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风里鬓成丝,老眼青山百不宜。犹有中原旧家在,相寻呼酒和新诗。
桃花风里鬓成丝,老眼青山百不宜。犹有中原旧家在,相寻呼酒和新诗。

jiànshàngtáohuā--hánbiāo

táohuāfēngbìnchénglǎoyǎnqīngshānbǎiyóuyǒuzhōngyuánjiùjiāzàixiāngxúnjiǔxīnshī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苏子瞻¹谓李斯以荀卿²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³以其学事秦。
译文: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天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注释:李斯:秦代政治家,曾从荀卿学习,后入秦。秦始皇一全国后为丞相,秦始皇死后追随赵高,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¹苏子赡:即宋代文学家苏拭。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²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李斯是其学生。³未尝:未曾。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当秦之中叶¹,孝公²即位,得商鞅³任之。商鞅教孝公燔(fán)《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huàn)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qì)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¹⁰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¹¹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¹²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¹³者也。
译文: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便宜,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的。为什么呢?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注释:¹中叶:泛指中期。²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在位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³商鞅:战国政治家,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商鞅变法。⁴燔《诗》《书》:烧掉《诗经》、《尚书》等书籍,以统一思想。燔,焚,烧。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见于《韩非子·和氏》所引。⁵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⁶游宦之民:他国来游以求仕进者。⁷因:凭藉,依靠。⁸迄:至,到。⁹一 :一概。¹⁰成法:已成之法。¹¹使:即使。¹²固:本来,原来。¹³习以为善:习以为常,不知其弊。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斯逆探¹始皇、二世²之心,非是³不足以中(zhòng)(chǐ)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zì)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¹⁰,斯非行其学也,趋时¹¹而已。设¹²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¹³,亦以趋时而已。
译文: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采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事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法治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是用来趋附时事罢了。
注释:¹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²二世:秦二世,名胡亥。³是:这样,指行商鞅成法。⁴中:投合。⁵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⁶张吾之宠:张大国君对他的宠爱。张,扩大。⁷是以:因此。⁸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⁹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¹⁰尚督责:李斯上书二世说:“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若此则帝道备。”二世于是“行督责益严”,见《史记·李斯列传》。督,督察,检查。责,责之以法。¹¹趋时:归附时势所需、时尚所好。¹²设:假设,假如。¹³非为仁也:不是为了要行仁政。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bèi)(miù)¹无义,疾首嚬(pín)(cù)²于私家之居,而矜(jīn)夸导誉³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¹⁰¹¹三族¹²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¹³也邪!《易》曰:“眇(miǎo)能视,跛(bǒ)能履;履虎尾,咥(dié)人凶¹⁴。”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¹⁵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译文: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天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但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那些能看见且能走路的人是幸运的,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报应了。
注释:¹悖谬:言行荒谬,不合事理。²疾首嚬蹙: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疾首,头痛。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³矜夸导誉:夸耀谄谀。矜夸,夸耀自己的长处。⁴容:容或,或许。⁵贻:遗留,留下。⁶宴然:安闲的样子。⁷无与者:指不受祸害之累。无与,未遭到祸害。⁸斯:李斯。⁹被:受。¹⁰五刑:本义指墨、劓、刖、宫、杀五种刑罚,这里指李斯受腰斩之刑。¹¹夷:诛灭。¹²三族:父族、母族、妻族。¹³时而信:到一定时候必然应验。¹⁴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语见《易经·履》。指小人虽能窃局高位,作威作福,但最终会得到凶报。眇,瞎一眼。咥,咬。¹⁵卒:最终。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¹儒效²,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³,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dūn)、曾布、张商英¹⁰、蔡京¹¹之伦¹²。曷(hé)¹³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¹⁴足亡人国,固也。
译文:况且人做善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注释:¹颂言:称颂的言语。²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荀子》一书中有《儒效篇》。³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异国来秦任事者,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指出不能“逐客以资敌国”,秦始皇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逐客令。⁴不同术:商鞅的禁游宦与李斯的谏逐客,在政策上是相反的,那是因为李斯开始时实行的还是荀卿之学,与商鞅不同。术,方法。⁵卒出于同:最后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⁶王介甫:即王安石。⁷熙宁新法:熙宁年间实行的王安石新法。熙宁,宋神宗年号。⁸章惇:字子厚,曾为王安石所用,宋哲宗时任为尚书左仆射,再次推行新法。⁹曾布:曾参与制定新法,章惇当权时,他任同知枢密院事,又攻击章惇,主张调和新旧两派的矛盾。¹⁰张商英:字天觉,受章惇荐,任监察御史,对司马光等废新法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¹¹蔡京:字元长,司马光恢复旧法,他任开封知府按期完成,受到赞扬。章惇执政后,他又助其推行新法。崇宁元年(1086年)任右仆射,后又任太师,以推行新法为名,加重剥削,排除异己。¹²伦:同类,同辈。¹³曷:通“何”。¹⁴法术之学:指善用权谋治国的法家学术。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¹,一以委曲变化²从世好³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译文: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注释:¹隐:隐藏的内心世界。²委曲变化:曲意顺从而改变初衷。委曲,同“委屈”,曲意求全。³世好:世人所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¹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²,自难忘(wàng)。千里³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注释:¹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²思量:想念。³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⁴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夜来幽梦¹忽还乡,小轩窗²,正梳妆。相顾³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注释:¹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²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³顾:看。⁴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93-694
2、 文学赏析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臧克家文章整理.

jiāngchéng ·mǎozhēngyuèèrshímèng

shì sòngdài 

shíniánshēngliǎngmángmáng liáng nǎnwàng qiānfén chùhuàliáng zòngshǐ使xiāngféngyīngshí chénmǎnmiàn bìnshuāng 
láiyōumènghuánxiāng xiǎoxuānchuāng zhēngshūzhuāng xiāngyán wéiyǒulèiqiānháng liàoniánniánchángduànchù míngyuè duǎnsōnggāng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译文:乌云连绵足以横越南海,纵是天南地北也能同落一雨。
瞻望匪遥,槛穽斯阻。
(zhān)¹匪遥,槛(kǎn)(jǐng)²斯阻。
译文:翘首瞻望不觉你我相隔遥远,途中却多有陷阱重重拦阻。
注释:¹瞻望:远望;展望。²槛穽:亦作“ 槛阱 ”。意思是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喻人世间的陷阱、牢笼。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译文:梦中我前往随你而游,携手同行互相安抚。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zhù)¹
译文:晏晏笑语还未说到一半,梦中人舍我而去,再不停驻。
注释:¹伫:伫立。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延陵(líng)有宝剑¹,价重千黄金。
译文:延陵季子有把珍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注释:¹“延陵”句:延陵是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的封邑。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观风历上国¹,暗许故人深。
译文:他出使观风要身佩宝剑到上国去,心中把剑暗许给友人徐君。
注释:¹上国:当为鲁国。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译文:归来之时他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头之树,万古以来都知晓他崇友爱友之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懦夫¹感达节²,壮士激青衿(jīn)³
译文:懦弱之夫会因为如此达节而感愧,壮烈之士会因为同学的友谊而激奋。
注释:¹懦夫:谓软弱无能之人。²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且识时务。³青衿:为古之学子或学生之服,常以代指学子、诸生和未仕之文士或读书人。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bào)生荐夷吾¹,一举置齐相。
译文:归叔牙推存管仲给齐桓公,一举之间便成齐国之相。
注释:¹“鲍生”句:鲍生,即鲍叔牙。夷吾即管仲。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译文:此人若不是有好朋友,哪里会产生青云之上的念头。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译文:面临财物绝不随便取得,推托辞让自己那份给更需要的人。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miǎo)难尚¹
译文:后代之人非常称赞归生的贤明,英名高风已远去真是难以再见。
注释:¹尚:超过。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译文: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多君骋(chěng)逸藻(zǎo)¹,掩映²当时人。
译文:友人您啊驰骋美文美词,花聚叶茂自然高上遮掩当时众人。
注释:¹逸藻:超逸之文藻。²掩映:犹遮掩。此为誉美之辞,是谓其友人文采光耀,乃在当时人之上。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yí)¹
译文:案笔撰作文章舒展力振文风颓波,秉持道德冠于常辈之上。
注释:¹彝伦:犹常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卜居¹乃此地,共井²为比邻³
译文:占卜择居就确定住在此地,与您共比邻相傍而居。
注释:¹卜居:后以泛称择地定居。²共井:周时行井田制。³比邻:即近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译文:对云面月弹弄清琴,美酒佳酿欢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薄德中¹²³,忽之如遗尘。
译文:德性浅薄中道被弃,轻蔑忽视如同遗弃尘土。
注释:¹中:帝王所都为“中”,此指唐都长安。²见:此为谒见、晋见。³捐:即捐献。此二句是谓李白曾至长安谒见玄宗献赋之事。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英豪未豹变¹,自古多艰辛。
译文:英豪之人难逢时运地位未变,自古以来多有艰辛。
注释:¹豹变:此喻人之地位转变,由贫贱而显贵。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译文:纵然他人对我疏又远,唯有您应该对我愈发亲近。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奈何成离居¹,相去复几许。
译文:为了什么如今离居相分,此一相别又要经历多少时日?
注释:¹离居:离开居处,流离失所。此“离居”应为离家出行之意,拟李白作此诗时,或有再度离家的打算。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飘风¹吹云霓(ní),蔽目不得语。
译文:无常之风吹挑恶气云黑,掩蔽眼目不可得语。
注释:¹飘风:飘风,无常之风。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译文:投人明珠期望有所报答,人不理解按剑而恐推而拒之。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所思采芳兰¹,欲赠隔荆(jīng)(zhǔ)²
译文:心有所思采集一把芳兰,欲有所赠还远隔着荆渚。
注释:¹采芳兰:喻作诗文。²荆渚:“荆”,胡本作“修”。“荆渚”,可释为荆楚一带的洲渚;然“修渚”则无可释,甚而不讲。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¹
译文:沉郁烦闷我心如醉,恨积于胸我泪又如雨。
注释:¹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¹
译文:愿借东壁之居那点蜡炬光辉,让那余光照我这贫贱的织女。
注释:¹“愿假”二句:此二句是李白以贫女徐吾自喻,以求借邻友之光,而承邻友之惠也。

  陈情,犹陈诉衷情。友人,按此诗陈述:“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知此“友人”当为李白的近邻。诗又云:“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由而可见,李白所向陈情的这位友人,其当时在兖州一带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知名文士。想必开始两人友情甚笃,过从甚密,然突遭变故,中途见弃,交道不终。感情的破裂,李白为此陈忧积恨,但一如既往,对友情坚忠不渝,并在诗中索性挑明此中曲折,坦率、诚挚地表白自己的初衷,希望言归于好。诗又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由而揣知,李白作此诗后,旋即去往徂徕山之“竹溪”。

  在具体表达上,诗人着意于感情的形象化与情感之具体刻画。这主要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季札“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54年)春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活动有所记录。“归生荐夷吾”的故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诗人说管仲一举为齐国之相,位置青云之上,此全靠好友归叔牙所荐,且赞二人交道之高尚。李白用季札挂剑和归叔牙荐管仲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交友之道,亦以此向友人表明心迹。在这友道的标准的基础上,诗人盛赞友人的道德文章,并描述了共井为邻的生活情景。可惜友谊好景不长,中道见弃,因此诗人深感“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使如此,诗人仍然执着于友谊与友道,“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但事实上言归于好已不可能了。思念至此,“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并发出“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之叹,忧恨交积,语极悲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9-21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蝇头¹老子五千言²,鹤背扬州十万钱³。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qióng)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译文:每日里用蝇头小楷书写《老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唯有作诗的灵感勃兴。有时赋颂庄生《秋水》篇,布袍宽松眼前风光月色美无边。名不上那琼林殿,梦不到那豪富的金谷园,做一个海上神仙。
注释:¹蝇头:小字。²老子五千言:指春秋思想家老了所著《道德经》,全书约五千字。《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³“鹤背扬州”句:喻幻想中的财富。《商芸小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话。⁴白云两袖:言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白云,喻洁白无瑕,纤尘不染。⁵吟魂健:指作诗的灵感勃兴,诗兴浓。吟魂:作诗的灵感。赋:这里指诵读。⁶庄生《秋水》篇:《庄子·外篇》的一个篇名。它是以齐万物、一死生为主旨的。⁷风月无边:言无限美好的景色。⁸琼林殿:欢宴新及第进士的场所。琼林:即琼林苑,北宋时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场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西。⁹金谷园:晋豪富石崇的亭园,极豪华富丽,旧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

  这首曲淋漓尽致的发露出作者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该曲起首两句的对仗就出手不凡。在动物门、身体门、专名、数字都一丝不移的工整前提下,作者尽量拉大了两句意象的距离,满足了“正对为劣,反对为优”的对仗标准。前句不明言自己细读老子《道德经》,而以“《老子》五千言”的蝇头小楷代表了这一意境。这种借描叙受作用的客体来反映作用者主体的借意手法,是中国诗歌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李商隐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风雨》)就是一例(《宝剑篇》为唐郭元振借抒壮怀的诗作,本身并不含凄凉之意)。以下“鹤背”句则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集中于一句之中,而主旨则在于“鹤背”,表现出成仙得道所拥有的极度快意。两句都作奇兀的盘空硬语,显示了诗人倜傥不群的豪迈情兴。

  “白云两袖”是翱翔高处的夸语,却同时也是在运用一段道家的典故。南朝齐的道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与白云为侣,曾作诗回答齐武帝问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而笔记载他在山中娱乐宾客,能振袖放出云气(见《古今怪异集成·云》)。结合这一典故,全句便带上了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离尘出世的高士韵味。“吟魂健”,所吟咏赋出的是像庄子《秋水篇》那样的至理道言;身着道家的宽大布袍,胸中包罗了天地万象。这接下来的三句,完满地绘现了得道高士的风神。道家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宗旨与文人希冀获得个性解放的心理颇易合拍,像大诗人李白就曾加入道籍,所以作者在曲中的虔心皈依,是毫不奇怪的。

  末三句则点明了全曲的题旨。“名不上琼林殿”是藐视功名,“梦不到金谷园”是鄙弃富贵。“海上神仙”则是这两句的诠释,也是对全曲的总结。然而唯因有了“琼林殿”、“金谷园”这些人事因素的陪衬,作者所塑造的“海上神仙”,便更多了避世抗俗的积极意味,而与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求道成仙有了截然的区别。全曲给人以豪放的印象,而无夸诞的嫌疑,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