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寒食在山中,柳自青青花自红。寓意本期诗得策,推愁殊觉酒无功。
三年寒食在山中,柳自青青花自红。寓意本期诗得策,推愁殊觉酒无功。
消磨故态全然别,冷落新交转不同。原上子推将隐矣,且呼饧粥对春风。
消磨故态全然别,冷落新交转不同。原上子推将隐矣,且呼饧粥对春风。

sānyuè--hánbiāo

sānniánhánshízàishānzhōngliǔqīngqīnghuāhóngběnshītuīchóushūjuéjiǔgōng

xiāotàiquánránbiélěngluòxīnjiāozhuǎntóngyuánshàngzituījiāngyǐnqiětángzhōuduìchūnfēng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¹以袭裾(jū)²,复氤(yīn)(yūn)³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xūn)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译文: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注释:兰: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草兰,又名春兰。一茎一花,花清香。一茎数花者为蕙,俗名蕙兰。又一种开于秋季,亦一茎数花,以产于福建,故称建兰。¹萧曼:高远的样子。²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³氤氲:气流动荡弥漫。⁴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⁵熏熏:和悦貌。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于焉步兰陔(gāi)¹,循兰池,披条数萼(è)²,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chéng)³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yú)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qiān)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¹⁰,含章贞吉¹¹。露以冷而未晞(xī)¹²,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¹³,香以淡而味逸¹⁴。商飙(biāo)¹⁵为之损威¹⁶,凉月为之增色¹⁷。留一穗(suì)之灵长¹⁸,慰半生之萧瑟¹⁹
译文:于是顺着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说我在这里。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使自己心中高兴。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于是把兰花拾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晒,可能会受不了而生病。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经常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掀起围盖来再三嗅花香。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竞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露因为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秋风虽在为它减却仪容,冷月却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艰贞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
注释:¹陔:田埂。²披条数萼:分开树条数着花朵。³枨:触动。⁴舁:抬。⁵萧斋:书斋的别称。⁶虑:忧虑。⁷党:亲朋相伴。⁸褰:撩起,用手提起。⁹开竟百日:竟然开了百天。¹⁰晚景后凋:绽放得迟,凋谢也晚。¹¹含章贞吉:内涵文采,中心纯正。¹²晞:干。¹³瓣以敛而寿永:花瓣因收敛而保持时间长。¹⁴香以淡而味逸:香气因清淡而长时间有味道。¹⁵商飙:秋风。¹⁶损威:减损威力。¹⁷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艳丽。¹⁸灵长:延绵长远。¹⁹萧瑟:萧条寂寞。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予不觉神心布覆¹,深情容与²。析佩表洁³,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译文:我情不自禁地心神为之倾覆,对它顾眷情深。解下身上的所佩等杂物,沐浴而独处,让自己的思想在空寂中自由驰骋,静静的屋檐风铃缄默不语。那赞颂的歌是这样: “秋雁经过长空,秋天的江水平静无波。兰花却与此不同,经秋更芬芳。秋啊秋啊,你能拿兰花怎么样呢?”
注释:¹布覆:边布盖满,即充满内心。²容与:安逸自得貌。³析佩表洁:解下玉佩表明高洁。⁴浴汤孤处:沐浴后孤居幽处。⁵流思:思绪飞扬。⁶静风琴:没有风而檐闻的铁片不动。风琴:挂在檐间的铁片,风吹相撞发出声音,也称风铃、铁马。

  文章先写发现兰花的经过,然后代兰花拟言,写兰花之情操;接着写作者移兰入室、倍加珍爱,衬托兰花品格的高洁;再接着正面讴歌兰花的“晚景后凋,含章贞吉”的品质;最后,以四言诗作结,寄寓作者的感慨。这篇小赋作者通过对兰花的描写和歌颂,表达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此赋以四六言为主,有骈赋之风,但还是文赋的笔法,灵动流畅。

  文章从闻到兰的香气写起。“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这股香气在天气寒冷、百花凋谢的远方传来,芳香异常,引起作者的惊异。猜想一定是秋兰发出的香气,于是“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这里作者笔下暗示出两个问题:一是兰不以华美艳冶诱人,而是远居幽深,芳香自溢;二是百草披靡而兰花正香,暗示了兰耐严寒、傲雪霜、坚韧自持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既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又为下文“舁之萧斋,置之明窗”的描写做了铺垫。

  作者在寻找兰的时候,果然兰在那里说话了,它大声地喊道:“我在这里。”(“某在斯”)于是作者靠近去看,只见这株秋兰已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它两眼含着泪水,像是有所等待;然而高兴的是采集它的人终于姗姗而至了。这是正面描写秋兰的第一层。作者落笔不俗,将秋兰人格化。兰虽以孤芳傲世,但是毕竟还希望人们闻到它的香气。同时这一描写,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隐居与出世的矛盾心情。

  接着作者把兰抬进自己的书房,以便朝夕相对。又顾虑天气渐冷寒气袭人,于是“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作者在工作百忙之余,也“必褰帘而三嗅”。这层描写充满了诗意,作者对兰不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而且又以夸张的笔墨和激情叙写自己对兰的喜爱,以寄托自己对清高处世生活道路的欣赏。

  从“谁知朵止七花”开始,作者对兰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它虽然开花不多,但却“开竟百日”,而且凋谢得很晚,始终含美于内而又安祥贞静地迎接着气候的变化。直到很冷的时候,花梗已冻得僵直,但仍坚韧很难被折断;花瓣已冻得收缩,但仍像要开放的样子,而且淡淡地散发着香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兰最后留着一朵花儿,挣扎在严寒之中,来安慰半生沦落的人,令之心神感动。因此“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一句,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也是作者对秋兰最大的歌颂和赞美。

  文章最后几句用诗歌的形式结尾,是赋体常用的形式,它起到总括前文的作用。赋的写作特点通常是“体物写志”,因此体物铺叙之后的诗歌结尾,也正是作者点明主题、披露作意的时机。本文“写志”的地方在行文中时有流露,“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现,作者直接提出:兰幽居避世,清高自守,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

  这篇小赋,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对仗,音节的轻重协调,内容新颖,融合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篇赋作者通过赞美兰花不以艳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质及兰花的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性风貌,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

参考资料:
1、 王尧 刘锋杰.大学语文.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210-211页
2、 宫晓卫.清代散文.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56-57页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年年社日¹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pàn)
译文: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注释:¹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春衫著破谁针线¹。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ān)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译文: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注释:¹“春衫”两句: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针线”相呼应,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满了破旧的春衫。

  此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轲,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qīngàn ·niánniánshètíngzhēnxiàn线

huánggōngshào sòngdài 

niánniánshètíngzhēnxiàn线 zěnrěnjiàn shuāngfēiyàn jīnjiāngchéngchūnbàn shēnyóuzài luànshānshēnchù qiáopàn 
chūnshānzhuóshuízhēnxiàn线 diǎndiǎnhánghánglèihénmǎn luòjiěānfāngcǎoàn huāréndài jiǔrénquàn zuìrénguǎn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手里金鹦(yīng)(wǔ)¹,胸前绣凤凰。偷眼²暗形相³,不如从嫁与,作鸳(yuān)(yāng)
译文:待嫁的女子手中正绣着金鹦鹉,胸前绷子床上绣着凤凰。暗中左顾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这样嫁给他,作一生的鸳鸯吧。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望秦川》、《风蝶令》等。杨文生考此词曲调本。¹金鹦鹉:金色鹦鹉,此指女子绣件上的花样。²偷眼:偷偷瞥视、窥望。³形相:端详、观察。⁴从嫁与:嫁给他。从:跟、随。⁵作鸳鸯:比喻结为夫妻;鸳鸯:鸟名,形似野鸭,雌雄双柄双止,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是一个很有点气派的公子哥儿,手里擎的是名贵的鹦鹉,身上著的是绣着凤凰的锦服。“偷眼暗形相”,这是女主人公的活动。“形相”,端详、打量也。一“偷”一“暗”,一个思春心切又不无娇羞的少女出来了。“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一番“形相”之后,女主人公很快地做出了嫁他的抉择。在这里,作者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鸟的意象系列:活的鹦鹉、绣的凤凰、抽象的富于像象征意味的鸳鸯。唐人多以鹦鹉、凤凰对举,如骆宾王诗云:“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又如杜甫诗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但词中的鹦鹉、凤凰似乎只是为了招来鸳鸯。他端详了半天,看到的是他手里的鹦鹉、胸前的凤凰,于是自然而然地,她想到了鸳鸯,选择了鸳鸯。“不如从嫁与”一句颇觉突兀,而“作鸳鸯”又使“不如从嫁与”变得顺理成章,意象的转换揭示了少女的心理变化进程。

  温庭筠借助民间艺术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使这首流于浅近的词饶有趣味,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世俗的、平凡的而又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小景。

nán ·shǒujīnyī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shǒujīnyīng xiōngqiánxiùfènghuáng tōuyǎnànxíngxiàng cǒngjià zuòyuānyāng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游蕲(qí)¹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注释:¹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山下兰芽短浸(jìn)¹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xiāo)²暮雨子规³啼。(萧萧 一作:潇潇)
译文: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杜鹃声声。
注释:¹浸:泡在水中。²萧萧:形容雨声。³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¹?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²唱黄鸡³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¹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²白发:老年。³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30-731 .

huànshā ·yóushuǐqīngquán

shì sòngdài 

yóushuǐqīngquán línlán shuǐ西liú 

shānxiàlánduǎnjìn sōngjiānshājìng xiāoxiāoguī  (xiāoxiāozuò xiāoxiāo )
shuídàorénshēngzàishào ménqiánliúshuǐshàngnéng西 xiūjiāngbáichànghuáng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锦水¹东北流,波荡双鸳(yuān)(yāng)
译文:锦江之水潺潺流向远方,水波荡漾,一对鸳鸯在水波荡漾处快乐相伴。
注释:¹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雄巢汉¹宫树,雌(cí)弄秦草芳。
译文: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家在长安,一个家在芳草迷漫处。
注释:¹汉:指长安一带。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宁同万死碎绮(qǐ)(yì)¹,不忍云间两分张²
译文:但彼此心心相许,宁愿共死也不忍分离。
注释:¹绮翼:鸳鸯美丽的翅膀。²分张:分离。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此时阿娇¹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译文:此时阿娇失宠了,长门宫前无限凄凉,她常常愁苦地独坐到天黑。
注释:¹阿娇:指汉武帝陈皇后。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请司马相如作了一首《长门赋》,以表自己的悲伤之情。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译文:但愿汉武帝还能够顾念往日的恩情,为了这,又岂会顾惜黄金不让司马相如为自己作赋呢?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译文:相如作赋得到了黄金,就喜新厌旧,对卓文君怀有异心了。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译文:他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归 一作:羞)
东流不作西归水¹,落花辞条归故林²。(归 一作:羞)
译文:从来没有见过东流之水返回西去的,凋零落败的花朵也会重返故林。
注释:¹东流不作西归水:用“不见东流水,何时复归西”的语意。²归故林:重返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固 一作:本)
兔丝¹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译文:菟丝本就无情,任风倾倒。
注释:¹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如丝,寄生缠绕在其他植物上。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谁使女萝¹枝,而来强萦(yíng)抱。
译文:但菟丝紧紧地缠在女萝上,与它萦抱在一起。
注释:¹女萝:菟丝有时缠在女萝上,比喻男女的爱情。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译文: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莫卷龙须席¹,从他生网丝²
译文:不要把龙须席子卷起来,任它落满灰尘,生满蛛网。
注释:¹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²从他生网丝:任它生蛛网。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译文:暂且留着琥珀枕头,或许彼此还会有相梦的时候。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译文:覆水难收,弃妾难以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¹
译文:自古以来,至死不相负的爱情,只有青陵台的韩凭及其妻子何氏。
注释:¹青陵台:战国时宋康王所筑造。在今河南商丘。
《白头吟》,传说最初为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要娶茂陵的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才停止纳茂陵女为妾。李白在这首诗里借女子的失宠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无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