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
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
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shǔ··wànshuǐqiānshānyīn--gāopián

wànshuǐqiānshānyīnxìnkōngláohúnmèngdàojīng

màntiānlǐngshàngpínhuíshǒujiànfēnglèimǎn

高骈

高骈

高骈(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诚其意¹者,毋²自欺也。如恶恶臭³,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 
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
注释:¹诚其意:意,指意念。使意念诚实。诚,使动词。²毋:不要。³恶恶臭:前一个恶字,意为讨厌、厌恶。恶臭,指污秽的气味。⁴好好色:前一个好字,意为喜好、喜爱。后一个好,意为美丽的,色,指女色、女子。好好色,喜好美丽的女子。⁵谦:同“慊”,满足、惬意。⁶闲居:独居,独处。⁷厌然:厌,掩藏。⁸掩:遮蔽。⁹著:显明。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¹于中²,形³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
注释:¹诚:实际。²中,心中。³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⁴慎其独:独,指独处。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规行矩步。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¹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²严乎!”富润屋,德润身³,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多么令人畏惧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注释:¹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²其:通“岂”,难道不。³富润屋,德润身:润,滋润,引申意为修饰、装饰。谓具有富贵可以使房屋华丽,具有道德足以修养身心。⁴心广体胖:胖,舒坦。安适舒泰。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shèn)了期¹,除非相见时。
译文: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注释:¹甚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sì)¹谁,浅情人²不知。
译文: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注释:¹似:给与。²浅情人:薄情人。

  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

  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近,情极深挚,在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用情之深。

chángxiāng ·chángxiāng

yàndào sòngdài 

chángxiāng chángxiāng ruòwènxiāngshènliǎo chúfēixiāngjiànshí 
chàngxiāng chángxiāng xiāngshuōshuí qiǎnqíngrénzhī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沉¹谢世事²,俯默³唐虞(yú)
译文: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注释:¹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²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³俯默:低头不语。⁴窥:窥探,研究。⁵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¹
译文: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注释:¹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欣¹或自笑,感戚²亦以吁(xū)³
译文: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注释:¹欣:高兴。²戚:悲伤。³吁:叹气。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piǎo)(zhì)¹各舒散,前后互相逾²
译文: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注释:¹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²逾:越过,超越。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痾(kē)¹扰灵府²,日与往昔殊。
译文: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注释:¹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²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临文¹²了了³,彻卷(wù)若无。
译文: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注释:¹临文:打开书本阅读。²乍:刚刚,初。³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⁴彻卷:丢开书本。彻:通“撤”,撤除。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¹谁与言,但与竹素²³
译文: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注释:¹竟夕:一天到晚。²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³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倦极更¹倒卧,熟寐²乃一苏³
译文: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注释:¹更:一作“便”。²熟寐:熟睡,睡足。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¹展肢体,吟咏²心自愉³
译文: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注释:¹欠伸:伸伸懒腰。²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³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¹
译文: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注释:¹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¹即闭口,萧散捐²囚拘³
译文: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注释:¹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²捐:除去,抛弃。³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¹²我拙,智者³为我愚。
译文: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注释:¹巧者:乖巧的人。²为:谓,说。³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¹
译文: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注释:¹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¹²六尺躯³,勿为名所驱
译文: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注释:¹贵:珍惜。²尔:你。³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躯:身躯。⁴名:名利。⁵驱:驱使。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下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春山谷雨前,并¹手摘芳烟²
译文:谷雨的前后,在满是春意的山间,两只手一起采摘春天的绿烟。
注释:¹并:同时。²芳烟:像烟一样的香气。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绿嫩难盈¹笼,清和²易晚天³
译文:那绿色实在是很鲜嫩,很难装满竹篮,在清明和暖的天气,一会儿就黄昏了。
注释:¹盈:充满。²清和:天气清明和暖。³晚天:临近夜的时候,傍晚。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¹²邻院客,试³煮落花泉。
译文:姑且让我邀请邻居一同来喝茶,并试着用落花泉来煮茶。
注释:¹且:暂且。²招:招来、邀请。³试:品尝。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¹
译文:劳烦我的好朋友,相距这么远,你还为我带来这谷雨茶,如果不寄过来,这样的好东西又得隔一年。
注释:¹隔年:过一年。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茶的时节。谚语道:“谷雨谷雨,采茶对雨”;古人云:“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谷雨品新茶沿袭至今。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诗的首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采茶图:谷雨时节,茶山如水墨画一般清新、秀雅、灵动。淡淡一片,新绿一片,蒙蒙一片,如烟如雾,或是牛毛般的细雨,飘洒在娇嫩的茶芽上。采茶人错落有致,协调有序地采摘,像是有人在无声指挥似的,双手有节奏地在茶尖上画着拍子,又似女子在温柔地轻抚琴弦。

  “并手”、“难盈笼”,把谷雨采新茶的辛苦与后文以茶馈友的习俗,串成一根情丝,“礼轻情意重”的中华茶礼仪尽显其中。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常以茶馈送亲友,在这赠送和收受的过程中,许多文人学士常伴以诗文。

  本诗尽显了谷雨节气习俗,茶文化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

xièzhōngshàngrénchá--

chūnshānqiánbìngshǒuzhāifāngyān绿nènnányínglóngqīngwǎntiān

qiězhāolínyuànshìzhǔluòhuāquányuǎnláoxiāngláiyòunián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搜神记》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¹去。至高辛²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搜神记》
译文:赤松子,是神农时候的雨师。他服用冰玉散,并把它教给了神农。他能进入火中而不被焚烧。他到昆仑山,经常进入仙女西王母的石室之中,随着风雨来来去去。炎帝的小女儿追求他,也得了仙道,跟他一起走了。到帝喾的时候,他又做了雨师,游戏人间。现在的雨师即来源于此。
注释:¹俱:一起。²高辛:帝喾别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