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山下鹿门居,消得幽人一草庐。
更有胜如诸葛处,稻花香里看芙蕖。
卧龙山下鹿门居,消得幽人一草庐。
更有胜如诸葛处,稻花香里看芙蕖。
项安世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 5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父老争言雨水匀¹,眉头不似去年颦(pín)²。殷勤³(zèng)中尘
译文:村子里的父老们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今年风调雨顺,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锁眉头地发愁了,也不会再愁无米下锅,而让甑子积满着灰尘。
注释:¹匀:这里指雨量适时适度。²颦:皱眉。³殷勤:态度热切。⁴谢:告别。⁵却:语助词,用在动词之后。⁶甑中尘:谓无米下炊,甑中积满尘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甑:瓦制炊具,可以用于蒸饭。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啼去有时能劝客,小桃¹无赖²已撩(líao)³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译文:树枝上的鸟儿欢快地啼叫着,像是在劝我多喝几杯,桃树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娇艳的花朵,十分逗人喜爱。梨花开满树,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给它新添了一头白发。
注释:¹小桃:即桃树。²无赖:顽皮,淘气。³撩:引逗,挑弄,招惹。⁴白头新:白色的新花。梨花色白,故以“白头”喻之。

  这首词写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变化。

  上片写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他们的眉头不再像去年那般愁苦不展了。古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均匀,风调雨顺,预示着将有一个好的收成,这让村中父老愁眉得展,喜上眉梢,争相告诉做客村中的词人。现在连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们眉头都得以舒展,可以想见去年他们是怎样熬过那样荒歉的年头的。这里“争”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父老们的喜气洋洋状。因为雨水均匀,所以父老的眉头才“不似去年颦”。次句紧承首句之“争言”二字,进一步刻写父老的欣喜状,涵蕴丰富。它暗示了去年的收成有多么糟糕。而“不似”二字,更让人于欣喜中感觉到了他们心中的一丝隐忧,细腻地刻画出村民们在遭受去年的那个荒歉年头后的心有余悸状。“殷勤谢却甑中尘。”现在人们在满怀深情地清洗着蒸食器具上的灰尘。甑上布满灰尘,是因为没有粮食可蒸煮的缘故。“甑中尘”照应次句之“去年颦”,因为去年收成不好,无食可煮,所以甑上生尘,如今村民殷勤除尘,表明今年光景已有所改观。而村民殷勤清洗甑这种一般不常用的炊具,又寓示着家里来了客人,需要设酒作食,隆重款待,从而引出下文。

  下片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清脆的鸟鸣声有时真能把客人劝住不走,园中娇小可爱的满树桃子早已把人撩拔得谗涎欲滴。村中父老殷勤待客,这令词人非常感动,于是便以啼鸟能劝客这种方式将其含蓄地表现出来。此二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声情并茂,通过状写春景来烘托出村中父老待客的热情及其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有时”二字,暗示了这种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因而啼鸟只是有时能劝客,词人当然会为村民们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年景感到了格外高兴。小桃无所谓“无赖”与否,更不会撩拔逗引人,称其“无赖已撩人”正是词人快意心情的传神写照。小桃撩人,这是前面雨水均匀所致。小桃犹能如此,收获时节的大桃的诱人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梨花也作白头新。”这里“白头”既是词人自喻已经衰老,又照应了前之“父老”。词人移情于景,此时的梨花也一同前来助兴,从而使整个画面更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白头新”三字,语意双关,既是写花,更是写人,可以想见出白发苍苍的词人看到村中丰收在望的情景精神为之一振的情状。

  词中流露出山野民风之淳厚及待客之浓情。全篇叙事晓畅,意境清新,承接缜密,环环相扣,情韵悠长,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宋 辛弃疾 崔铭.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264

huànshā--xīn

lǎozhēngyánshuǐyún

méitóushìniánpín

yīnqínxièquèzèngzhōngchén

niǎoyǒushínéngquàn

xiǎotáolàiliāorén

huāzuòbáitóuxīn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¹;临水之观²,宜³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¹⁰空旷幽绝,蕲(qí)¹¹,顷刻之玩¹²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¹³
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好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注释: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¹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²观:观赏。³宜:适宜,应当。⁴去:距离。⁵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⁶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⁷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⁸诚:果真。⁹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以”:于。¹⁰之:去。¹¹蕲:通“祈”,求。¹²玩:欣赏。¹³“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¹过洞庭²,天无纤(xiān)³,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¹⁰,与月相夺¹¹;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¹²,体寒目眩(xuàn)¹³,阆(làng)¹⁴、瑶台¹⁵、广寒之宫¹⁶,虽未尝身¹⁷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¹⁸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¹⁹为备²⁰。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我大约在8月15日去看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¹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²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³天无纤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⁴沙:指金沙堆。⁵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⁶当……之中:处在……之间。⁷“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⁸尽却:全部褪去。却,退。⁹童隶:书童仆役。¹⁰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¹¹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¹²激射:喷射。¹³目眩:眼花。¹⁴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¹⁵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¹⁶广寒宫:即月宫。¹⁷身:亲自。¹⁸如是而止:如此而已。¹⁹于是:在这里。²⁰备:齐全,完备。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文章题虽为《观月记》,但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参考资料:
1、 董选辉编.语文精品诵读 上 八年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318-319

guānyuè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yuèmíngzhōngqiū guān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shèng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 wǎngzhī rényuǎnzhěyòushèng ránzhōngqiūduōyuè chéngguōgōngshì ānjiēlínshuǐ gàiyǒuzhī ruòyuǎnrén kōngkuàngyōujuézhī chéngyǒuhàozhīshì ānnéngxíngérzhīkōngkuàngyōujué  qǐngzhīwánzāi jīnzhīyóujīnshāduī shìměizhě 

    gàiyuèzhīwàngguòdòngtíng tiānxiānyún yuèbáizhòu shādāngdòngtíngqīngcǎozhīzhōng gāoshírèn huánzhīshuǐ jìnzhěyóushùbǎi chuánxià jìnquètóngérdēngyān shāzhīzhènghuáng yuèxiāngduó shuǐpán shājīn guāngcǎishè hánxuàn làngfēng yáotái guǎng广hánzhīgōng suīwèichángshēnzhì dāngshìérzhǐěr gài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éryuǎnrén shìwéibèi shūwéijīnshāduīguānyuè 

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
万古商於(yú)¹地,凭君泣路岐(qí)²
译文:在商於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你我忧伤离别,请你还是不要在这分手之地哭泣吧。
注释:¹商於: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²路岐:歧路;岔道。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固难寻绮(qǐ)¹,可得信张仪²
译文:世上本来就难寻像绮季那样的贤德之人,反而像献商於地骗楚王的张仪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请你千万不要轻信。
注释:¹绮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后泛指隐士。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避秦乱,隐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²张仪:(?一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万荣)人,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
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
雨气燕先觉,叶阴蝉(chán)(jù)知。
译文:天阴欲雨,燕石山燕子会最先寻知,树叶间树阴变得浓密夏蝉会马上寻知。
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
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cēn)(cī)
译文:前行时最忌讳在傍晚时分回望故乡,因为傍晚时的山路望去更加崎岖迢远,让人感到歧路茫茫。

sòngfēngdōuwèi--shāngyǐn

wànshāngpíngjūnnánxúnxìnzhāng

yànxiānjuéyīnchánzhīwàngxiāngyóuwǎnshānwǎngèngcānchà

酒醒。梦才觉,小阁香炭成煤,洞户银蟾移影。人寂静。夜永清寒,翠瓦霜凝,疏帘风动。漏声隐隐,飘来转愁听。
酒醒。梦才觉,小阁香炭成煤¹,洞户²银蟾(chán)³移影。人寂静。夜永清寒,翠瓦霜凝,疏帘风动。漏声隐隐,飘来转愁听。
译文:醉酒后从梦中醒来,小阁楼里的香炭已经烧成了黑灰,映照在窗户上的月影已经移动了位置。人们寂静无语。清静寒冷的夜还很长,绿瓦上凝结了一层白霜。风吹动着帘子,滴漏的声音隐隐传来,听着像那连绵不绝的愁绪。
注释:¹煤:烟气凝结的黑灰。²洞户:窗户。³银蟾:月亮的别称。⁴翠瓦:翠绿色的琉璃瓦。
怎向心绪,近日厌厌长似病。凤楼咫尺,佳期杳无定。展转无眠,粲枕冰冷。香虬烟断,是谁与把重衾整。
怎向¹心绪,近日厌厌长似病。凤楼咫(zhǐ)尺,佳期杳(yǎo)²无定。展转³无眠,粲枕冰冷。香虬(qiú)烟断,是谁与把重衾(qīn)整。
译文:怎奈最近的心情恹恹不振,好像生病一样。佳人居住的凤楼就在咫尺,约会的佳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辗转反侧睡不着,枕头冰冷。小火炉里的烟已经断了,是谁帮我整理了厚厚的被子。
注释:¹怎向:怎奈,奈何。²杳:渺茫。³展转:翻身貌。多形容忧思不寐、卧不安席。⁴香虬:香球,一种小火炉。⁵重衾:两层被子。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¹,低头,说著分携(xié)泪暗流。
译文:雨刚刚晴,远处升起暖暖雾气。幽静的小园里繁花落尽。 伸手轻轻摘下一双红豆,低下头,想起了我们生死相隔,不由泪流满面。
注释:¹红豆子:即相思树所结之子。果实成荚,微扁,子大如豌豆,色鲜红或半红半黑。古人以此作为爱情或相思的象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人去似春休,卮(zhī)¹曾将酹(lèi)²石尤³。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译文:人离开了就像这过去的春天容颜不再,繁华易失。拿着酒临溪伤神。就算是有人面桃花,一叶扁舟,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注释:¹卮酒:古代盛酒的器皿。²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³石尤:石尤风,即逆风或顶头风。⁴桃叶渡:渡口名。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因晋王献之于此歌烦其妾桃叶而得名。后人以此代指情人分别之地,或分别之意。

  这又是一首抒写离愁别绪的词作。“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首句描写了刚下过雨后的小院情景。风雨初晴,小院中落花满地,显得十分幽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种幽静的意境中,可以看到分别在即的两人相对无语泪满眶的景象。

  “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摘泪暗流”,爱人采下两颗红豆,低头和词人说着分别的话语,说着说着,不禁泪流满面。“红豆”,古人常用其象征爱情或相思,唐代诗人王维就曾以红豆为意象,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石尤”是纳兰引用到的典故。纳兰用到这个典故,是说女主人公希望能够效仿石尤氏,化作大风阻止爱人远行。但是天不遂人愿,女主人公的愿望终究破灭,爱人最终乘船离去,分开的两人只能独自品尝自己的忧愁。

  全词的上片追忆往昔,下片则描写别后幽情。“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爱人离开之后,好像连春天也被他带走了,以酒践行时甚至祈祷船在行驶时能够遇上顶头风。

  淡淡的白描,平实如话,真实地传递出女主人公在爱人即将远行时内心中所表露出的愁苦之情,读后别有一番韵昧。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86页

nánxiāngzi··yānnuǎnchūshōu--lánxìng

yānnuǎnchūshōuluòjǐnfánhuāxiǎoyuànyōuzhāishuānghóngdòuzitóushuōzhefēnxiélèiànliú

rénshìchūnxiūzhījiǔcéngjiānglèishíyóubiéyǒuréntáobiǎnzhōuzhǒngyā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