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向生前了,名逾死后新。
溪山三尺冢,诗酒四时春。
急义先乡社,忧民问缙绅。
蜃江才一苇,恨阻送车尘。
事向生前了,名逾死后新。
溪山三尺冢,诗酒四时春。
急义先乡社,忧民问缙绅。
蜃江才一苇,恨阻送车尘。
戴栩

戴栩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累官太学博士,秘书郎、衡州知府,终官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学于叶适,得其旨要,文章法度,能守师传;诗与“永嘉四灵”相近。著有《五经说》、《诸子辩论》、《东瓯郡要略》(又名《东都要略》)、《浣川集》。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jùn)¹南下接通津,异服²殊音³不可亲。
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注释:¹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²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³殊音: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青箬¹裹盐归峒(dòng)客,绿荷包饭趁虚²人。
译文: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注释:¹青箬: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²趁虚:即“趁墟”。赶集。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鹅毛御腊¹缝山罽(jì)²,鸡骨占年³拜水神
译文: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注释:¹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²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³鸡骨占年: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⁴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愁向公庭¹问重译,欲投章甫²作文身³
译文: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峒人。
注释:¹公庭:公堂,法庭。²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³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作者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24-526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海棠何事忽摧隤¹?今日繁花为底²开?
注释:¹隤:通“颓”。²底:何。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应是北堂¹增寿考²,一阳旋复³占先梅。
注释:¹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²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³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续补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赏海棠花妖诗》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这首《赏海棠花妖诗·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为贾宝玉所作。小说中,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枯萎了几棵,忽然冬日开花,贾赦、贾政说是花妖作怪,贾母说是喜兆,命人备酒赏花。贾宝玉等人“彼此都要讨老太太的喜欢”,就做了诗。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让海棠在晴雯死时枯萎了,这象征着大观园女儿的命运。这里,续书者让海棠花也像气候的“阴极阳回”那样能够死而复生,这也是一种象征,它与原本该“一败涂地”的贾府后来衰而复兴一样,都反映了续书者的创作思想与坚持“按迹循踪”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续书者在小说中宁可“失真”,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维护传统制度和这个大家庭利益的主观愿望。

  贾母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的不好。”这是因为她喜欢听吉利话。其实三首诗都做得很蹩脚。别人还可以,连贾宝玉也写得如此笨拙,毫无诗意,这与小说前面的描写是不符合的。而且,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传统叛逆者,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善于说好话、能迎合长辈心理的孝子,这种转变也很惊人。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¹黄鸟,无集于穀(gǔ)²,无啄我粟(sù)³。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言归,复我邦族
译文: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粟米粮。这个地方的人们,如今拒绝把我养。还是回去快回去,返回亲爱的故乡。
注释:¹黄鸟:黄雀,喜吃粮食。²榖:树名,即楮树。³粟:谷子,去糠叫小米。⁴谷:养育。“不我肯谷”即“不肯谷我”。⁵言:语助词,无实义。⁶旋:通“还”,回归。⁷复:返回,回去。⁸邦族:邦国家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¹。此邦之人,不可与明²。言旋言归,复我诸(zhū)³
译文: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桑树上,不要啄我红高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信义对他没法讲。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兄弟的身旁。
注释:¹粱:粟类。²明:“盟”之假借字。这里有信用、结盟之意。³诸兄:邦族中诸位同辈。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xǔ)¹,无啄我黍(shǔ)²。此邦之人,不可与处³。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译文: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柞树上,不要啄食我黍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不可和睦相来往。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叔伯的身旁。
注释:¹栩:柞树。²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³与处:共处,相处。⁴诸父:族中长辈,即伯、叔之总称。

  《小雅·黄鸟》是诗人为苦难人民喊出的悲愤之声,写出流落异乡人的痛苦。不是天灾人祸,谁也不肯流落他乡。但命运使然,无可奈何。诗中的主人公在异乡遭到他人不友好的对待,心情很坏,当他看到黄鸟成群飞来,啄食自己辛苦种下的粮食时,一股怨气便从中而出。其实,他心里愤恨的是经常欺负、歧视他的当地人,是拿这些黄雀作比而已。

  此诗与《魏风·硕鼠》一起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一个现实:硕鼠为患家园,黄鸟做恶他乡。非但乐土天国无处可求,就连此邦之人,也是“不我肯谷”、“不可与明”,甚至“不可与处”。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压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对邦族的怀念,“言旋言归”,“此我邦族”,还是返回故土吧!虽然不能逃避硕鼠、黄鸟、恶人,但或许还能在和亲人的依傍中寻求些许暖意,给这充满伤痛的心以解脱的慰藉和沉醉。

  全诗三章往此加强,不断地对黄鸟进行控诉,不断地对当地人进行批评,批评他们不能善待异乡人,不能进行心对心的交流,不能和平共处;不断地表达着快快回到亲人身旁的愿望。

  听着这来自远古的动人心魄、直冲云霄的愤怒悲恸的呼声,就连今天的人也禁不住为这位生活于乱离之世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洒一掬同情之泪了。文学是活的社会生活与心灵体验的历史,《小雅·黄鸟》这首诗,正是春秋末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世风日下之坏乱景象的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缩影。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堪忍受剥削和压榨的愤怒和对世道人心的彻底绝望。

  在立意方面,这首诗与《魏风·硕鼠》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以“啄我之粟”的黄鸟发端,类比起兴,以此影射“不可与处”的“此邦之人”,既含蓄生动,又表现了强烈的爱憎感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7-379

huángniǎo

míng xiānqín 

huángniǎohuángniǎo  zhuó bāngzhīrén kěn  yánxuányánguī bāng 
huángniǎohuángniǎo sāng zhuóliáng bāngzhīrén méng yánxuányánguī zhūxiōng 
huángniǎohuángniǎo  zhuóshǔ bāngzhīrén chǔ yánxuányánguī zhū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靖安宅里当窗柳¹,望驿(yì)台前扑地²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译文:靖安宅里,韦丛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注释: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¹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²扑地:遍地。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处春光¹同日尽,居人²思客³客思家。
译文: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¹春光:一作“春风”。²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³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85-886

wàng驿tái

bái tángdài 

jìngānzháidāngchuāngliǔ wàng驿táiqiánhuā  (huāzuò huā )
liǎngchùchūnguāngtóngjìn rénjiā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残腊¹泛舟何处好?最多吟²兴是潇湘³
译文:腊月将尽时去哪里泛舟最好呢?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
注释:¹残腊:腊月快要结束的时候。腊,指农历十二月。²吟:吟诗。³潇湘:代指湖南一带。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就船买得鱼偏¹美,踏雪沽(gū)来酒倍²香。
译文: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买来最肥美的鱼儿,逢与落雪时沽来的酒酒香更加醇厚。
注释:¹偏:表示程度,很、最、特别。²倍:加倍。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猿到夜深啼岳麓(lù)¹,雁知春近²别衡阳。
译文:夜深之时,深山里的猿啼遍了整片岳麓山,雁知道春天快到了,就别离衡阳飞回北方。
注释:¹岳麓:岳麓山,在湖南长沙。²雁知春近:这里指雁自衡阳而北返。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与君剩¹²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³
译文:我与君更好欣赏这江山绮丽之景,裁来新拟的诗句传到长安。
注释:¹剩:更。²采:采摘,指欣赏。³帝乡:指原零陵,即现在的永州。

  诗人擅长描摹景物,此诗摄取镜头二三,潇湘水边风味尽出,而诗人逸兴遄飞之态也令人感到可掬。

  第一、二两句就题起句,并揭出选择潇湘来游珩的目的是因其“最多吟兴”。“残腊”即为诗题中的“冬末”。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百神,谓之“腊”,故又称是日为腊日,十二月为腊月。“残腊”亦即十二月之末。

  第三、四两句承接第一句咏冬末乘舟游览之愉快。因为诗人身在船上,所以能就渔舟买来剐捕得的鲜鱼,因是冬末严寒,踏雪沽来的酒也就分外香甜和甘美。这两句写尽“残腊泛舟”所特有的风味,同时也表露了诗人“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的胸襟怀抱。

  第五、六两句诗人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潇湘地近衡山,衡山回雁峰是大雁南下后至此返回北方之处。衡山复多猿猴。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酮柳柳州赠别》诗的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亦以雁、猿对举。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也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

  第七、八两句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剩”字在此用得十分警策,它既作“没有他事,只为了……”解,又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表露无遗。“帝乡”指京都,句意谓所作当传诵到长安。盖长安为唐政治文化中心,诗传长安,方称作者,故云。

  此诗通篇写泛舟潇湘时的赏心乐事和景色风物,以此表现诗人的淡泊襟怀,同时却又透露出几分无可奈何的悲哀。全诗无一字表述内心,却又将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

dōngtóngyǒurénfànxiāoxiāng--xún

cánfànzhōuchùhǎozuìduōyínxìngshìxiāoxiāng

jiùchuánmǎipiānměixuěláijiǔbèixiāng

yuándàoshēnyuèyànzhīchūnjìnbiéhéngyáng

jūnshèngcǎijiāngshānjǐngcáixīnshī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