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李冶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 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¹,香²亦临风散。
译文:春日傍晚离开富阳城关,踏着落日走在富春江畔。钱江潮水不能将心上人带来,她临风为我祈祷香烟也已飘散。
注释:富阳:今富阳市,位于杭州西南,富春江下游。¹共潮来:心爱的人和潮水一起到来。²香:祈祝燃香的轻烟。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花谢小妆残,莺(yīng)困清歌断¹。行雨²梦魂消,飞絮(xù)³心情乱。
译文:凋谢的花枝是她憔悴的娇容,黄莺困懒是她弦绝歌断。一夜雨声使我辗转无眠,天睛絮飞搅得我心烦意乱。
注释:¹“花谢”二句:睹物恩人,从而产生设想。²行雨:春雨淅沥。³飞絮:柳絮飞飘。

  《生查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惜分飞·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一样,皆是他辞官后,行于富阳途中所作。

  词的上片,首句写词人在暮春傍晚时分,独自离开富阳县的山城,行至富春江畔。富阳县位于杭州府西南,富春江的下游。词人眺望江面,雾霭茫茫,斜晖脉脉,在这黯然萧索的氛围中,强烈的怅意和思念占据了词人的心。“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就是词人所惆怅所思念的事情了。词人深感遗恨的是,钱塘潮水不能将心爱的人带到身边,而那女子为自己祈祝燃香,香烟则随风飘散了。人既不能来,香也闻不到,祈愿是枉然,寄信更不通,这令词人深感痛苦。

  词的下片,表面是写景,实际是借景物写人。“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两句写所思之人的花容憔悴、困慵无绪,再也无心抚弦歌唱了,这是词人睹物思人,从而产生的设想;而尾句“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则是词人此地此时的实感。深夜春雨淅沥,点滴至明,令人无法安睡,更增添词人羁旅的烦闷;“飞絮”一句,写天明登程,路上独行,风中柳絮,飘来飘去,又勾起词人由于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瞻望前途渺茫,漂泊无定的惆怅心绪。

  作者思人之痛苦,念己之悲凉,瞻前则渺渺,顾后亦茫茫,这百感交集、愁肠百结的难言之隐,用一个“乱”字作结,则通篇的睛目即现。心乱如麻,难以梳理;心乱如潮,无法平静,在词人的眼里,大自然的春天、花鸟、山水、风雨、柳絮等等毫无美感,只平添迷离惝恍、凄恻悲凉,恼人烦乱。这首词在写作上的高妙就在于,通篇无一句不愁,而无一句有“愁”字。用景物喻人物,做到物我双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力。

shēngcházi··yángdàozhōng--máopāng

chūnwǎnchūxiǎochéngluòxíngjiāngànréngòngcháoláixiānglínfēngsàn

huāxièxiǎozhuāngcányīngkùnqīngduànxíngmènghúnxiāofēixīnqíngluàn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沉沉秋晓。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沉沉秋晓。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皱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皱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梦窗词》集入“无射商”。

  张斗墅,即张蕴,字仁溥,号斗墅,扬州人,嘉熙(宋理宗年号,公元1237—1240年)间为沿江制置使属官,公元1256年(宝祐四年)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有《斗墅支稿》。“古松五粒”,“粒”,言其细小。因而,在张斗墅家的五株古松,实为盆栽之松。又说“粒”者鬣也,系音近,故称者异。五鬣者,言如马鬣形也,如李贺有《五粒小松歌》,岑参诗“五粒松花酒”,林宽诗“庭高五粒松”皆是。

  上片将盆栽古松与山野的古松作一对比。“有人”两句,将盆中古松拟人化。此言盆景上怪石嶙峋如山兀立,古松栽于其旁,犹如人独立于山间。古松虽是已有千年的树龄,但是看起来仍旧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新香”三句。言古松虽小,却能散发出阵阵清香。在阳光照射下,松针浓密得如浸入在一片绿色之中。因此虽是千年古松,在时人的眼中,仍旧觉得它还是如青春年少般的娇小可爱。以上叙盆中古松,下面转述山野中的古松。“布影”三句,言山野上与盆松同龄的古松,如今必定是黛色参天,冠盖蔽空。如果人们经过树下,就会仿佛进入黑沉沉、冷清清的秋天凌晨一般。“驷苍虬”三句,言山野古松枝干粗大如苍虬之张牙舞爪似的欲腾飞万里。高大的主枝直插云霄能与天风相抗衡。枝梢上还能够引来鸾凤停留其上而曼声吟鸣。两相对照之下,盆松占“小”、巧两字;野松则得其型态之雄伟,春花秋月各有所长。

  下片应题中“赋张斗墅家古松”。“般巧”三句。此言盆松生得小巧可爱,还能够免除掉遭受利斧砍伐之罪。词人说:见到了盆中的松树,我不由想到了汉代的赤松子。恐怕他是最早与松树作伴的仙人了。“皱鳞”三句。言盆松虽长得小巧,但是细上看去,枝上鳞片苍老如细雨密布其上;松针层叠,使月光难以穿透。这一句又与上片“浓光绿浸”遥相呼应。“朱弦古调”句,化用唐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意。此言盆松可爱而诱人,宜骚人墨客为其弹奏《风入松》这首古琴曲。“问讯”三句,侧写盆中的假山景色。言盆中设有假山:有桥有岭,又有泥俑站在岭上倚天而啸。“待凌霄”三句,显出松树本色。此言当凌霄花谢的时候,已是到了秋尽冬至之时。但到那个时候,古松会愈发显得精神奕奕,真是“岁寒见松柏之长青”啊!此虽是在讲松树,而暗中却隐隐以松树之志自比,以此傲视世人。

shuǐlóngyín··zhāngdòushùjiāsōng--wényīng

yǒurénkōngshāncuìránwèijuéshuāngyánlǎoxīnxiāngxiùnóngguāng绿jìnqiānniánchūnxiǎoyǐngcānzhàngkōngyúngàichénchénqiūxiǎocāngqiúwànshēngchuīfèngcānfēichéngtiānfēngniǎo

bānqiǎoshuāngjīndàohànyóuxiānxiāngcóngzuìzǎozhòulíncéngyīncángyuèzhūxiándiàowènxùndōngqiáorénnánlǐngtiānzhǎngxiàodàilíngxiāoxièleshānshēnsuìwǎnxīncáibiǎo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道京师而东¹,水浮²浊流³,陆走黄尘,陂(bēi)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biàn)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wěng)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¹⁰,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fù)¹¹。蒲¹²苇莲芡(qiàn)¹³,有江湖之思;椅¹⁴桐桧(guì)¹⁵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¹⁶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¹⁷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¹⁸移守吴兴¹⁹,由宋²⁰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yú)²¹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厌,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注释:¹灵壁:即今安徽灵璧县。²张氏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¹道京师而东:取道京城开封向东走。²水浮:指行船。³浊流:指黄河。⁴黄尘:黄色尘土,指毗邻黄河、黄土广布的开封一带。⁵陂:池。⁶汴: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⁷阳:水的北面。⁸森然:草木繁密的样子。⁹蓊然:茂盛的样子。¹⁰余浸:此指汴河淤涸后留下的水坑。浸:湖泽。¹¹岩阜:岩石堆成的山。阜:土山。¹²蒲:又名“香蒲”,水生植物名。¹³芡: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常浮于水面。¹⁴椅:木名,即山桐子。¹⁵桧:植物名,亦称“圆柏”、“桧柏”,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米。¹⁶京洛: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¹⁷茹:蔬菜的总称。¹⁸彭城:今江苏徐州。¹⁹吴兴:今浙江吴兴。²⁰宋:指彭城,春秋战国时属宋国地,故称。²¹肩舆:轿子,在这里用作状语,乘着轿子。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¹张氏世有显人²,自其伯父殿中³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gāo)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译文: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注释:¹维:语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²显人:显达有地位的人。³殿中:殿中监,官职名。⁴先人:指张硕之父。⁵通判:官名,宋代州府副行政长官。⁶府君:汉魏以来对人的敬称。⁷兰:兰草。⁸皋:沼泽。⁹十围:指树木粗大。围:计量圆同的约略单位,指两臂合抱的长度。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niǔ)¹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²绝俗³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sì)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kuǐ)市朝¹⁰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¹¹良能¹²之称,处者皆有节士¹³廉退¹⁴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译文: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注释:¹狃:贪。²违亲:违背父母。³绝俗:指遗弃世事。⁴怀禄:留恋爵位。⁵艺:植。⁶泗:泗河,也称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泅水县东蒙山南麓。此指其支流。⁷舟车冠盖之冲:水陆交通及官吏往来(出入京师)之要道。冠盖: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借指官吏。⁸燕游:宴饮游乐。⁹跬步:半步,跨一步,极言路近,方便。《苟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¹⁰市朝:指众人会集之处。¹¹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¹²良能:贤良而多才。¹³节士:有节操之人。¹⁴廉退:廉洁谦退。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¹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jù)²,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译文: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厌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释:¹莫余厌:即莫厌余,没有人厌烦我。莫:无、没有,客气之言。²幅巾杖屦:均作动词,谓戴上幅巾,拄上手杖,穿好鞋子,即作好外出访友的准备。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从“道京师而东”至“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水之阳”是第一层,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是以北宋京城开封为起点向东走,先坐船顺黄河而下,再走陆路,经过一望无际、使人厌倦的碧绿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就到张氏园亭了。这样交待主要因为开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们最为熟悉,同时也与下文“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相呼应。这几句多为四言句,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工稳而不押韵,有诗句工整感,也有散文的流动美。从“其外”至“可以馈四方之宾客”,是描写张氏园亭的景物,为第二层。用四个“其”起首,依次描写,层次非常清晰。“其外”、“其中”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先外后内,很符合作者造访由外入内的观感实情。“其外”写得很简略,只用一个对偶句,形容园外长满了修长丛密的竹林,高大茂盛的树木。“其中”写得比较详细,用了一个对偶句和一个排比句,把园中的景物逐一加以描写。利用汴水余流,修了池塘;采来山上的怪石,修了假山。有山有水,景致极好。下面的排比句有四个子句,从四方面,用比喻的修辞法,把园中的景物形容得十分优美:香蒲、芦苇、莲藕、菱角长满池塘,有江湖般的景色;山桐树、子孙柏等各种树木处处皆是,有山林般气势;奇花美草争芳夺艳,不亚于东京洛阳牡丹的姿态;华丽的厅堂,高屋大厦,修建得象江苏、四川的园林建筑物那样精美灵巧。偶排相承,语句整齐,节奏明快,音律回环,语势如涛,一浪推一浪,起伏奔流,寄寓着无限的赞美和由衷的抒情。“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是写园的使用价值。因为园中不仅景色美,而且面积大,物产丰富,不仅足够家用,还可以供给邻里,招待宾客。所以隐居不去作官,也可以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这几句双起并承,一总说明了张氏这个园亭可贵的适用价值。第三层是最后几句,是附带说明顺道造访和应请作记的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说明园亭修建的经过,颂扬张氏先人的功德和用心。第一部分写了园亭的美景,令人向往陶醉,必然很想知道它的修建经过,文随人意,从而娓娓地予以叙述:这个园亭是张氏伯父在朝廷作官,父亲在通州任府君的时候开始修造的。其后,张氏本人在朝廷作官时,又进一步进行扩建,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树长得很大了,园中百物都令人十分满意,确实是下力量很大,经营的时间很长啊。张氏先人修造这个园亭下这样大的力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的后代出可仕,退可隐,进退均无妨碍,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发出一个十分奇特的议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因为作官必然过着坎坷的官涯生活,不作官就忘记了报效君王的义务。怎么办?要像吃饭那样,适可而止。当仕则仕,不当仕就隐退。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不是苟安不仕,就是贪图利禄不肯退隐。只有张氏用心良苦,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所以他的子孙出仕则为好官,退隐则是有节操的好人。都是张氏祖辈为他们后代带来的好处。作者“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目的是为了颂扬张氏先人修造园亭的想法是很得体的,为后代进退考虑得很周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矛盾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表示想买田泗上而退隐,愿为张氏子孙时来时往,同乐游于张氏之园亭。这是再次表示对张氏园亭的羡慕、依恋的心情,也是作者厌倦仕途真实感情的吐露。

  全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张氏的园亭着笔,以园亭为线,贯穿全文,不论是交待地理位置,描写美景,还是应请作记,张氏先人的用心良苦,无一不是围绕张氏的园亭下笔的,连“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论议,和“欲买田归老”的情思,也是为张氏园亭而抒发。从头至尾,始终没有偏离张氏园亭,使文章条理如贯,浑然一体,绝无散乱游离的感觉。

  (二)采用先描写后叙述和议论的写法。在对园亭的美景尽意描绘,使读者产生无限喜爱、羡慕的思绪后,再叙述和议论建园的经过和张氏先人用心的良苦。这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符合读者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写法较为自然得体。

  (三)采用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避板滞和软散的单调感,收到二者相互为用的调剂作用。比如本文第一部分多用对偶排比句,对园亭的美景尽意刻绘,既有语句整齐,节奏合拍的感觉,也有绘形绘色的美态。第二三部是议论和叙述,语句参差不齐,如流水潺潺,更增添了自然、亲切、朴素的趣味。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十一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301-304页
2、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东坡文钞 下:三秦出版社,1998.09:第5603页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浪花¹有意²千里³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nóng)有几人。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¹浪花:一作“阆(là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²意:一作“有情”。³千里:一作“千重”。⁴桃花:一作“桃李”。⁵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⁶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⁷快活:一作“世上”。⁸侬:我,江南口语。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檀作文,万希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李煜.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5-17
2、 南唐·李璟,南唐·李煜 著;赵芳芳 编译.最美南唐二主词.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128-129

 ·lànghuāyǒuqiānxuě

 dài 

lànghuāyǒuqiānxuě táohuāyánduìchūn jiǔ gān竿shēn kuàihuónóngyǒurén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未入麒麟阁¹,时时望帝乡²
译文:不期望麒麟阁的画像,也时时把故国遥望。
注释: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他奉命以中郎将持元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元不屈。¹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内。画功臣像于其上,苏武是第十一人。²帝乡:京城。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译文: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máo)尽风霜元¹,心悬日月光。
译文:牧羊时卧起操持,元旄尽落,心中却有日月的光芒。
注释:¹旄尽风霜元:指苏武持元牧羊,卧起操持,元旄尽落。旄:古时旗杆或元杖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风霜元:比喻元操高洁。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李陵何以别¹,涕泪满河梁²
译文:李陵送别了归国的苏武,不断的泪水洒满河粱。
注释:¹李陵何以别:指苏武回归汉朝时,李陵置酒送别事。李陵:汉朝将领,率兵击匈奴时,兵败屈元投降。后苏武归汉时,李陵曾置酒相送。²河梁:桥梁。

  诗的首联为点题之笔,由图像麒麟阁而追述苏武忠贞品格;中间两联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细元,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尾联则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见出苏武人格的崇高。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元,悲壮深沉,慷慨激越。

  这首诗的前两句“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十九年期间,时时刻刻都在深切怀念祖国的情形。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诗一开头就抒写并赞美了苏武的高风亮元。

  接着“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两句主要叙写苏武被匈奴幽禁后啮雪、吞毡,后被流放于北海牧羊的情形。苏武被无理扣留之后,匈奴掌权者百般折磨苏武,强迫他投降匈奴,但苏武威武不屈,忍受着残酷的折磨,视死如归决不变元。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得知苏武尚在,但匈奴仍不让苏武返汉。后来匈奴继续胁迫、折磨苏武强使投降。他们密密幽禁苏武。数天后,饥渴难忍,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把他流放于北海荒无人烟之处,强追他放羊。短短两句诗把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折磨,非人待遇以及苏武英勇不屈跟匈奴顽强斗争的情景深刻表现出来。

  五、六句“旄尽风霜元,心悬日月光。”侧重议论抒情,写苏武虽历尽艰辛,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心怀祖国,有坚强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宁死不屈,宁死也不变元,不投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元和操守。

  最后“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用李陵的羞愧难当来反衬苏武的不辱使命,秉持汉元,光荣返回汉朝的情形,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这首题画诗既写了苏武啮雪吞毡和冰天雪地中的持元牧羊,又写了他与降将李陵的相别,以李陵的羞愧痛苦来映衬苏武的高风亮元及高尚的操守。同时,还写了苏武回朝后,在甘露三年被图画于麒麟阁的光荣,短短八句诗,概括了苏武光辉而又经受无数磨难坎坷的一生。

  诗人把一个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对仇敌威武不屈,受尽折磨摧残而毫不动摇,始终坚持民族气元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既有描叙,又有议论、抒情;既有比拟、夸张,又有映衬手法。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

参考资料:
1、 李子光,符玲美主编.中外古典文学名作鉴赏辞典:同心出版社,2009.10:第715页

yáng--yángwéizhēn

wèilínshíshíwàngxiāngshūyuányǒuyànshíxuěyáng

máojǐnfēngshuāngjiéxīnxuányuèguānglíngbiélèimǎnl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