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绮临春迹已尘,尚馀抔土锁娉婷。
玉颜不及陇头草,岁岁春风吹得青。
结绮临春迹已尘,尚馀抔土锁娉婷。
玉颜不及陇头草,岁岁春风吹得青。
吴龙翰

吴龙翰

吴龙翰(1229—?)字式贤,号古梅,歙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成淳中前后在世。师方岳,咸淳中贡于乡,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咸淳四年(1268)十月与鲍云龙、宋复一等三人,自带干粮,费时三天,涉足丹崖,登上了黄山莲花峰峰顶,并写下《黄山纪游》。吴龙翰所著《黄山纪游》,为现存最早游莲花峰的文字。德祐二年(1276)乡校请充教授,寻弃去。家有老梅,因以古梅为号。尝为之赋。龙翰著有《古梅吟叶》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1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暮景¹萧萧²雨霁(jì)³。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liàn)(yàn)无际。冷浸书帷(wéi)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qì)
译文: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注释:¹暮景:傍晚的景色。²萧萧:萧条,寂静。³雨霁:雨过天晴。⁴月华:月光。⁵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⁶银汉:银河。⁷潋细: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⁸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⁹轩砌:屋前台阶。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素光¹遥指。因念翠蛾²,杳(yǎo)³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mèi)。渐晓雕阑独倚。
译文: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注释:¹素光:月光。²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³杳隔:远隔。⁴音尘:音信,消息。⁵凝睇:凝望,注视。⁶厌厌:无精打采。⁷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细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细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29-131
2、 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22-323

jiārénzuì··jǐngxiāoxiāo--liǔyǒng

jǐngxiāoxiāoyúndàntiāngāofēngzhèngyuèhuáshuǐjīnyínhànliànyànlěngjìnshūwéimèngduànquèzhònglínxuān

guāngyáozhǐyīnniàncuìéyǎoyīnchénchùxiāngwàngtóngqiānjǐnníngyànyànmèijiànxiǎodiāolán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bǐng)原少孤¹,数岁时,过²书舍³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¹⁰学,中心¹¹¹²¹³,故泣耳。”师恻(cè)¹⁴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¹⁵有志,吾徒¹⁶相教,不求资¹⁷也。”于是遂¹⁸就书¹⁹。一冬之间,诵²⁰《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注释:¹少孤:年少失去父亲。孤:幼年丧失父母。²过:经过。³书舍:书塾。⁴泣:小声哭。⁵书:学习。⁶凡:凡是。⁷亲:父母。⁸羡:羡慕。⁹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¹⁰得:能够。¹¹中心:内心里。¹²伤:悲哀。¹³感:伤感。¹⁴恻然:怜悯,同情。恻:心中悲伤。¹⁵苟:如果,要是。¹⁶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¹⁷资:费用。¹⁸遂:就。¹⁹就书:上书塾(读书)。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²⁰诵:背诵。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bǐngyuánxué--zàn

bǐngyuánshǎoshùsuìshíguòshūshěérshīyuētóngziyuányuēzhěshāngpínzhěgǎnshūzhěfánxuézhěyǒuqīnyuànèrxiànxuézhōngxīnshānggǎněrshīrányuēshūěr!!yuányuēqiánshīyuētóngzigǒuyǒuzhì,,xiāngjiào,,qiúshìsuìjiùshūdōngzhījiānsòngxiàojīnglùn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一尺¹过江山,万点长淮²树。石上水潺(chán)潺,流入青溪³去。
注释:¹一尺:形容远山低矮。²长淮:淮河。³青溪:三国时吴国所凿东渠,经今南京入秦淮河。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yuè)¹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注释:¹度樾:经过树荫遮蔽之处。樾:道旁成荫树木。
此词通过写景抒发旅思。远山丛树,渐去渐远,身旁清冽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汇入青溪。虽是六月盛夏,度樾穿云于阴森的山道,仍觉风寒林黑,晨昏难辨。未明写“旅思”,而“旅思”自现。

shēngcházi··--wěi

chǐguòjiāngshānwàndiǎnzhǎnghuáishùshíshàngshuǐchánchánliúqīng

liùyuèběifēnghánluòcháoyuè穿chuānyúnlínhēixíngrén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半烟半雨溪桥畔(pàn),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lǎn)¹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译文: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注释:¹疏懒: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江山如有待¹,此意陶潜(qián)²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译文: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注释:¹有待:有所期待。²陶潜: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这首词词人移花接木,诗人谙熟前人的诗句风韵,考虑到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使这首词词情达意、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置身于宽阔寂寥的环境,突出隐逸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于荣利的摒弃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就是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现,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由联想再回到词意,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美丽的景致让词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整首词虽连缀前人诗句而成,但是主题集中,联系紧密。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远,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这篇词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530页
2、 刘默、陈思思.《宋词鉴赏大全集·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1

mán ·bànyānbànqiáopà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bànyānbànqiáopàn wēngzuìzherénhuàn shūlǎncháng chūnfēnghuācǎoxiāng 
jiāngshānyǒudài táoqiánjié wènzhī jūnxíngdàozhī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
缚戎人¹,缚戎人,耳穿面破驱²入秦³
译文:被捆绑的戎人,被捆绑的戎人,耳朵穿,面皮破,赶进了长安城。
注释:¹缚戎人:被绑缚的戎人。戎人是古代时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俘获的吐蕃人。 唐代边防有“捉生”之说,即擒获敌方俘虏以报功,但到后期捉良冒功的现象十分严重。²驱:驱赶。³秦:指长安。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
天子矜(jīn)¹怜不忍杀,诏徙(xǐ)²东南吴与越³
译文:皇上怜悯,不忍心屠杀,下了诏令,把他们迁往吴越。
注释:¹矜:怜悯,同情。²徙:迁移。³吴与越: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黄衣小使¹²姓名,领出长安乘(chéng)³行。
译文:黄衣内使记下他们的姓名,押送出长安,乘车前行。
注释:¹黄衣小使:指押解俘虏的宦官。黄衣,唐代宦官品服中最低的服色。使,指宫使,即宦官。²录:记录。³递:传车、驿车。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身被金创¹面多瘠(jí)²,扶病³徒行日一驿
译文:身上有刀剑的创伤,脸色瘦瘠,带着病勉强步行,每天只能走一驿。
注释:¹金创:刀剑的刨伤。²瘠:瘦。³扶病:带瘸勉强行动。⁴徒行:步行。⁵驿:驿站。古代供应公务人员旅途住宿、换马的处所。两驿之间为一站地。这句所说的“徒行”与上文“乘递”有矛盾之处。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zhāo)餐饥渴费杯盘¹,夜卧腥臊污床席。
译文:早晨进餐,饥渴得吃光了杯盘,夜晚歇息,一身的腥臊弄脏了床席。
注释:¹费杯盘:吃不够的意思。费,耗费。臊:腥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忽逢江水忆交河¹,垂手齐声呜咽²歌。
译文:猛然间见到江水,想起家乡交河,一齐垂下手,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
注释:¹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²呜咽:低声哭泣。
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其中一虏(lǔ)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译文:其中有个吐蕃俘虏告诉其他俘虏说:“你们受苦不少,我受的更多。”
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
同伴行人因借问¹,欲说喉中气愤愤²
译文:同伴们就向他追问,刚要开口,喉中先就气忿忿。
注释:¹借问:请问。²愤愤:犹忿忿,心中不平。
自云乡贯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
自云乡贯¹本凉原²,大历年中没³落蕃(bō)
译文:他说: “我的家乡本在凉、原一带,大历年间沦陷于吐蕃。
注释:¹乡贯:一作“乡管”,指家乡籍贯。²凉原:凉州和原州,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原州在宁夏固原。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8年—779年)。³没:流落。⁴蕃:指吐蕃。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凉、原二州被吐蕃攻陷,因此诗中主人公于大历年间沦为吐蕃统治下的汉族遗民。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着皮裘系毛带。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qiǎn)着皮裘(qiú)系毛带。
译文:一落入番中就过了四十载,身上披皮衣,腰间扎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唯许正朝¹服汉仪²,敛(liǎn)衣整巾³泪垂。
译文:只准在正月初一穿汉人服装,整理衣冠我暗自悲伤。
注释:¹正朝:农历正月初一。²服汉仪:穿汉人的服装。³敛衣整巾:整一整衣帽。⁴潜:深藏不露。关于这句诗,白居易自注云:“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译文:于是立下决心,秘密定下归乡计,不敢让还在蕃占区的妻儿得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更恐年衰归不得。
暗思幸有残筋力¹,更恐年衰归不得。
译文:我庆幸还有些残余的筋骨精力,更担心年纪衰老,回家不得。
注释:¹残筋力:剩余的筋力,还没有衰老的意思。
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蕃候严兵¹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译文:蕃兵警戒森严,鸟都无法飞越,我冒死东归,侥幸逃脱。
注释:¹蕃候严兵:意思是说吐蕃的警戒森严。候,即斥候,负责侦察侯望的士兵。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¹风沙恶。
译文:昼伏夜行通过了大漠,阴云遮蔽月光,风沙十分险恶。
注释:¹云阴月黑:意思是阴云遮月,没有月光。
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惊藏青冢(zhǒng)¹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译文:网盘惊慌地躲进坟地,担心塞草稀疏,夜里偷渡黄河,又怕河冰太薄。
注释:¹青冢:本指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这里泛指长草的坟地。
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
忽闻汉军鼙(pí)¹声,路傍走出再拜²迎。
译文:忽然听到唐兵敲击鼙鼓的声音,高兴得从路旁走出,再拜相迎。
注释:¹鼙鼓:古代骑兵用的一种小鼓。²再拜: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游骑¹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fù)作蕃生²
译文:虽然我一口汉语,游骑却根本不听,将军把我绑起来,算是活捉的蕃兵。
注释:¹游骑:巡逻的唐朝骑兵。²蕃生:被俘虏的吐蕃人。生,生口,唐时口语,即俘虏。
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
¹向东南卑湿²地,定无存恤³空防备
译文:如今发配到江南的卑湿之地,准是没有慰问抚恤,只有严密的防备。
注释:¹配:发配,发送。²卑湿:低下潮湿。³存恤:存问抚恤,即慰问救济。⁴空防备:只是防范。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
念此吞声¹仰诉天,若为²辛苦度残年³
译文:我想到这里忍气吞声,仰头上诉苍天,今后怎样去度过痛苦的晚年。
注释:¹吞声:不出声,有冤无处诉的意思。²若为:如何,那堪。³残年:余年,晚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凉原乡井¹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²
译文:我的家乡凉原从此不能得见,胡地的妻子儿女也白白地弃捐。
注释:¹乡井:家乡。²弃捐:捐弃、丢弃。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¹为蕃虏。
译文:当年流落番邦被囚禁,思念汉土,今天回到汉土,又被劫持成为俘虏。
注释:¹劫:劫制,用武力逼迫。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¹一处苦!
译文:早知道这样,真是悔不该归来,两地受苦,倒不如一处受苦。
注释:¹宁如:怎如,哪如。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译文:被捆的戎人啊!在戎人里面,我最痛苦,最酸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¹
译文:自古以来,这样的冤屈哪儿有?汉人的心、汉人的语,却被当做吐蕃人!”
注释:¹吐蕃身:吐蕃人的身份,意思是被当作吐蕃俘虏来对待。

  白居易写过组诗《新乐府》五十首,首首都是“即事名篇”,《缚戎人》就是其一。

  “新乐府”是对旧乐府而言,初唐诗人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外,有的还另立新题。辞为乐府,声律不拘,故称为新乐府。

  “戎人”是我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但《缚戎人》这首诗中所写的“戎人”,其实并非真正的西方少数民族,而是一个在战乱年代沦落于吐蕃的汉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白居易才写出了这首揭露朝政昏暗、边将险恶的讽刺性极强的新乐府诗。

  《缚戎人》这首诗以“戎人”的不幸遭遇为线索进行叙事抒情。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被缚戎人所受的凌辱与折磨。他们“耳穿面破”,满身刀伤,面黄肌瘦,“扶病徒行”,一天只能走一驿的路程。“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更写出了“戎人”一路的艰辛。对于“戎人”,白居易是抱着极大的同情来写的,但是,在这一部分中,也有“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的诗句。他婉转地为天子开脱,这其实是对皇帝隐约的赞颂。这种矛盾心情正是诗人早年仕途得意而又关心民瘼的真情流露。

  “忽逢”两句是过渡。“交河”,郡名,唐代所设,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这里写“戎人” “逢江水忆交河”,只是由“江”、“河”字意引起的联想,并非把“交河”作为河流来写。由于这两句诗的过渡,第二部分写“戎人”们忆旧也就显得自然了。

  诗的第二部分是本首诗的主干,通过对话回忆“戎人”流落吐蕃及被缚的经过。“其中一虏语诸虏”四句诗是第二部分长篇忆旧的“引子”,这引子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把众多“戎人”一路上的怨愤和议论,统统用四句诗概括。读了之后,又可以使人听到众“戎人”如泣如诉的言语,又可以看到他们愤愤不平的神情。另外,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省去了其他“戎人”的身世叙述,突出了“凉原戎人”这个重点。

  乡贯“凉原”(凉州、原州,在今甘肃、宁夏一带)的“戎人”,是作者在本诗中所塑造的一个完美的“穷民”形象。他原本也是汉人,大历年间沦落吐蕃,在异域四十年;过着“身着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正月初一)服汉仪”的西方少数民族生活。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归汉,为思念故土,经常背着蕃中妻子“潜泪垂”,定密计。诗人大力渲染“戎人”的思归之心,并非指责其对妻子的无情,而是强调他对故土的眷恋,也是为了揭露唐朝边将的愚蠢和残忍。蕃地边境严兵把守,鸟都飞不过去,“戎人”冒死逃回,一路上冒风沙,藏青冢寒草,历黄河薄冰,“昼伏宵行”,好不容易进入唐境,却被故国官兵视为“戎人”擒缚。“能汉语”、“再拜迎”统统没用,“戎人”最终还是被“配向江南卑湿地”,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最后一部分,紧接着前面的诗句,诗人用“念此”二字一转,写出了这八句诗。这既是前面“自云”的继续,又是“戎人”心理活动的充分流露。这种进退维谷、不被人理解的处境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诗的结尾相当巧妙。“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这是收笔之句,它与前面的“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若非多我苦多”照应。“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忠于祖国,反入冤狱,这既是诗中“戎人”的声泪控诉,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至此,诗人对“穷民”的怜悯之情,才真正得到了表达。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主编.《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41—54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