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把前朝圣政推,娄教龙首到黄扉。自南渡后从头数,比旧京时过眼稀。
细把前朝圣政推,娄教龙首到黄扉。自南渡后从头数,比旧京时过眼稀。
磊砢固当为世用,风云端不与人违。采薇只在丁山下,亟伫青鸾入翠微。
磊砢固当为世用,风云端不与人违。采薇只在丁山下,亟伫青鸾入翠微。

zhuàngyuánquēshǔchénjiānqiāncuīsòngxíng--shìjiǎn

qiáncháoshèngzhèngtuīlóujiàolóngshǒudàohuángfēinánhòucóngtóushùjiùjīngshíguòyǎn

lěidāngwèishìyòngfēngyúnduānrénwéicǎiwēizhǐzàidīngshānxiàzhùqīngluáncuìwēi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¹西幸万人欢。
译文: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车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
注释:¹六龙:皇帝之车驾龙,马之美称。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地转锦江成渭(wèi)水,天回玉垒(lěi)¹作长安。
译文:好像是大地将锦江转成了灌水,上天将玉垒变回到了长安。
注释:¹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shéidàojūnwángxíngnán liùlóng西xìngwànrénhuān 
zhuǎnjǐnjiāngchéngwèishuǐ tiānhuílěizuòchángān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顷刻 一作:秦汉)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译文:道德风范是三皇五帝树立的,功名利禄却是由夏后商周享受的。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争斗多年,兴亡换朝在历史上,却不过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青史¹几行名姓,北邙(máng)²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译文:史册上留下的几行姓名,却造就了无数的墓地坟丘。历代都是前朝创下的基业后人接手,当事者自己却以为是在进行龙争虎斗。
注释:¹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而称史书为“ 青史”。“青”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史或史书。²北邙:山名。即 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

西jiāngyuè ·dàosānhuáng

yángshèn míngdài 

dàosānhuáng gōngmíngxiàhòushāngzhōu xióngdòuchūnqiū qǐngxīngwángguòshǒu  (qǐngzuò qínhàn )
qīngshǐhángmíngxìng běimángshùhuāngqiū qiánréntiánhòurénshōu shuōshènlóngzhēngdòu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zhé)(huàn)¹此栖(qī)²,万古惟留楚客³悲。
译文:贾谊被贬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国之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注释:贾谊(jiǎ yì):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¹谪宦:贬官。²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³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秋草独¹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译文:待众人散去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注释:¹独:一作“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¹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译文: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却也对贾生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
注释:¹汉文:指汉文帝。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寂江山摇落处¹,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注释: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3-414

chángshāguòjiǎzhái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sānniánzhéhuànchí wànwéiliúchǔbēi 
qiūcǎoxúnrénhòu hánlínkōngjiànxiéshí 
hànwényǒudàoēnyóu xiāngshuǐqíngdiàozhī 
jiāngshānyáoluòchù liánjūnshìdàotiān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中庭¹杂树多,偏为梅咨(zī)(jiē)²
译文:庭院中有许许多多交杂的树木,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
注释:¹中庭:庭院中。²咨嗟:叹息声。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问君¹何独然?念其²霜中能作花³,君中能作实
译文: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注释:¹君:指上句"偏为梅咨嗟"的诗人。²其:指梅花。³作花:开花。⁴作实:结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寒风 一作:风飚)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¹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²无霜质³。(寒风 一作:风飚)
译文: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注释:¹尔:指杂树。²华:通“花”。³霜质: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梅花落》厉汉乐府“横吹曲。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这两句是说,庭中的杂树众多,我却偏偏赞叹梅花。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即指一班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之士。诗的内容是赞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杂树作衬垫,衬垫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触发了杂树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问。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说,请问你为什么单单偏爱梅花呢?这“问”的主语是“杂树”。“独”字紧扣着“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两句是说,那是因为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但是为了使发问者(杂树)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着说明为什么杂树们不及梅的理由。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几句是说,而你们呢,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在寒风中零落,终究没有耐寒的品质。

  诗人在耐寒这一点上,把梅和杂树作了比较。这样一来,赞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阐发。

  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比如对梅的描写,这里就见不到恬淡的天姿,横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动,更没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标逸韵,力斡春回的颂词,而只是朴实无华,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其句式韵脚,也随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诗人以如此单纯朴拙、随意自然的形式,说着并不怎么新鲜的事情,却有几分“稚”趣,然而“念其”、“念尔”,足见褒贬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观点相明,一问即答,快人快语,切中要害,绝非率意而成。

  如果说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那么“零落逐寒风”的杂树,便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艺术象征。诗人将他们加以对比,并给予毫不犹豫的褒贬,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间。就以上所言,又显示出它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 (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申明确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陕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262页
2、 吕晴飞等主编.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9.10.第615-616页

méihuāluò ·zhōngtíngshùduō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zhōngtíngshùduō piānwèiméijiē 
wènjūnrán niànshuāngzhōngnéngzuòhuā zhōngnéngzuòshí 
yáodàngchūnfēngmèichūn niàněrlíngluòzhúhánfēng yǒushuānghuáshuāngzhì  (hánfēngzuò fēngbiāo )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律转鸿钧(jūn)¹佳气²同,肩摩³(gǔ)乐融融
译文:季节变换,岁序更新,普天下洋溢着节日同一的祥瑞气氛。路上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大家都快乐融洽。
注释:¹律转鸿钧:季节变换,岁序更新。律,用竹管或金属制成的定音或候气的仪器。分为十二律,分别与十二月相配。西汉刘向《别录》:“燕有寒谷,黍稷不生,邹衍吹律,暖气乃至,草木皆生。”转,运转。鸿钧:大钧。常用来比喻上天或大自然。钧即陶钧,制作陶器时用的转轮。²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³肩摩:肩与肩相摩擦,形容游人多。⁴毂击:击车轮相碰,形容车辆多。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用以插轴的圆孔。此处代指车轮。⁵乐融融:形容和乐融洽,大家都很高兴。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不须¹迎向东郊²去,春在千门万户³中。
译文:不必到郊外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春意已经来到了千家万户中。
注释:¹不须:不用,不必。²东郊:东边的郊野。古代有“立春之月,天子迎春于东郊”(《礼记》)的仪式。³千门万户:形容人户众多。

  这是一首歌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诗。

  描绘了民间庆贺春节的盛况和迎接新春的欢悦之情。春回人间,天下太平,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诗人认为不必走向东郊去迎春,因为千家万户都有春天的气息。全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新春佳节的无穷意蕴,令人读之顿觉春就在身边。

  前两句写大自然不断变化,春回人间,天下太平,佳节引人。因而路上“肩摩毂击”,人挤人,车撞车,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乐融融”地迎接春天的到来。盛况空前,喜形于色,到处洋溢着和乐融洽的气氛。

  写到这里,诗人妙笔一转,用“不须”二字领起,说不必到郊外田间、湖畔、山麓去寻春迎春,因为大地回春,无一处没有春天的气息,无一家没有春天的景象。“春在千门万户中”的潜台词是,大自然的春天固然来到了,大自然的春光固然明媚,值得热烈欢迎,但人间的春却来得更早,春光却更美好,春意却更浓烈,天地间一片太平盛世,更值得热烈欢迎。满院春光、春遍人间的动人美景,新春莅临时的无限喜悦之情,妙含于此通俗易懂、意味无穷的七字中。

参考资料:
1、 姜葆天,韦良成选注. 常用古诗 第3辑[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437-438.
2、 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61.
3、 卢焱主编. 徜徉于我们的节日[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