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名流远,西园事亦新。
辟书三度晚,归计一庭春。
魂结忧边梦,真传苦学身。
双峰寒改色,应为失高人。
叹息名流远,西园事亦新。
辟书三度晚,归计一庭春。
魂结忧边梦,真传苦学身。
双峰寒改色,应为失高人。
戴栩

戴栩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累官太学博士,秘书郎、衡州知府,终官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学于叶适,得其旨要,文章法度,能守师传;诗与“永嘉四灵”相近。著有《五经说》、《诸子辩论》、《东瓯郡要略》(又名《东都要略》)、《浣川集》。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日暖泥融¹雪半消,行(xíng)²芳草马声骄。
译文: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注释:¹泥融:泥泞。²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¹路云遮寺,清马(yì)²村柳拂桥。
译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注释:¹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²清马江:即青马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君意如鸿高的(dí)(dí)¹,我心悬旆(pèi)²正摇摇。
译文: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注释:¹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²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¹逢春一寂寥!
译文: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¹故国:故乡,指长安。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3-1074页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虎丘¹,中秋游者尤盛。士女²倾城而往,笙(shēng)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而绝。遂使丘壑(hè)化为酒场³,秽(huì)杂可恨。
译文: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而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注释:¹虎丘:苏州名胜。²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³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¹一两队点缀(zhuì),亦复而恶。然终而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文: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而多,风吹过建在高处供人乘凉赏月的楼台,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而使人厌恶。但还是而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注释:¹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尝秋夜坐钓月矶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duó)²,及佛灯隐现林梢(shāo)³而已。
译文: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注释:¹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²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³林稍:树梢末端。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¹访仲和²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而复饮酒,亦而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译文: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而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而饮酒,也而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注释:¹偕:一起。²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生平过¹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²
译文: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注释:¹过:造访。²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盛:多。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dī)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¹。绿杨楼外出秋千。
译文: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春水碧波荡漾,不断击打着堤岸;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中,传来笑语喧闹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
注释:¹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白发戴花¹君莫笑,六幺²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zūn)³前!
译文: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戴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注释:¹戴花:在头上簪花。²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³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huànshā ·shàngyóurénzhúhuàchuá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àngyóurénzhúhuàchuán pāichūnshuǐchuítiān 绿yánglóuwàichūqiūqiān 
báidàihuājūnxiào liùyāocuīpǎizhǎnpínchuán rénshēngchùzūnqián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茅檐(yán)人静,蓬窗¹灯暗,春晚²连江风雨。林莺(yīng)(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³
译文: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注释:¹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²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³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¹飞去。故山²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³
译文: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注释:¹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²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³羁旅:寄居他乡。羁,停留。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页

quèqiáoxiān ·wénjuān

yóu sòngdài 

máoyánrénjìng péngchuāngdēngàn chūnwǎnliánjiāngfēng línyīngcháoyànzǒngshēng dànyuè cháng 
cuīchéngqīnglèi jīngcánmèng yòujiǎnshēnzhīfēi shānyóukāntīng kuàngbànshì piāorán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huī)¹
译文: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注释:¹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译文: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译文: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¹
译文: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注释:¹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¹芳菲。
译文: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注释:¹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我有紫霞想¹,缅(miǎn)怀沧州间²
译文: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注释:¹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²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¹对一壶酒,澹(dàn)然万事闲。
译文: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注释:¹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译文: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译文: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但悲光¹景晚,宿昔²成秋颜。
译文: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¹光:朱本作佳。²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参考资料:
1、 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