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哉忽尔五年,江空鸥鹭翩翩。有诗多且漫与,有酒无过醉眠。
归哉忽尔五年,江空鸥鹭翩翩。有诗多且漫与,有酒无过醉眠。

qìngyuángēngshēnèryuèyàoshūmǎnyuèháijiànshàngjiātàiyuánniánqiūshìdōngquēérguījīnnián--hánbiāo

guīzāiěrniánjiāngkōngōupiānpiānyǒushīduōqiěmànyǒujiǔguòzuìmián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飞来山¹上千寻塔²,闻说³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注释:¹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²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³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¹遮望眼²,自缘³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¹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²望眼:视线。³缘:因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是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参考资料:
1、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0-12

dēngfēiláif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fēiláishānshàngqiānxún wénshuōmíngjiànshēng  (fēiláishānzuò fēiláifēng )
wèiyúnzhēwàngyǎn yuánshēnzàizuìgāocéng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¹。濯(zhuó)锦江²头新样锦,非宜³。故著寻常淡薄衣。
译文: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注释:¹不似伊:还赶不上你。伊,你。²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锦的产地。³非宜:不适宜。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暖日下重帏(wéi)¹。春睡香凝索²起迟。曼倩(qiàn)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³
译文: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注释:¹下重帏: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²索:须,应,得。³曼倩三句:曼倩是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的字。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个仙人。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底事:这事。儿:对晚辈的昵称。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有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出,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有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似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有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继妻王闰之的外貌形体美和内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15-1118页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钟鸣昼已昏¹,渔梁²渡头争渡喧³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注释:¹昼已昏:天色已黄昏。²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³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¹亦乘舟归鹿门。
译文: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注释:¹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月照开烟树¹,忽到庞公²(qī)隐处。
译文: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注释:¹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²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fēi)¹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²自来去。
译文: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¹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²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
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guī鹿mén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shānzhōngmíngzhòuhūn liángtóuzhēngxuān 
rénsuíshāànxiàngjiāngcūn chéngzhōuguī鹿mén 
鹿ményuèzhàokāiyānshù dàopánggōngyǐnchù 
yánfēisōngjìngchángliáo wéiyǒuyōurénlái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¹中,武陵²人捕鱼为业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¹⁰,落英¹¹缤纷¹²。渔人甚¹³异之¹⁴,复¹⁵¹⁶行,欲¹⁷¹⁸其林。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注释:¹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²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³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⁴缘:沿着,顺着。⁵行:前行,走。⁶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⁷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⁸夹岸:溪流两岸。⁹杂:别的,其他的。¹⁰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¹¹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¹²缤纷:繁多的样子。¹³甚:很,非常。¹⁴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¹⁵复:继续。¹⁶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¹⁷欲:想要。¹⁸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水源¹,便²³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¹⁰数十步,豁然开朗¹¹。土地平¹²¹³,屋舍¹⁴(yǎn)¹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¹⁶¹⁷。阡(qiān)陌交通¹⁸,鸡犬相闻¹⁹。其中往来²⁰种作,男女衣着²¹,悉²²如外人²³。黄发垂髫(tiáo)²⁴,²⁵怡然²⁶自乐。
译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注释:¹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林:代指桃花林。尽:消失(词类活用)。²便:于是,就。³得:发现。⁴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⁵若:好像……似的。⁶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⁷:起初,刚开始。⁸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⁹复:又,再。¹⁰行:行走。¹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¹²平:平坦。¹³旷:开阔;宽阔。¹⁴屋舍:房屋。¹⁵俨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¹⁶之:这。¹⁷属:类。¹⁸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¹⁹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²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²¹衣着:穿着打扮。²²悉:全,都。²³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²⁴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²⁵并:都。²⁶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见渔人,乃大惊¹,问所从来²。具³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¹⁰妻子¹¹(yì)¹²来此绝境¹³,不复¹⁴出焉¹⁵,遂¹⁶与外人间隔¹⁷。问今¹⁸是何世,乃¹⁹不知有汉,无论²⁰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²¹具言²²所闻²³,皆叹惋²⁴。余²⁵人各复延至²⁶其家,皆出酒食。停²⁷数日,辞²⁸²⁹。此中人语(yù)³⁰云:“不足³¹(wèi)³²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注释:¹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²从来:从……地方来。³具:全都。⁴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⁵要:通“邀”,邀请。(通假字)⁶咸:副词,都,全。⁷问讯:打听消息。⁸云:说。⁹先世:祖先。¹⁰率:率领。¹¹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¹²邑人:同县的人。¹³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隔绝。¹⁴复:再,又。¹⁵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¹⁶遂:于是。¹⁷间隔:隔断,隔绝。¹⁸今:现在。¹⁹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²⁰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²¹为:对、向。²²具言:详细地说。²³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²⁴叹惋:感叹,惋惜。²⁵余:其余,剩余。²⁶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²⁷停:停留。²⁸辞:辞别。²⁹去:离开。³⁰语:告诉。³¹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³²为:介词,向、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既出¹,得其船,便扶向路²,处处志之³。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人随其往,寻向所志¹⁰,遂¹¹迷,不复¹²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注释:¹既:已经。²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³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⁴及:到达。⁵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⁶诣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⁷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⁸即:立即。⁹遣:派遣。¹⁰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¹¹遂:终于。¹²复:再。¹³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高尚¹²³,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¹高尚:品德高尚。²士:隐士。³也:表判断。⁴欣然:高兴的样子。⁵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⁶未果:没有实现。未:没有。果:实现。⁷寻:不久。⁸终:死亡。⁹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táohuāyuá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ìntàiyuánzhōng língrénwéi yuánxíng wàngzhīyuǎnjìn féngtáohuālín jiāànshùbǎi zhōngshù fāngcǎoxiānměi luòyīngbīnfēn rénshènzhī qiánxíng qiónglín 

    línjìnshuǐyuán biàn便shān shānyǒuxiǎokǒu fǎng仿ruòyǒuguāng biàn便shěchuán cóngkǒu chūxiá cáitōngrén xíngshùshí huòránkāilǎng píngkuàng shěyǎnrán yǒuliángtián měichí sāngzhúzhīshǔ qiānjiāotōng quǎnxiāngwén zhōngwǎngláizhòngzuò nánzhuó wàirén huángchuítiáo bìngrán 

    jiànrén nǎijīng wènsuǒcónglái zhī biàn便yāohuánjiā shèjiǔshāzuòshí cūnzhōngwényǒurén xiánláiwènxùn yúnxiānshìqínshíluàn shuàirénláijuéjìng chūyān suìwàirénjiàn wènjīnshìshì nǎizhīyǒuhàn lùnwèijìn rénwèiyánsuǒwén jiētànwǎn rényánzhìjiā jiēchūjiǔshí tíngshù  zhōngrényún  wèiwàiréndào   (jiànzuò jué )

    chū chuán biàn便xiàng chùchùzhìzhī jùnxià tàishǒu shuō tàishǒuqiǎnrénsuíwǎng xúnxiàngsuǒzhì suì  

    nányángliú gāoshàngshì wénzhī xīnránguīwǎng wèiguǒ xúnbìngzhōng hòusuìwènjīnzhě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榴花照眼¹明,枝间时见²³初成。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¹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²时见:常见。³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¹此地无车马²,颠倒³青苔落绛(jiàng)
译文: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¹可怜:可惜。²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³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⁴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liúhuā

hán tángdài 

yuèliúhuāzhàoyǎnmíng zhījiānshíjiànchūchéng 
liánchē diāndǎoqīngtáiluòjiàng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