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湖边何处凉,相君亲写德生堂。几多鱼鸟升沉去,留得风莲十里香。
长夏湖边何处凉,相君亲写德生堂。几多鱼鸟升沉去,留得风莲十里香。

shēngtángwèizhàoshìláng--hánbiāo

zhǎngxiàbiānchùliángxiāngjūnqīnxiěshēngtángduōniǎoshēngchénliúfēngliánshíxiāng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细腰宫¹里露(lù)桃新,脉(mò)²无言³度几春。
译文:楚王宫里桃花绽放一派艳丽清新,心念故国默默无语度过多少冬春。
注释:¹细腰宫:指楚王宫。²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³无言:据《左传》载,息夫人被楚文王强纳夫人后,一直一言不发。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至竟¹息亡²³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译文:息国灭亡究竟是因为什么事?可怜金谷园殉情的绿珠这坠楼人!
注释:¹至竟:究竟。²息亡:息国灭亡。³缘:因为。⁴底事:什么事。⁵金谷坠楼人:指绿珠。绿珠是西晋石崇的爱妾。当时赵王伦专政,赵王伦的亲信孙秀派人来向石崇要绿珠,石崇不给。孙秀生气,于是矫诏逮捕石崇。绿珠自投楼下而死。

  作者借诗褒扬绿珠坠楼的贞烈,其意在讽刺息夫人面对强权软弱,苟且偷生。不过,表面上是贬挞妇人,其实质却在批判与妇人相关的当权者。全诗不仅立论新颖,发人深省,而且出语含蓄,温柔敦厚而不失讽喻之旨,可谓咏史诗中的佳作。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细腰宫里桃花绽放一派艳丽清新,信念故国默默无语度过多少冬春。

  这两句用诗歌形象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这里没有叙述,事件是通过描绘的语言和具体的意象表现的。“细腰宫”即楚宫,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淫。这比直言楚宫自多一层含意。息夫人的不幸遭遇,根源也正系于楚王的荒淫。这里,叙事隐含在造语之中。在这楚王的“细腰宫”内,桃花又开了。“桃新”意味着春来,挑起下文“几度春”三字:时光多么容易流逝,然而时光又是多么难捱啊。“桃生露井上”本属成言(《宋书·乐志》),而“露桃”却翻出新的意象,似暗喻“看花满眼泪”的桃花夫人的娇面。“无言”是本事中的主要情节,古语有“桃李无言”,这是另一层双关。“无言”加上“脉脉含情”,形象生动,表达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痛苦。而在无可告诉的深宫,只有“无言”的桃花作她的苦衷的见证了。两句中,桃花与桃花夫人,景与情,难解难分,水乳交融,意境优美,诗味隽永。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说到底息国灭亡究竟是因为何事?可怜金谷园殉情的绿珠这坠楼人!

  诗人似乎要对息夫人一掬同情之泪了。及至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时,读者才知道那不过是欲抑先扬罢了。“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这一点在息夫人对楚王问中原有所表现,却一向未被人注意。

  末句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其事与息妫颇类,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此外,直接对一位古代软弱女子进行指斥也不免过苛之嫌,而诗人把指责转化为对于强者的颂美,不但使读者感情上容易接受,也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它意味着:软弱的受害者诚然可悯,还不及敢于以一死抗争者令人钦敬。

  因此,此诗对人所熟知的息夫人故事重作评价,见解可谓新疑独到,同时又“不显露讥刺”,形象生动,饶有唱叹之音,富于含蓄的诗美。揆之吴乔的两条标准,故宜称为咏史绝句的范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8-1090
2、 凌冰 蒋芸.唐诗断章绝唱.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236

táohuārénmiào--

yāogōngtáoxīnmàimàiyánchūn

zhìjìngwángyuánshìliánjīnzhuìlóurén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一勺¹西湖水。渡江²来,百年歌舞,百年酣(hān)醉。回首洛阳花石³尽,烟百(miǎo)(shǔ)离之地。更不复、新亭(duò)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jí)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译文:眼前一湾湖水(西湖),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目渡江以来,这里就成了君臣上下的偏安之地,在此整日歌舞沉醉,竟然已有百年,回头眺望古都,那洛阳的花石已化为灰烬,京都汴梁的宫殿已经是淹没在渺渺烟雾中的黍离之地。南渡以后,已经没有人再去记挂往日的故地,时间久了,连那些空发感叹的人也没有了。西湖上一片笙管笛箫之声,那精美的船只上仕女杂坐,笑声不断,歌舞不绝。而那像祖逖一样誓将中流击楫、收复中原的人却又在哪里呢?故土沉沦、帝王被掳之千古恨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雪洗呢?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¹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²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³洛阳花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⁴新亭:又名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世说新语》)⁵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⁶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pán)¹未遇,傅岩²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shì)。借问孤山林处士³,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译文:我像那个范滂一样,生平怀着收复失地、再振国威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澄清中原,然而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如同那未遇到文王的姜尚,没被高宗举用的傅说。现在国事要依靠什么来支撑呢?这长江不过是只有一衣带宽而已,那些君王臣子却都说有此天险大可以安然无忧。那些士大夫们依然不问国事,我原本想要和他们议论时局、商讨国事,他们却学林逋隐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如此情状,天下大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¹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²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³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苏轼.《豪放词》.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241

xīnláng··西--wénwēng

sháo西shuǐjiāngláibǎiniánbǎiniánhānzuìhuíshǒuluòyánghuāshíjǐnyānmiǎoshǔzhīgèngxīntíngduòlèihóngzhuāngyáohuàfǎngwènzhōngliúrénshìqiānhènshí

shēngchéngqīngzhìgèngyǒushuípánwèiyánwèiguóshìjīnshuízhàngdàijiāngér便biàndōudàojiāngshénkānshìjièwènshānlínchùshìdàndiàotóuxiàozhǐméihuāruǐtiānxiàshìzhī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上沤浮!
万里孤臣致命秋¹,此身何止上沤(ōu)浮!
译文:出使万里臣孤单一人,如今已到殉身报国的时分。无非是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气泡,我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
注释:¹致命秋:拼命报国的日子沤浮:水中气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dī)羊解乳不¹
译文:敬慕当年苏子卿,誓与汉节同死生,公羊能否生乳何须问!
注释:¹“提携”两句:以汉苏武自许。苏武,西汉大臣,字子卿。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毡饮雪。匈奴扬言:待公羊生乳,始可释。但苏武手持汉节,历尽艰辛十八年,终不屈志。不:同否。
使金组诗的最后一首。据作者自注,金人称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为“会同馆”。自注又说:“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即谓诗人作为宋使有被扣留在金的危险。因此,此诗如一纸气干云霄的壮烈宣言。前两句说不以个人微躯为念,但期以身殉国,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牺牲精神。后两句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自许,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据有关记载,这绝非泛泛之言,出使前作者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万里殉国的决心,在金国的朝廷上也确乎有此惊人的无畏表现,最后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返,耸动朝野。

huìtóngguǎn--fànchéng

wànchénzhìmìngqiūshēnzhǐshàngōu

xiéhànjiétóngshēngxiūwènyángjiě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¹于他县。吾卜居²于南山,距县甲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wēi)(yí)³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bēi)(yàn)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lán)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译文:我天性爱好山水,而我们桐城县的山水特别秀丽,优于其他县。我选择在南山居住,离县城二十多里,前后左右都是平缓的丘冈,绵延曲折,层叠不尽,而惟独没有大山;水则只有池塘和人工修建的小水塘而已,也没有大江大河。至于环绕四周的远山,有的在十里以外,有的在二三十里以外,浮动着雾气,一片碧绿,层层叠叠,立于云外。我曾经认为观赏远山意趣更好,所以这里虽然没有大山,也未尝不令人愉悦。
注释:¹甲:冠,优。²卜居:择地而居。³逶迤:绵延曲折。⁴陂:池塘。⁵堰:人工筑坝蓄水的小水塘。⁶浮岚:山里浮动的雾气。⁷飞翠:好像在飞动的青山。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¹而高。盖屋面²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³。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qiú),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¹⁰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译文:出了大门,沿着院墙向东,有平缓的土丘,土丘的尽头土堆突然升高。大概因为我盖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却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个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间。山上有古松数十株,株株都像盘屈的龙蛇,也有很多其他的杂树。而且有块空地,比较低洼,我打算在这里凿掘一个水池养鱼种荷花,再在池边上种植数十株垂柳。水池的东北方,也有一一块空地,可以种植上千株茅竹。古松的下面再建一个亭子,远处的青山就像屏风一样,陈列在亭子的前面,因此给亭子命名为“数峰”,意思是这个亭子原本为西北那几座山峰而建。估计凿水池、建小亭、种竹的费用,不下几十两银子,可是我的经济能力是达不到的,姑且预先取好名字,等待来日。
注释:¹隆然:突起。²面:朝,面向。³“尽效”句:意谓西北诸峰,历历在目,有如近在怀抱之中。效:致。⁴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这里用以形容松树的形状盘曲如龙。⁵隙地:空闲的土地。⁶个:竹子株数的量词,因竹叶末梢形似“个”字,故有此指。⁷远山如屏:远山排列像屏风一样。⁸盖:发语词,用在句首。⁹金:一两银子曰“一金”。¹⁰姑:姑且、暂且。

  第一段写居南山岗,喜得闲看远山的乐趣,先实写空间,言所居之南山无大山大流,接着由近而远,言看远山更佳;第二段写拟构“数峰亭”,将营造幽雅怡人的佳境,承前述提出未来欲凿池、种竹、筑亭的计划。写作风格清新可爱,简洁锋利,生动酣畅,别有特色,是“实空间”与“虚时间”结合的佳作。

  第一段开篇明义,提出“余性好山水”,与山水有缘、与大自然有缘。接着叙述“山水奇秀,甲于他县”的桐城故乡。作者“卜居”的南山,“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写出“看远山”的佳趣:“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远山”山水画卷。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谐融合,从内心深处感到“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肯定了“看远山”的乐趣。

  第二段先叙述宅东岗顶“隆然”,适宜建亭,再叙述岗顶“面向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岗上已有“古松数十株”,盘曲苍劲;岗下“隙地”再“种竹千个”,清影摇风。作者尚恐不能极其清幽,拟在“隙地”上“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精心谋划,拟营造一个幽雅怡人的环境。最后一句“余力不能也”“以待诸异日”,点出作者毕竟是“数十金”不能支付的寒士,空有一番宏愿。

  这篇文章概括、详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数峰亭的景观。“数峰亭”是作者构想之亭,而非实景。作者驰其想象,写来如见其景,如历其境。文末笔锋一转,写其力不能支付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姑豫名之,以待诸异日”,才将读者带回冷峻的现实。也正因为生活所迫,戴名世以半生的积著,只换得半年的安闲。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退居南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即离开南山,再度赴京,准备明年之谒选,从此,至死才归葬南山。其所谓“以待诸异日”,则成了永久的遗憾。文章于清幽之境中表现了作者孤傲的人格。文中自然流荡着一种淡泊安闲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清)戴名世著;石钟扬编.戴名世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241
2、 姚宝元 苏新立译注.清代游记选粹: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06:9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kōng)(tóng)使节¹上青霄²,河陇(lǒng)³降王款圣朝。
译文:自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镇守崆峒山以后,威名远震直上云霄,河西陇右一带的番王纷纷归降,年年向我大唐拜叩进贡。
注释:¹崆峒使节: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崆峒,山名,有数座山都叫崆峒,这里指的应是属哥舒翰辖内、位于今甘肃的崆峒山。使节,《周礼》:“地官,掌邦国之使节。”²青霄:青天,高空。《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³河陇:河西陇右。河,指黄河;陇,古地名,在今中国甘肃省。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宛马¹总肥²³(mù)(xu),将军数汉(piāo)(yáo)
译文: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又肥又壮,那都是因为它们可以吃到催肥的苜蓿草,哥舒翰大将军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镇关大英雄,可与西汉名将霍去病不分伯仲。
注释:¹宛马:大宛马。大宛(音渊)是古代中亚位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谷地,该国以出产汗血宝马(即大宛马)而著称。²肥:以苜蓿为肥美。³春:一作“秦”。⁴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主要做牧草和绿肥。⁵将军:这里指哥舒翰。⁶只:一作“不”。⁷汉:一作“霍”。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陈留¹(ruǎn)(yǔ)²谁争长,京兆田郎³早见招
译文:试问,现在谁能与拥有陈留阮瑀那般韬略的高适一争高低?恐怕只有京兆的田梁丘您与他的只学谋略不分上下。
注释:¹陈留:地名,今河南省陈留县。²阮瑀:字元瑜,太祖辟为军谋祭酒,管记室。³京兆田郎:指代田梁丘。《三辅决录》:“田风为郎,容仪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⁴见招:左思诗:“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huī)¹赖君才并入²,独能无意向³渔樵
译文:哥舒翰的部下之所以能够人只济济,这完全是靠田九判官您的引荐,现在我唯一期盼的,就是不知您能否也把我推荐给哥舒翰将军呢?
注释:¹麾下:《汉书·高帝纪》:“攻破函谷关,遂至戏下。”颜注:“戏,大将之旗。”戏与麾同。²入:一作“美”。³向:于。⁴渔樵:何孙《赠范云》:“高门盛游侣,谁肯进渔樵。”

zèngtiánjiǔpànguānliángqiū--

kōngdòng使shǐjiéshàngqīngxiāolǒngjiàngwángkuǎnshèngcháowǎnzǒngféichūnxu

jiāngjūnzhǐshùhànpiáoyáochénliúruǎnshuízhēngzhǎngjīngzhàotiánlángzǎojiànzhāo

huīxiàlàijūncáibìngnéngxiàng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