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如龙久屈盘,追风消得用金鞍。即今将相多同榜,自古神仙有法官。
老骥如龙久屈盘,追风消得用金鞍。即今将相多同榜,自古神仙有法官。
病起纵惊秋鬓改,诗成犹伴夜珠寒。他时直上三千里,愿看云天一整翰。
病起纵惊秋鬓改,诗成犹伴夜珠寒。他时直上三千里,愿看云天一整翰。

yùnxiāowéishēnjiǎntóngnián--diàn

lǎolóngjiǔpánzhuīfēngxiāoyòngjīnānjīnjiāngxiāngduōtóngbǎngshénxiānyǒuguān

bìngzòngjīngqiūbìngǎishīchéngyóubànzhūhánshízhíshàngsānqiānyuànkànyúntiānzhěnghàn

陆佃

陆佃

陆佃,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后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副宰相)。家贫苦学,映月读书。过金陵受教于王安石。安石当问新政于佃,佃曰:“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熙宁三年(公元一〇七〇年),擢进士甲科,调蔡州推官召为国子监直讲。安石以佃不附已,专付之经术,不复咨以政。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每欲参用元祐人才,遂低佃名在党籍,能为中大夫,知亳州。 ▶ 2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jiū)¹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²空眷(juàn)³,分袂(mèi)却匆匆。
译文:在鹁鸠鸟的啼叫声中,雨水降落,草木青葱;燕子的新巢,都是落花和着泥土筑成。春光就好似美人一样。在分开的时候,明明心里缱绻不舍,但还是匆匆分开。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¹鸠雨:相传鹁鸠鸟每逢阴天就会将配偶赶走,等到天睛就又将其呼唤回来。因此民间有俗语说道:“天将雨,鸠逐妇。”²论心:谈心,倾心交谈。³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⁴分袂:离别,分手。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只道¹真情易写,那知²怨句难工³。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láng)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译文:只知道真情是容易表达的,哪里知道分别的离情别绪,难以真切地表达。水流去、云散后,他们也将分别而各自东西了。离别时,明月照着半个花院,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像是在诉说着无边的愁绪。
注释:¹只道:相当于“只知”。²那知:即“哪知”,哪里晓得。³工:细致地表达,书写。⁴半廊:一半回廊。⁵柳桥风:指旅途中的和风。

  此词开头“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这两句组成对偶,意象结集丰富,颜色对照鲜明,基调自然,对仗工整,是上片词形象浓缩的焦点。“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这个比喻恰当,深挚地体现出词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空眷眷”的“空”,是惜别时追叹之语,正是在“分袂却匆匆”的时刻感觉前些时的“眷眷”已如梦幻成空。这三句写景抒情,化浓密为清疏;疏而不薄,因有开头二句为基础,从而能够取得浓淡相济的效果。

  “只道真情易写”从惜别的常情着想,早已是预料中的“那知怨句难工”,从内心发出的感叹是实践后的体验。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词人相信这个道理,但其结果不是这样,意思递进一层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水流云散各西东”说明春光难以挽留,兼写客中与果州告别,词人与果州的朋友告别,天时人事融合在一起了。“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这两句也是对偶句,前句写离开果州前的夜色之美,后句写离开后旅途中的昼景之美。明月照着半个花院,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词人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虽不言情,却可见轻快之情,浓清丽又似含蓄有加。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开始而以抒情结尾,下片以抒情开始而以写景结尾。全词仅插两句单句,其余全部用对偶句。单句转接灵活,又都意含两面;对偶句有疏有密,起处浓密,中间清疏,结尾优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间,明快而不淡薄,轻松而见精美。同时也抒发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与友人的离别之愁。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1-1372页

línjiāngxiānguǒzhōuzuò--yóu

jiūcuīchéngxīn绿yànshōujǐncánhóngchūnguāngháiměiréntónglùnxīnkōngjuànjuànfēnmèiquècōngcōngzhǐdàozhēnqíngxiězhīyuànnángōngshuǐliúyúnsàn西dōngbànlánghuāyuànyuèmàoliǔqiáofēng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十年曾一别,征路¹此相逢。
译文: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注释:¹征路:远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马首¹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译文: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注释:¹马首:马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7-748页

lǐngshàngféngjiǔbiézhěyòubié

quán tángdài 

shíniáncéngbié zhēngxiāngféng 
shǒuxiàngchù yángqiānwànfēng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千步球场¹爽气新,西山²遥见碧嶙(lín)(xún)³
译文: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远看周围的众多山峦,一片青碧险峻。
注释: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¹球场:指阅兵的校场。校场在练兵讲武之余,也可作蹴鞠用,故以‘球场”称之。²西山:指盘亘成都北部和西南部的岷山山脉的众多山峦。³嶙峋:形容山石一层层地重叠不平的样子。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令传雪岭蓬婆¹外,声震秦川²渭水³滨。
译文: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注释:¹雪岭、蓬婆:山名,此处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²秦川:原指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³渭水:指横贯今陕西省的渭河。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婆不沾尘。
译文:风吹而旗影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
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属櫜(gāo)¹缚裤²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³
译文: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吧!
注释:¹属櫜:佩戴箭囊。²缚裤:骑马打仗时将裤脚束缚住。³儒冠误此身:做读书人误了自己的前程。

  这一首诗里,诗人以戎装参加阅兵,符合他的志趣,故情主喜悦。但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废弛,阅兵场面无法过分铺张,喜悦之情只能以闲淡、冷静的笔触来描写。然而,阅兵事件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所以闲淡中又着一联富有激情的雄壮笔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在喜悦中又不免带出感慨。

  第一联写大阅的时令和环境。“千步球场”,写阅兵校场的阔大,这里在练兵讲武之余,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场称之。诗不明点“秋”字,“爽气”二字写出秋季特征,即是点秋。“新”字既接“爽气”,写其新鲜;从第六句看,又兼写雨后,因为雨后的秋气尤其新鲜。第一句从近处写,第二句转写远处。“碧嶙峋”写出山势峻峭,山色青碧。这一联用笔轻淡,却已把大阅的时令、环境写得鲜妍可爱,烘托出诗人参加大阅的愉快心情,远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间两联写大阅的情况。颔联承第二句向远处开拓。“令传雪岭蓬婆外”,似是写实,因为这一带地区当时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而又带有理想和愿望,因为实际上地为吐蕃所占据。长安是汉、唐故都,当时被金人占据。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郑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之后,时时向往于收复关中失地;同时他又认为收复长安与关中,是恢复中原的根本条件,愿望更为迫切。他诗中常提到这种愿望,如《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诗中的“声震秦川渭水滨”,是用夸张手法抒写理想与愿望,因为成都阅兵的号令之声,根本无法传到这些地区。这一联用理想与激情,渲染阅兵声势的盛大,笔调雄壮,气势一扬。颈联则转入写实,写风吹而旗影闪动,用“倚”字、“弄”字,见风势不大。“马蹄”能“不沾尘”,一是明指“经雨”之故,即雨后尘埃不扬;一是暗指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这一联从动态中反映校场中的宁静、整齐、严肃的气氛,是对大阅的赞美,笔调精细、疏淡。

  结联抒情。“属囊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59页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¹(dí)²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译文: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微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
注释:¹露:露水。²涤:洗涤。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¹
译文: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
注释:¹相宜:合适,适宜。

tíngzhú

liú tángdài 

qiānfěnjié fēngyáoqīngzhī 
jūn xiāng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鲁有执长竿入¹城门者²,初³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曰:“吾¹⁰非圣人¹¹,但¹²见事多矣¹³!何¹⁴不以¹⁵锯中截¹⁶而入?”遂¹⁷依而¹⁸截之¹⁹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注释:¹入:进去;进入。²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³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⁴执:握,持,拿。⁵亦:也,仍然。⁶计:计谋,办法。⁷俄:一会儿,不久。⁸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⁹至:来到这里。¹⁰吾:我。¹¹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¹²但:只,仅,只是。¹³矣:了,承接。¹⁴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¹⁵以:用。¹⁶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¹⁷遂:于是,就。¹⁸而:连词,表承接,然后。¹⁹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