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垅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芒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於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
楚襄王与唐勒¹、景差²、宋玉游於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
译文: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几人出游于阳云之台。楚襄王说:“能给我说一段大话的人,赐上座。”
注释:¹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人,和宋玉、景差同时,其文采过人,善辞赋,与宋玉、景差二人齐名。²景差:芈姓,景氏,名差,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唐勒同时以赋见称,主要作品有楚辞《大招》。
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
王因唏¹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
译文:楚襄王唏吁着说:“襄王我拿着太阿之剑,剥杀世人,血流成河,车子也被阻挡不可经过。”
注释:¹因唏:叹息。
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
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
译文:唐勒说:“壮士一发怒,断绝天绳,北斗也害怕,泰山也被夷为平地。”
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晞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
至景差曰:“校士¹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晞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
译文:轮到景差,他说:“斗士之猛勇,令皋陶为之感慨,大笑所至,摧毁城楼。牙齿似锯齿一样锋利,如猪牙般如云密布,伸出万里长舌,唾沫横飞世间。”
注释:¹校士:考评士子。
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译文:轮到宋玉了,他说:“我以大地为车,以苍穹为盖,手中长剑伸出天宇之外。”
王曰:“未也。”
王曰:“未也。”
译文:楚襄王说:“不行,这不算什么。”
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
玉曰:“并吞四夷¹,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
译文:宋玉接着说:“我吞并四夷之地,喝干河流海域里面的水,跨越九州,没有可以容身之所。身躯巨大,充盈四方边塞,仍然发愁空间不够大。顶天立地,被压迫得无法抬头仰面。”
注释:¹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第一首一二两句都是因果句:由于“病眼”,所以“逢书不敢开”,由于“春泥”所以“谢客亦无来”。而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来由,“更无短计销长日”,春末时节,日并不长,然而偏偏说“长日”,大概是从《诗经》的“春日迟迟”化来。这个“长”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无聊。因为越是无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长,这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厌恶。“短计”,即肤浅之计,“短”与“长”字相对,连个短计也还想不出来,真是无法打发这漫长的一天。

  围绕栏杆行走,而且至于百回之多,这样写有点夸张,可是读者又感到真实,因为这正是绞尽脑汁想出的“短计”,他的“短计”,似平只有如此。这句话写得很具体,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围绕着栏杆不停地打转转。

  以上两句,特别是末句,质朴无华,形同口语,这正是杨诗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在百无聊赖中,不免思归了。作者此次寓居临安,是短暂的,没有多久,便由于“丁父忧”而回乡了。看来他很不习惯于这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关老去愿春迟”,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他明确表白这个愿望是“不关老去”的,究“愿春迟”的原因则是“只恨春归我未归”,这就道出了作者的积愫,也点出了题目的“旅怀”,原来是因为春已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缘故。“恨”字直贯“春归我未归刀。看到春归,“我未归”之恨愈甚。

  “最是杨花欺客子”,又转向“杨花”杨花者,柳絮也,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杨万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临安之西,杨花从临安西飞,飞向自己的故乡吉州。一个寄离临安的“客子”,而且对临安的生活又是厌倦,对西飞的杨花即既羡慕又嫉妒。

  这两句的构思较之上两句尤为巧妙。周必大说:“诚斋(杨万里)大篇短章...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诗纪事》五十引)“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则是“杨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恨”:杨花无知,何能恼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飞”,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评论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构思,然而这种构思是的确够得上“写人情意,曲尽其妙”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62-1063页

xiàyōuguǎnxiǎolóuchūnjìnhuái怀èrshǒu

yángwàn sòngdài 

bìngyǎnféngshūgǎnkāi chūnxièrónglái 
gèngduǎnxiāocháng qiěràolángānbǎihuí 

guānlǎoyuànchūnchí zhǐhènchūnguīwèiguī 
zuìshìyánghuā xiàngrénzuò西fēi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¹是嶔(qīn)(qí)²可笑³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译文:笑笑你真是一个杰出不群的可爱的人,不妨多多地开口笑一笑,只要你开口一笑,就能使满座生春。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子文:即严焕,乾道二年(1166)至五年(1169)通判建康府,与辛弃疾同官。侍人:侍女,侍妾。¹侬:你。江浙一带方言称“你”为“侬”。²嶔崎:本是指山的高峻,此喻人骨鲠俊拔,杰出不群。³笑:这里是喜爱、羡慕之意。⁴坐:自然,自然而然地。一说通“座”,指在座的人。⁵生春:使人欢喜,让人高兴。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歌欲颦(pín)¹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²颦宜笑越精神。
译文:唱到让人皱眉时你却面带微笑,醉到让人坐起喧哗时又微皱眉头。无论是皱眉还是发笑都合人心意。
注释:¹颦:谓皱眉。²宜:合适,适当,适宜。

  此词具有一种潜在的思想力量。上片称赞严子文侍女不同流俗,才貌出众,频频发笑,满座粲然,不断带来欢乐和活力。首句用吴语“侬”称呼侍姬,所谓“吴侬软语”,想必这一位侍姬是吴人,“侬”是她的家乡话。作者用“桓彝嵚崎历落”这个典故来形容侍女,这就等于说这位叫“笑笑”的侍女,竟是一位杰出不群的值得钦佩的伟丈夫式的人物。这作为对一个侍女的歌颂,确实有点不伦不类。这当然不是作者没词了,不懂得用典而胡乱比附。以他这样一位写起词来“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的大家,不可能不懂用典,更何况他“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为女人作艳语,原也当行。那么就只有从文字的本意来理解了。这就是说笑笑一定有其不凡之处,所以作者才会许之以如茂伦那样的嶔崎历落,可钦可羡之人。古时侍姬,固多不凡。如张愔之关盼盼,石崇之绿珠,但那还多是忠于故主而已。而这里的笑笑,可惜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其主既未故,那无妨反求之于辛弃疾所钦羡的事物。辛弃疾此时在建康作一行政之副职,且是“添差之员”,形同虚设。以如此之壮年,抱一腔热血而来的盛气之英雄,仅给这样一个冷板凳坐,其心情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他在这同一时期作的《满江红》中就说:“笑人世苍然无物。”他对于主和派掌权的这个朝廷,认之为无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满朝公卿将相视之为“无物”的辛弃疾,却以“嶔崎可笑”许一侍姬,以这些猥琐的须眉作衬,则红粉之磊落也就非常形象、可以感触的了。

  下片写笑笑的颦笑。她“歌笑颦时还浅笑”,让人舒心;“醉逢笑处却轻颦”,使人清醒。南宋小朝廷是一个萎靡世界。在这时,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歌时应当是痛苦的,但这还是一般的感情。而她却于痛苦中反要浅笑。这不是写她麻木不仁,不是写她纵情欢笑,而是说她在本来笑颦之处,却发出了“浅笑”。这就透露了她这笑含有凄伤之情。这无法或不屑纵声的“浅笑”,只能是嘴角那苦苦的一撇,是冷然的微哂,是笑笑不得之强颜。总之它是内心痛苦之极的一种反态。长歌当哭,它是比哭更凄惨得多的。是以当别人快乐地喝醉了酒,作出种种丑态时,她却又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一股讨厌鄙弃之情溢于眉宇。这一颦一笑之间,就把她那种高傲的秉性,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正如屈原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样,她是很有点不同流俗而别具慧心的。这两句词中也可以看出笑笑的杰出之所在。在那样的社会里,竟有这样一位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反而很有点脱俗超凡的女子,的确令人高兴,无怪乎作者要由衷地赞叹她“宜颦宜笑越精神”了。颦其所颦而笑其所笑,是以曰“宜”。那么这个“精神”就不单是指她那一种女性的美的外露,而更是指她一颦一笑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到辛弃疾对于这一种傲态的钦佩,无此傲态作为底色,则轻颦浅笑,都显轻薄,徒见其不“宜”了。那么由此可见:笑笑的颦笑,定与抗战派的思想感情合拍,这固然是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意愿,也不排斥她就是因坚持抗战而获罪以作奴婢的家属。因而她的见解很合乎辛弃疾的思想,所以才有“一笑坐生春”的感觉。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在此家宴中高谈阔论,笑笑时发如花妙语,说得那样中听,有助豪情,使人感到周身舒畅。故此作者对于的“开口笑时频”寄予了那样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当此之时,酒酣耳热,小小天地尽是他们主战派的世界,更难得的是,红粉居然知己,所以就更感到她越笑越精神,她此时,已完全不是一个歌舞妓,而直是他不能不钦佩的嶔崎历落的大丈夫了。

  这阕《浣溪沙》词虽是赠妓调笑之作,全篇俳谐有趣,但决不是纯粹的无聊文字,那怕是从仅仅不小瞧侍姬这类卑贱的小女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不凡。他把一位侍女抬高到了这样高的地位,这就完全不是庸俗的捧角儿,而是他把对于祖国的热爱看得高于一切,用以衡量一切:谁不爱国,谁不维护国家的统一,虽卿相君主,他亦视为“无物”;而赞成国家统一的,则虽歌妓侍女,也可以许之为“嶔崎历落”之人。从这个侧面,令人又看到了辛弃疾对于祖国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感情,使得他颠倒了对于大人物和奴婢尊卑的陈腐见解,从而具备了进步的立场。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325

huànshā··zèngziwénshìrénmíngxiàoxiào--xīn

nóngshìqīnxiàorénfángkāikǒuxiàoshípínyǒurénxiàozuòshēngchūn

pínshíháiqiǎnxiàozuìféngxiàochùquèqīngpínpínxiàoyuèjīngshén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¹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²
译文: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注释:¹经行:经过。²白头:头发变花白。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归休去¹,去归休。不成²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³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译文: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注释:¹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²不成:反诘词,难道。³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⁴元:同“原”。⁵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的见心法,由愁一时间之愁一功业难成之愁一游宦成羁旅之愁,这样就由远而近,填充了越来越具体的生命痛苦:通过他的“剥笋”法抒情,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了他愁苦的来处。其总体艺术风貌是,感情浓郁,措意生动,文理自然而兼变化之趣。此外,因为暗喻的巧妙运用,这首词显示了深厚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出版社,1992:361
2、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864-865

zhètiān··shànggāolóuchóu--xīn

shànggāolóuchóuchóuháisuíshànggāolóujīngxíngchùjiāngshāngǎiduōshǎoqīnpéngjǐnbáitóu

guīxiūguīxiūchéngrénzǒngyàofēnghóuyúnchūchùyuándìngshìyúnyóu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青园中葵¹,朝露²待日晞(xī)³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注释:¹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²朝露:清晨的露水。³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布德泽¹,万物生光辉。
译文: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注释:¹“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秋节¹至,焜(kūn)²(huā)³叶衰(shuāi,旧时读cuī)
译文: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注释:¹秋节:秋季。²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³华:同“花”。⁴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¹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译文: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注释:¹百川:大河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¹不努力,老大²³伤悲!
译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¹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²老大:指年老了,老年。³徒:白白地。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布”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7-90

chángxíng

hànyuè liǎnghàn 

qīngqīngyuánzhōngkuí zhāodài 
yángchūn wànshēngguānghuī 
chángkǒngqiūjiézhì kūnhuánghuāshuāi 
bǎichuāndōngdàohǎi shí西guī 
shàozhuàng lǎoshāng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