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空龙得偶,厨封画通神。可怜种瓜客,犹自标故秦。
匣空龙得偶,厨封画通神。可怜种瓜客,犹自标故秦。
当时祖龙死,逐鹿灞水春。早飞将军檄,晚分丞相茵。
当时祖龙死,逐鹿灞水春。早飞将军檄,晚分丞相茵。
抵死心不閒,不顾刍狗陈。陶朱去越后,未肯休此身。
抵死心不閒,不顾刍狗陈。陶朱去越后,未肯休此身。
犹闻载窈窕,千金散贱贫。何如白云叟,自与青山邻。
犹闻载窈窕,千金散贱贫。何如白云叟,自与青山邻。
十年一易世,眉目辄少嚬。悠悠华山里,甘作骑驴人。
十年一易世,眉目辄少嚬。悠悠华山里,甘作骑驴人。

gǎnxìngèrshíshǒuèrshí--fāngkuí

xiákōnglóngǒuchúfēnghuàtōngshénliánzhǒngguāyóubiāoqín

dāngshílóngzhú鹿shuǐchūnzǎofēijiāngjūnwǎnfēnchéngxiāngyīn

xīnxiánchúgǒuchéntáozhūyuèhòuwèikěnxiūshēn

yóuwénzàiyǎotiǎoqiānjīnsànjiànpínbáiyúnsǒuqīngshānlín

shíniánshìméizhéshǎopínyōuyōuhuáshāngānzuòrén

方一夔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
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
译文:每当来到边界的时候就感到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美好,在野外乡民的家中尝到了新产的梨子。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
译文:甜酸的味道中还带有中原的乡土味,所令人遗憾的是无法看到在春天里开放的梨花。

chángběi--tiānmín

měidàoniántóugǎnhuáxīnchángdàorénjiā

gānsuānshàngdàizhōngyuánwèichángduànchūnfēngjiànhuā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¹叶春葳(wēi)(ruí)²,桂华³秋皎洁。
译文: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注释:¹兰:此指兰草。²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³桂华:指桂花。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此生意¹,自尔²为佳节³
译文: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注释:¹生意:生机勃勃。²自尔:自然地。³佳节: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知欣栖(qī)¹,闻风²³相悦。
译文: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为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
注释:¹欣栖者:山中隐士。²闻风:闻到芳香。³坐:因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¹,何求美人²折!
译文: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¹本心:天性。²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gǎnshíèrshǒu ·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lánchūnwēiruí guìhuāqiūjiǎojié 
xīnxīnshēng ěrwéijiājié 
shuízhīlínzhě wénfēngzuòxiāngyuè 
cǎoyǒuběnxīn qiúměirénzhé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¹²。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³无贿(huì)(lù),案无留牍(dú)。公之(zhé)与文士县饮咏诗,至有忘其¹⁰为长吏¹¹者。迁¹²潍县,值¹³岁荒,人相食¹⁴,燮开仓赈(zhèn)济。或¹⁵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¹⁶得活乎?上有谴¹⁷,我任¹⁸之。”即发谷与民,活¹⁹万余人。去²⁰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译文: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他曾经担任过范县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时常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注释:¹为:作为,当。²长:擅长。³室:家。⁴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⁵无留牍: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⁶之:的。⁷余:空闲。⁸辄:就。⁹至:甚至。¹⁰其:他,指代郑板桥。¹¹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¹²迁:工作调动,迁到。¹³值:遇,遇到。¹⁴食:吃。¹⁵或:有的人。¹⁶岂:怎能。¹⁷谴:谴责、责备。¹⁸任:承担责任。¹⁹活:救活。²⁰去:离开。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肃肃¹凉风²生,加³我林壑(hè)清。
译文: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注释:¹肃肃:形容快速。²风:一作“景”。³加:给予。⁴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¹烟寻²(jiàn)³,卷出山楹(yíng)
译文: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注释:¹驱:驱散,赶走。²寻:一作“入”。³涧户:山沟里的人家。⁴卷:卷走,吹散。⁵雾:一作“露”。⁶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去来固¹无迹²,动息³如有情。
译文: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注释:¹固:本来。²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³动息:活动与休息。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¹。(版本一)
译文: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¹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8-19 .
2、 刘炜评 .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79-80 .

yǒngfēng

wáng tángdài 

liángfēngshēng jiālínqīng 
yānxúnjiàn juǎnchūshānyíng 
lái dòngyǒuqíng 
luòshānshuǐjìng wèijūnsōngshēng  (bǎnběn )

liángjǐngshēng jiālínqīng 
yānxúnjiàn juǎnchūshānyíng 
lái dòngyǒuqíng 
luòshānshuǐjìng wèijūnsōngshēng  (bǎnběnèr )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墨子¹²(gēng)柱子³。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jì)¹⁰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¹¹为足以¹²策,故怒之。”耕柱子悟¹³
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好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注释:¹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²怒:对......感到生气。³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⁴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⁵将:准备。⁶太行:山名,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⁷骥:好马。⁸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策:驱策。⁹何故:为什么。¹⁰足:值得。¹¹子:你。¹²以:以为;用来。¹³悟:明白。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