。再加上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都远贬荒凉遥远之地,贬官的身份也不便与他人接触。因而,伴随他的只是孤独、寂寞和无奈。另外一种心态特征是:怀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为多数人所了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诗人。但被贬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绝不是做文人,而且有点不屑于做文人。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道:“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诗中“少时陈力希公候,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句子,更是直接说明了他的理想是辅助时政,建政立业,为此而不怕牺牲。事实上,他也确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岁成为朝廷要臣足以说明了这点。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性格很类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贬永时期,他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民生的疾苦,常与朋友以书信的形式讨论历史、政治和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为了理想,他提携后进,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正如《冉溪》诗中写道:“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西园待成器。”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状态下最大的所为吧。了解了柳宗元这样的心态,就很容易把握此诗的深层次的含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态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载体、心灵的镜子和与读者沟通的渠道。诗中的木芙蓉具有鲜明的诗人的色彩:她孤寂、独自长在湘水西岸,任秋风疾吹,繁霜严打,无人爱怜顾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体形,“丽影”是艳丽动人的身姿,“浓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这种自信来自于“有美”。这种美与其说是木芙蓉的姿态、丽影和浓芳,不如说是诗人的才华、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独、冷落,被人诋毁、抛弃的处境里,他也没有沮丧、消沉和自暴自弃。他坚信自己总会有被人赏识的时候;他很有原则,处于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样,扎根高高的陆地,绝不与浮于水上的摇摆不定的芰荷同处。诗人对木芙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高文先生道明了诗人的用意:“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住所轩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慰。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抚平内心创伤,驱走孤独幽愁的常见方式。

xiāngànróngzhílóngxìngjīngshě--liǔzōngyuán

yǒuměiānnéngshǒugēn

yíngyíngxiāng西ànqiūzhìfēngshuāngfán

yǐngbiéhánshuǐnóngfāngwěiqiánxuān

liàngnánfǎnshēnggāo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