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
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
故乡南望何处,春水连天独归。
故乡南望何处,春水连天独归。

sòngháizhōngzuòliúzhǎngqīngshī--jiāyòu

guāháncháosòngyánghuāzhānxiāngnánwàngchùchūnshuǐliántiānguī

李嘉祐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 1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长沙入楚深¹,洞庭²³秋晚。
译文: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注释: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¹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²洞庭:洞庭湖。³值:当。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人随鸿雁少¹,江共蒹(jiān)(jiā)²远。
译文: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注释:¹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²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历历¹随所经,悠悠²子当返。
译文: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注释:¹历历:清清楚楚。²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孤游怀耿(gěng)¹,旅宿梦婉娩²
译文: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注释:¹耿介:耿直。²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风土稍¹殊音,鱼虾日异饭²
译文: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注释:¹稍:渐渐。²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亲交¹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²
译文: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注释:¹亲交:亲友,亲人。²息偃:休息。

  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参考资料:
1、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62-63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赵武灵王北略¹中山之地²,至房子³,遂(suì)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译文: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房,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注释: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三。《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前403),下讫五代(959),根据大量的史料,经精心剪裁融铸而成,内容详于政治军事,文字简练,记事周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赵武灵王(?—前295):名雍,赵肃侯之子,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为加强边防,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骑射”。胡服: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¹北略:向北攻占。²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³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⁴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⁵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⁶河:黄河。⁷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⁸肥义:赵国的国相。⁹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¹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²,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³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qǐ)曰:“臣闻中国¹⁰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yí)之所则效¹¹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shú)¹²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¹³、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¹⁴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¹⁵吾民,引水围鄗(hào)¹⁶;微社稷(jì)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 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 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注释:¹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²不服:不穿胡服。³制国:治理国家。⁴有经:有一定的原则。⁵令行:政令得以施行。⁶明德句: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⁷而从政句: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⁸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⁹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¹⁰中国:中原地区。¹¹则效:取法仿效。¹²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¹³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¹⁴负:依仗。¹⁵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¹⁶鄗: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兰蕙(huì)¹化为茅²,南国³凄凉气已消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¹兰蕙:兰草、蕙草。 ²茅:茅草。³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⁴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心不改¹,泪泉²和墨写离骚(sāo)³
译文: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¹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²泪泉:泪水。³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zhèngsuǒnánlán

zàn yuándài 

qiūfēnglánhuìhuàwéimáo nánguóliángxiāo 
zhǐyǒusuǒnánxīngǎi lèiquánhuóxiěsāo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¹未缁(zī)²
译文: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
注释:¹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原本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在雪山苦行时的称谓。该诗用以比喻头陀师未出家时。²缁衣:僧人所穿之衣,紫而浅黑,非正黑。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秋山年长头陀¹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译文: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注释:¹头陀:梵语Dhata之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意译有抖擞、抖拣、浣洗等,意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俗则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此诗取前一意。

  头陀师,为去贪爱而修苦行者。头陀十二苦行中,第七为阿兰若处,意为远离处,要求住于远离人家之处,第八为冢间坐,也即要住于坟墓之处。由于戒行的规定,加上自身的克制,头陀师总是给人远离人群、清心寡欲、清静孤寂的形象。这一位头陀却有另一种风姿:少壮从戎,军中飞马,射虎而归,足显雄姿英发;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却风姿不减,豪气不褪,遇有来者,便向人谈起他当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仅不与头陀相悖,而是更显示了禅的精髓。佛教以为,要达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脱,必须有六种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进。禅门叫勇猛精进,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勇气,释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饲虎,都是这种勇气的表现。只有具有这种精进的勇气,才能破除贪爱、排脱烦恼、悟得佛性。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环滁(chú)¹²山也。其³西南诸峰,林壑(hè)美,望之蔚然而深(shēn)秀者,壑(láng)(y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¹⁰也。峰回路转¹¹,有亭翼然¹²¹³¹⁴泉上者,醉翁亭也。作¹⁵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¹⁶之者谁?太守自谓¹⁷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¹⁸醉,而年又最高¹,故自号²⁰²¹醉翁也。醉翁之意²²不在酒,在乎²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²⁴之心而寓²⁵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注释:¹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壑琊区。环:环绕。²皆:副词,都。³其:代词,它,指滁州城。⁴壑:山谷。⁵尤:格外,特别。⁶蔚然而深秀者,壑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壑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⁷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⁸潺潺:流水声。⁹而:表承接。¹⁰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¹¹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回环,曲折环绕。¹²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¹³临: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低处看。¹⁴于:在。¹⁵作:建造。¹⁶名:名词作动词,命名。¹⁷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¹⁸辄:就。¹⁹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²⁰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²¹曰:叫做。²²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²³乎:相当于“于”。²⁴得:领会。²⁵寓: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¹²,云归³而岩穴暝(míng),晦(huì)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¹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²开:消散,散开。³归:聚拢。⁴暝:昏暗。⁵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⁶芳:香花。⁷发:开放。⁸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⁹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¹负者²歌于途,行者休于树³,前者呼,后者应,伛(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¹⁰野蔌(sù)¹¹,杂然¹²而前陈¹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¹⁴之乐,非丝非竹¹⁵,射¹⁶者中,弈¹⁷者胜,觥(gōng)(chóu)交错¹⁸,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¹⁹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²⁰,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释:¹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²负者:背着东西的人。³休于树:在树下休息。⁴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⁵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⁶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⁷渔:捕鱼。⁸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壑邪山醉翁亭下。⁹洌:水(酒)清。¹⁰山肴:野味。¹¹野蔌:野菜。蔌,菜蔬。¹²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¹³陈:摆放,摆设。¹⁴酣:尽情地喝酒。¹⁵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¹⁶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¹⁷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¹⁸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¹⁹苍颜:苍老的容颜。²⁰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¹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²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qín)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注释:¹已而:不久。²归:回家。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⁴鸣声上下:意思是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⁵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⁶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⁷谓:为,是。⁸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手法上,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40-48
2、 南进军.《醉翁亭记》醉翁之乐探微[J]:文学教育(上),2012-04-05
3、 李顺刚.《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及其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6-15

zuìwēng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ánchújiēshān 西nánzhūfēng línyóuměi wàngzhīwèiránérshēnxiùzhě láng shānxíngliù jiànwénshuǐshēngchánchán érxièchūliǎngfēngzhījiānzhě niàngquán fēnghuízhuǎn yǒutíngránlínquánshàngzhě zuìwēngtíng zuòtíngzhěshuí shānzhīsēngzhìxiān míngzhīzhěshuí tàishǒuwèi tàishǒuláiyǐn yǐnshǎozhézuì érniányòuzuìgāo hàoyuēzuìwēng zuìwēngzhīzàijiǔ zàishānshuǐzhījiān shānshuǐzhī zhīxīnérzhījiǔ  (shānzhīsēngzhìxiānzuò shānzhīsēngyuēzhìxiān )

    ruòchūérlínfēikāi yúnguīéryánxuémíng huìmíngbiànhuàzhě shānjiānzhīzhāo fāngéryōuxiāng jiāxiùérfányīn fēngshuānggāojié shuǐluòérshíchūzhě shānjiānzhīshí zhāoérwǎng érguī shízhījǐngtóng érqióng 

    zhìzhě xíngzhěxiūshù qiánzhě hòuzhěyìng xié wǎngláiérjuézhě chúrényóu línér shēnérféi niàngquánwéijiǔ quánxiāngérjiǔliè shānyáo ránérqiánchénzhě tàishǒuyàn yànhānzhī fēifēizhú shèzhězhòng zhěshèng gōngchóujiāocuò zuòérxuānhuázhě zhòngbīnhuān cāngyánbái tuíránjiānzhě tàishǒuzuì 

    éryángzàishān rényǐngsǎnluàn tàishǒuguīérbīncóng shùlínyīn míngshēngshàngxià yóurénérqínniǎo ránérqínniǎozhīshānlínzhī érzhīrénzhī rénzhīcóngtàishǒuyóuér érzhītàishǒuzhī zuìnéngtóng xǐngnéngshùwénzhě tàishǒu tàishǒuwèishuí língōuyáng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