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天游,寓外皆所嬉。胜士固可逢,俗物亦可偕。
胸中有天游,寓外皆所嬉。胜士固可逢,俗物亦可偕。
杯酒得流行,放意而伸眉。兹辰我阳春,溪水多清姿。
杯酒得流行,放意而伸眉。兹辰我阳春,溪水多清姿。
岸柳已青青,山花更晖晖。当筵主与宾,谈妙尤克谐。
岸柳已青青,山花更晖晖。当筵主与宾,谈妙尤克谐。
雷声忽送雨,云风动情思。由来理性真,肯计志愿违。
雷声忽送雨,云风动情思。由来理性真,肯计志愿违。
松柏独也正,造物付之谁。欢笑酬座人,长言其勿噫。
松柏独也正,造物付之谁。欢笑酬座人,长言其勿噫。

huìxīntáng--hánbiāo

xiōngzhōngyǒutiānyóuwàijiēsuǒshèngshìféngxié

bēijiǔliúxíngfàngérshēnméichényángchūnshuǐduōqīng姿

ànliǔqīngqīngshānhuāgènghuīhuīdāngyánzhǔbīntánmiàoyóuxié

léishēngsòngyúnfēngdòngqíngyóuláixìngzhēnkěnzhìyuànwéi

sōngbǎizhèngzàozhīshuíhuānxiàochóuzuòrénzhǎngyán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
不知大厦(shà)¹许栖(qī)无,频已衔(xián)泥到座隅(yú)²
译文:不知道高大的房屋里是否有地方让燕子栖息, 它已经很多次衔着泥土到座位的旁边。
注释:¹大厦:高大的房子。²座隅:坐位的旁边。
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译文:佳人也偶尔会与燕子说悄悄话,好几次说着说着都耽误了绣花。

yàn

qíntāo tángdài 

zhīshà pínxiándàozuò 
cèngjiārénbìngtóu huípāoquèxiùgōng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落日五湖¹游,烟波处处愁。
译文: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
注释:¹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浮沉¹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译文:千年以来的历史正如这湖中水浪一样浮浮沉沉,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注释:¹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qiūshàng

xuēyíng tángdài 

luòyóu yānchùchùchóu 
chénqiānshì shuíwèndōngliú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自是¹寻春去校(jiào)²迟,不须惆(chóu)(chàng)怨芳时。
译文: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注释:¹自是:都怪自己。²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¹落尽深红色²,绿叶成阴子满枝³
译文: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注释:¹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²深红色:借指鲜花。³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

tànhuā--

shìxúnchūnxiàochíchóuchàngyuànfāngshí

kuángfēngluòjǐnshēnhóng绿chéngyīnzimǎnzhī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此花名价别¹,开艳益²皇都³
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注释:¹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²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³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香遍¹(líng)(líng)²死,红烧踯(zhí)(zhú)³枯。
译文: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注释:¹香遍:香满。²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³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软光¹笼细脉²,妖色³鲜肤
译文: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注释:¹软光:柔和的光泽。²细脉:犹言气脉。³妖色:艳丽姿色。⁴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⁵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满蕊(ruǐ)¹攒黄粉²,含棱³缕绛苏
译文: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注释:¹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²攒黄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³含棱:翻卷的花瓣。⁴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好和薰(xūn)御服¹,堪画入宫图。
译文: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注释:¹“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晚态¹愁新妇²,残妆³望病夫
译文: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注释:¹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²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³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⁴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教人知个数¹,留客赏²斯须³
译文: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注释:¹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²赏:席本作贵。³斯须:片刻、一会儿。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译文: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797-798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移家避寇¹逐行舟,厌见南徐²江水流。
注释:¹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间)、766~779年(大历年间)中,李嘉佑先后曾任台州、袁州刺史。袁晁陷台州并攻下浙东诸州,历时8月,至公元 763年(广德年间)四月始平,所谓移家“避寇”当指此。²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间)乱后,西晋灭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刘宋特于京口设南徐州安置移民。辖境相当今安徽风阳以东、江苏淮河以 南、长江以北地区。其后,辖境南移,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南京东北部及丹阳、宜兴以东,无锡以北地区。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吴越¹征徭非旧日,秣陵²凋弊不宜秋。
注释:¹吴越:古吴国都吴(今江苏苏州市)、古越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吴越泛指今江苏、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²秣陵:古县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南。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千家闭户无砧杵¹,七夕²何人望斗牛³
注释:¹玷杵:持衣石与棒槌。比喻浣洗。²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³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这是复词偏义,主要指牛宿,即牵牛星,一名河鼓,俗称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古时神话,以牵牛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鹊乌群集衔接为桥以便织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诗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战乱中,丈夫被征发,生死不知,谁还能指望有夫妻相会之时。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只有同时骢马客¹,偏宜尺牍问穷愁。
注释:¹马客:指章侍御。骢马,青白色的马。东汉桓舆为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日:“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附桓典)
该诗为公元762~763年、763~764年(广德年间)李为避战乱、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时北方战火尚未熄灭,南方动乱又起,今江苏、浙江一带大多男子被征发;丁壮不存,田野荒芜,无物可收。身为一州之长的李嘉佑都在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当然更难以为生了。

zǎoqiūjīngkǒuzhāngshìshūxiāngwènyīnzèngzhīshí--jiāyòu

jiākòuzhúxíngzhōuyànjiànnánjiāngshuǐliú

yuèzhēngyáofēijiùlíngdiāoqiū

qiānjiāzhēnchǔrénwàngdòuniú

zhǐyǒutóngshícōngpiānchǐwènqióng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