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过流年转瞩中,宦尘休更问穷通。
新诗唤我尘埃梦,孤驿清澄一笑同。
数过流年转瞩中,宦尘休更问穷通。
新诗唤我尘埃梦,孤驿清澄一笑同。
杜范

杜范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青春¹花姊(zǐ)²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yī)³
译文:荷花与百花开花于不同的时间,荷花因开花太迟而孤寂异常。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边是最合适的,风吹荷花,使水中的倒影也在摇曳起舞,水面上形成了彩色的涟漪。
注释:醉桃源:词牌名,又名“阮郎归”等,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芙蓉:即荷花。¹青春:春季。²花姊:指先于芙蓉开放的其他花,因时节早于芙蓉,故曰“花姊”。姊,一作“柳”。³绣漪:形容涟漪如绣。漪,指涟漪,细小的水波。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惊旧事¹,问长眉²。月明仙梦³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译文:如当年的赵飞燕一般在风中翩跹起舞,如欲仙去,却忽然从仙梦中惊醒,只见月明如水。惊于旧事,便向旁边的侍女询问。可惜身倚栏杆的人只知道秋天的莲大藕肥,却不知荷花的凋零悲愁。
注释:¹旧事:似指汉宫旧事。²长眉:这里指宫人侍女。³仙梦:似指赵飞燕风中托舞欲仙去之事。⁴秋肥:形容秋季万物成熟肥美。

  这是一首咏荷花词,先通过将荷花与百花相比来突出其“凄凉”,再采用临水涟漪衬托其绰约风姿,然后又用拟人手法写其孤寂,最后又以月明梦回表其高洁。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此词发端二句写荷花与百花花开不同时:百花开于明媚的春天,而荷花却开在六、七月中,“占断人间六月凉”(辛弃疾)。其中,“花姊”一词有拟人之意;“凄凉”二字写出荷花的无尽哀思,也表达了词人对荷花开不逢时的同情。“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迟漪。”接着转笔写荷花如艳妆美人,临水而舞,柔风拂来,涟漪如同纹迟一般细密美丽。荷花虽然生不逢时,却天生丽质难自弃,艳妆照水之时,连风都来吹动涟漪,形成绮丽的纹迟,以衬托其美。“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过片之后,又转笔写荷花感叹往事。这里,词人以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以高洁的品质,同时在这个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及生不逢辰的悲哀,无奈的是这种高洁品格无人看重。历来常说花不解人愁,如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白入池。”方岳《春词五首》:“花不知愁句又尘,晚寒独自倚栏频。”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朱淑真《菩萨蛮·咏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晏残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此词结尾却说“花愁人不知”,做翻案语,颇为新颖,同时因有寄托而颇沉郁。

  全词采用略貌取神法,两句一转,从荷花生不逢时的凄凉转到艳妆临水的高昂,再转到月明梦回,方知一切都是旧事,最后归结于“花愁人不知”,呼应起首“‘凄凉”之意,对荷花之形只言“艳妆”二字,一笔带过,着重刻画荷花的神。“花姊”、“艳妆”、“迟漪”,造语绮丽;“凄凉”、“旧事”、“梦回”,字字哀愁,共同构成一幅飘渺朦胧、含蓄深沉的惜花图。对比、衬托都是从虚处下笔写荷花之神,从而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与怨艾,正是“咏物而不滞于物”,暗含的家国之感,蕴藉深永,哀怨动人。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 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357-358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93-95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谢奕作剡(shàn)令,有一老翁¹犯法,谢以醇(chún)²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³。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kù),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译文: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已经喝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
注释:¹老翁:年老的男子。²醇酒:烈酒。³已:停止。⁴著青布绔:穿着青布裤子,绔,同裤 著,穿。⁵遣:打发。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 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 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 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lóu)¹,髐(xiāo)²有形。撽(qiào)³以马捶(chuí),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yuè)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něi)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译文:庄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看见一个髑髅,枯骨突露呈现原形。他用马鞭从旁边敲了敲,然后问道:“先生是贪图生命而失去真理,才成了这样吗?还是您遇到了亡国的大事,遭到了刀斧的砍杀,才成了这样吗?还是您做了不好的行为,害怕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才成了这样吗?还是您遭受了寒冷与饥饿的灾祸,才成了这样吗?还是您享尽天年而死去,才成了这样呢?”庄子说完后,拿过髑髅,用作枕头睡觉。
注释:¹髑髅:指死人的头骨。²髐然:骨骼枯空而破损的样子。³撽:从旁边敲打。⁴马捶:马鞕。⁵斧钺:斧与钺。泛指兵器。⁶冻馁:过分的寒冷与饥饿。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 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 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 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lǘ)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pín)(cù)¹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译文:到了半夜,髑髅给庄子托梦说:“你之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但你所谈论的那些话,全都是活人的拘束和累赘,人死后就不会有这些忧虑了。你想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的。”髑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髑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注释:¹颦蹙:皱眉皱额。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红蓼(liǎo)¹渡头秋正雨,印沙鸥(ōu)迹自成行,整鬟(huán)²飘袖野风香。
译文:水边长着紫红色蓼花的渡头秋雨绵绵,在沙滩上鸥鸟的行迹成行。在秋风秋雨中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
注释:¹红蓼:开红花的水蓼。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²整鬟:梳理发鬟。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不语含嚬(pín)¹深浦²里,几回愁煞(shà)³(zhào)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译文:佳人站在水边,愁眉不展,低头不语。心事重重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使船夫实在为难。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江水茫茫。
注释:¹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²浦:水滨。³愁煞:愁极了。⁴棹船郎:撑船人,即船夫。⁵帆尽:船已远去,不见帆影。以“帆”借代船。

  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

  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过片“不自含嚬深浦里”承上启下。“不自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自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这里并没有有些注家所讲的要“放船自适”、“临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极甚之辞,不过“愁煞”在这里是“为难了”、“难坏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轻很轻的。词的最后一句,拓开一层讲:“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自”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huànshā··hóngliǎotóuqiūzhèng--xuēzhāoyùn

hóngliǎotóuqiūzhèngyìnshāōuchéngxíngzhěnghuánpiāoxiùfēngxiāng

hánpínshēnhuíchóushāzhàochuánlángyànguīfānjǐnshuǐmángmáng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¹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²君莫问:清泾(jīng)浊渭(wèi)³,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tán)挥涕(tì),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译文: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注释:¹玄都观:唐代长安城郊的一所道观。²凭:请。³清泾浊渭:泾、渭皆水名,在西高陵县境汇合,泾流清而渭流浊。⁴谢公: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在桓温谋篡及苻坚南侵的历史关头制乱御侮,成为保全东晋王朝的柱石。孝武帝太元年间,琅琊王司马道子擅政,谢安因抑郁成疾,不久病故。⁵羊昙:谢安之甥,东晋名士。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沂县)。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人月圆》小令即作于此时。

  同题的第一首:“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表达了“卜居”东园后屏隔红尘、醉度余生的感受。诗人显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一连串寓意深沉的典故,便替代了作者的自白,成为这第二首曲子的特殊的景观。

  先看一、二句。“玄都观里桃千树”,注释中已说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成句。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春,由朗州贬所召回京城,见京城人争相去玄都观赏花,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于是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正是他离京十年、旧地重回的感受。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京城重游玄都观,此时已是“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了。元好问将自己二十余年才得重返的家乡秀容,比作刘禹锡所契阔的玄都观,借用的虽是刘诗的原句,“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却是惨痛百倍了。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用杜诗,杜诗原意是写大雨滂沱中河水的印象,“去马来牛”化用《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意。作者将其从杜诗中游离出来,便与原解无关,而纯粹带上了世事纷纭、是非扰杂的象征意义。江山易主,故里非昔,对于“红尘”中的时世,“莫问”二字含有多少隐痛啊!

  六、七二句的“谢公”、“羊昙”,是联为一义的典故。史载谢安晚年受到司马道子的排挤,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镇广陵。太元十年(385),谢安扶病还京,经过西州门,对左右说:“吾病殆不起乎!”不久果然病逝。他的外甥羊昙素受谢安恩重,从此悲戚辍乐,不忍心再行经西州门。后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这一禁区,发现时已经过晚。他日诵曹植《箜篌引》的诗句,恸哭而去。元好问既以谢安的“扶病”借喻自己重回故园的衰残,又以羊昙的“挥涕”来代表自己对外家人物殁亡的哀悼,所谓“一醉都休”,不过是强行自我麻醉而已。

  至于末二句的“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则正是羊昙所诵曹植诗句的内容。这是对“一醉都休”的事实上的否定。“生存”与“卜居”又建立了想象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扣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这首不长的小令,全篇蕴涵着作者极为丰富的述意:刘郎去后重来,犹见“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如今连片花也没有,说明诗人所重见的故乡,面目全非;“清泾浊渭,去马来牛”,非不可辨,作者却“凭君莫问”,不愿意再细详世事,显示了国变之后的万念俱灰;羊昙恸哭谢安的存殁深情,作者宁可付之醉忘,反映了“旧家人物今谁在”(作者《东园晚眺》句)的严酷事实;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引曹植诗句,作为古今至理,则是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深沉慨叹。全曲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这首小令典重蕴深,带有较重的词味。这一来是因为“人月圆”本属词牌,后因合于北曲宫调的缘故才转为小曲;二来是由于散曲初创时期,词、曲界限并无明显分野。日后的散曲也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但援例和用意都要显豁得多。

rényuèyuán ·xuándōuguàntáoqiānshù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xuándōuguàntáoqiānshù huāluòshuǐkōngliú píngjūnwèn qīngjīngzhuówèi láiniú xiègōngbìng yángtánhuī zuìdōuxiū jīn shēngcúnhuá língluòshān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