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架遗编满,依然手自临。瑰辞宁世用,高调罕知音。
插架遗编满,依然手自临。瑰辞宁世用,高调罕知音。
白发浮湘意,青衫忌鵩吟。些招空往事,魂断旧家林。
白发浮湘意,青衫忌鵩吟。些招空往事,魂断旧家林。

xiànchéngwǎnzhāng--shěnqiú

chājiàbiānmǎnránshǒulínguīníngshìyònggāodiàohǎnzhīyīn

báixiāngqīngshānyínxiēzhāokōngwǎngshìhúnduànjiùjiālín

沈与求

沈与求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花近高楼伤客心¹,万方多难此登临。
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国家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来此处登临。
注释:¹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¹春色来天地²,玉此(lěi)浮云变古今³
译文: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注释:¹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²来天地:与天地俱来。³玉此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此: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北极¹朝廷终不改²,西山³(kòu)莫相侵。
译文: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注释:¹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²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³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⁴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可怜后主¹还祠庙²,日暮聊为³《梁甫(fǔ)》。(梁甫 一作:梁父)
译文: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²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还:仍然。³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⁴梁甫吟: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94-496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8 .

dēnglóu

 tángdài 

huājìngāolóushāngxīn wànfāngduōnàndēnglín 
jǐnjiāngchūnláitiān lěiyúnbiànjīn 
běicháotíngzhōnggǎi 西shānkòudàoxiāngqīn 
liánhòuzhǔhuánmiào liáowéi liángyín   (liángzuò liáng )
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
腰间斧柯(kē),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¹枝梢(shāo)(cuò),无缺钢多。不不过猿枝鹤窠(kē),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jiāng)利锁²,云外放怀歌。
译文:这樵夫腰间的斧子不同寻常,斧柄曾因观看仙人下棋而朽坏,斧面则为修月的需要磨得铮亮。他从不去破坏连理的树木,利钢的锋刃自不会损伤。猿猴攀立的枝条再险,野鹤筑巢的大树再高,他都施展身手,从不轻放。那崎岖的石涧,那泞滑的泥坡,他已司空见惯,站立得稳稳当当。他看破了浮名虚利,不受欲念的影响。白云外畅怀高歌,坦坦荡荡。
注释:¹连理:花木异株而枝干通连。²名缰利锁:喻受名利的牵绊、禁囿。

  起首五句,从樵夫随身不离的工具——斧子入手,先是运用了两则古代的典故。一则是观看仙人下棋,以致烂了斧柄;一则是飞上天空,修磨七宝月轮:都是充满神奇夸张色彩的传说。可见作者是借物而寓现意境,暗衬出樵夫的不同凡俗:他饱阅世事,所谓“五百年来棋一局,闲看数着烂樵柯”(徐渭《题王质烂柯图》);身手不凡,所谓“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咏“樵”而点涉“棋”、“月”,也说明这位樵夫具有雅士的素质。接着的两句,“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是巧妙的双关。表面上它仍是写斧,不去砍伐连理枝梢,故不至于锋刃卷缺。但其实质的含意,读者一目了然:连理枝是人间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樵夫对它们爱惜有加,足见他是以仁德和正义为己身追求的有心人。这两句更明显地闪动着人物的身影,为下文对樵夫的直接描写,作了不露痕迹的过渡。

  六、七两句对仗,形象而深刻地绘述了樵夫的日常活动。猿猴出没于深山悬崖,“猿枝”极言樵伐之险;野鹤在大树的枝梢上筑巢栖居,“鹤窠”极言山木之高。而樵夫涉险攀高,视同等闲,“不饶过”见出了他的勇敢坚决。山中涧谷乱石崎岖,坡坂泞滑难以驻足,而无论是“石涧”还是“泥坡”,樵夫都如履平地。“惯立尽”三字,体现出他知难而进的无畏气概。

  如果说以上的七句已将樵夫的樵薪生活与正直刚强的品格作了充分的表述,那么结尾的三句,无疑是作者歌赞和审美的最强音。作者赞美樵夫,不仅是因为他是生活的强者,更是出于他在精神上的超越。“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就活脱脱地表现出了一位蔑视名利、傲睨尘俗的高士形象。“云外”二字意兼虚实,既表樵夫的实际处所,又表出他的脱俗风神。元曲中常有对“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沉醉东风·渔父词》)的赞美向慕,本篇这位“放怀歌云外樵夫”,是足以与之比并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满庭芳·樵

mǎntíngfāng··qiáo--zhàoxiǎnhóng

yāojiānguāncéngxiǔxiūyuècéngjiāngliánzhīshāocuòquēgāngduōráoguòyuánzhīguànjǐnshíjiànháicānmíngjiāngsuǒyúnwàifàng怀huái

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
江天梅雨湿江蓠(lí)¹,到处烟香是此时。
译文:正是江天梅雨淋湿花草的时候,到处都是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
注释:¹江蓠:花名。
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
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是花落旧栖(qī)枝。
译文:被拘的鹧鸪无法在回到苦竹岭老家去,只好栖宿在花落的海棠树上。
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
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¹垂。
译文:春天的夜晚兰灯暗淡思念更是到了极点。清晨月亮还挂在空中,遮盖鸟笼的布还垂挂着,笼中的啼鸣声一声又一声。
注释:¹锦幕:遮盖鸟笼的布。
唯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
唯有佳人¹忆南国,殷(yīn)勤为尔唱愁词。
译文:只有歌女忆起南国的美景,情意深厚地唱出这样的乡愁之词。
注释:¹佳人:歌女。殷勤:情意深厚。

hóujiāzhè--zhèng

jiāngtiānméi湿shījiāngdàochùyānxiāngshìshízhúlǐngguī

hǎitánghuāluòjiùzhīchūnxiāolándēngànxiǎoyuèduōjǐnchuí

wéiyǒujiārénnánguóyīnqínwèiěrchàngchóu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¹,湘(xiāng)²北去,橘(jú)子洲³头。
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注释:¹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²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³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看万山¹红遍,层林尽染²;漫江³碧透,百舸(gě)争流
译文: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注释:¹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²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³漫江:满江。漫:满,遍。⁴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⁵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¹,鱼翔浅底,万类²霜天³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释: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²万类:指一切生物。³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hàng)(liáo)(kuò)¹,问苍茫²大地,谁主³沉浮
译文: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注释:¹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²苍茫:旷远迷茫。³主:主宰。⁴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携来百侣(lǚ)¹曾游。忆往昔峥(zhēng)(róng)岁月稠²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注释:¹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²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¹,风华正茂²;书生³意气,挥斥方遒(qiú)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注释:¹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恰:适逢,正赶上。²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³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⁴意气:意志和气概。⁵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¹,粪土当年万户侯²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如粪土。
注释: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²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¹击水²,浪遏(è)³飞舟?
译文: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注释: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²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³遏:阻止。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1、 李人杰,闵靓,张爱军主编;王珂菲,汤海涛,苑赫副主编.阅读与欣赏 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第49-51页
2、 赵洪云主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74页

qìnyuánchūn ·chángshā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ánqiū xiāngjiāngběi zizhōutóu 
kànwànshānhóngbiàn cénglínjìnrǎn mànjiāngtòu bǎizhēngliú 
yīngchángkōng xiángqiǎn wànlèishuāngtiānjìngyóu 
chàngliáokuò wèncāngmáng shuízhǔchén 

xiéláibǎicéngyóu wǎngzhēngróngsuìyuèchóu 
qiàtóngxuéshàonián fēnghuázhèngmào shūshēng huīchìfāngqiú 
zhǐdiǎnjiāngshān yángwén fèndāngniánwànhóu 
céngfǒu dàozhōngliúshuǐ làngèfēizhōu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¹(zhēng)(róng)²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译文: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
注释: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¹西岳:即华山。²峥嵘:高峻貌。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wō)(gǔ)¹秦地雷。
译文: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飞际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
注释:¹盘涡毂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荣光休气¹纷五彩,千年一清²圣人³在。
译文: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
注释:¹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都是歌颂现实。²千年一清:黄河多挟泥沙,古代以河清为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称颂清明的治世。³圣人:指当时的皇帝唐玄宗。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巨灵咆哮擘(bò)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¹
译文: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
注释:¹“巨灵”两句: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三峰¹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²开。
译文: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
注释:¹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²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白帝¹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译文: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
注释:¹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是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西方之金精。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云台阁道¹连窈冥(míng)²,中有不死丹丘生。
译文: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
注释:¹阁道:即栈道。²窈冥:高深不可测之处。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¹(sāo)背指爪轻。
译文: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
注释:¹麻姑: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建昌人,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像鸟爪,蔡经曾想象用它来搔背一定很好(见《神仙传》)。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我皇¹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²与天语。
译文: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着宇宙桑田。
注释:¹我皇:指天帝。²谈天:战同时齐人邹衍喜欢谈论宇宙之事,人称他是“谈天衍”。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九重¹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译文: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
注释:¹九重:天的极高处。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玉浆(jiāng)¹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译文: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注释:¹玉浆:仙人所饮之浆。

  此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雄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盘旋成涡,声如巨雷,最后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的确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阁道连接着高不可测的云霄之处,有明星、玉女二仙女来侍洒扫,麻姑为人搔背,手爪很轻。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门户,元丹丘与天谈论着宇宙形成的问题,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像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像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巵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西yuèyúntáisòngdānqiū

bái tángdài 

西yuèzhēngróngzhuàngzāi huángtiānlái 
huángwànchùshāndòng pánzhuànqínléi 
róngguāngxiūfēncǎi qiānniánqīngshèngrénzài 
língpáoxiàoliǎngshān hóngpēnjiànshēdōnghǎi 
sānfēngquècuī cuìdāngāozhǎngkāi 
báijīnjīngyùnyuán shízuòliánhuāyúnzuòtái 
yúntáidàoliányǎomíng zhōngyǒudānqiūshēng 
míngxīngbèisǎo sāobèizhǐzhuǎqīng 
huángshǒutiān dānqiūtántiāntiān 
jiǔchóngchūshēngguānghuī dōngqiúpénglái西guī 
jiāngtǎnghuìrényǐn èrmáolóngshàngtiān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