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
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
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
子细推寻著,茫然一场愁。

shīsānbǎisānshǒusānliù--hánshān

shìyǒuděngliúyōuyōushìtóuchūzhījiěyúnbǎiyōu

wèndàodàohuìwènqiúzituīxúnzhemángránchǎngchóu

寒山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译文:山,高耸入云端。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倒海翻江¹卷巨澜。奔²³急,万马(hān)
译文: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注释:¹倒海翻江:形容声势、力量的巨大。这是形容水势之浩大。也作“翻江倒海”和“翻江搅海”。²奔:急行,急跑,犹如奔驰,狂奔,飞奔。³腾:本指马奔跃,即骏马在奔驰中向上跳跃。⁴万马:千军万马之略。⁵战:战斗,激战。⁶犹:正在。⁷酣:本指尽酒量畅饮,痛饮,这里指酣战,即不但久战未歇,而且正处在激烈、起劲的势头上。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刺破青天¹(è)未残²。天欲³(duò),赖其间
译文: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注释:¹青天,晴朗的天宇,由于晴朗而愈显其高远,因而刺破青天之山,自然也就愈加峻峭。²残:残损、残缺、毁坏。³欲:要,将要。堕,落下,掉下来。⁴赖:依赖,依靠。⁵以:用。⁶拄:支撑。⁷其间:指天地间。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它们虽是小令,但格调却是雄浑豪放的。意境磅礴、壮观、豪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赞叹、抒情、寄意并举;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节奏紧凑,回肠荡气,非同凡响。

  第一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毛泽东引了一首民谣作为原注,那民谣正是极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仅仅“离天三尺三”,因此“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红军在这样的高山面前,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里的“快”字是状写马的行进速度的,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无畏色,没有止步。依旧快速前进;而骑在马背上的人则更神气了,居然还要加劲扬鞭催快马,因而人、马都飞驰而过。未下鞍,一是说红军的马过时没有卸鞍,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的习惯;二是说红军过时没有下马,当然也不会低头,一反民谣所说的“人过要低头”的习惯;那么,无疑是高山低头了。同样险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马面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便富于神奇性地反衬了红军足以征服一切艰难险阻而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写得很幽默,待到纵马扬鞭飞奔过去以后,再回头仰望,不觉猛然大吃一惊。惊,既是对极高极险的山望而吃惊,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翻越高耸云天的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的神情。“离天三尺三”并非实数,而是夸张,用夸张笔法极写山之高峻,从而反衬、烘托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和实现战略转移的急迫心情。

  第二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大,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的气概。毛泽东首先用大海来比喻、描写山:“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泽东从高处放眼望去,千山万岭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觉势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连天排空,汹涌澎湃。接着,又用驰骋中的万马来比喻、描写山:“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诗圣杜甫在《病橘》中用过“奔腾”一词: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即飞奔急驰之意。毛泽东再加一“急”字,则其快如飞之速度已达极点。毛泽东久望险峻的群山,联系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深切体验,因此又觉得它们恰如鏖战中的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毛泽东连用两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雄伟的气势。

  但是,在毛泽东的艺术构思中,山的雄姿与红军的雄姿是相对应的,写山就是为着写红军。群山万岭的雄伟气魄,正可见红军的伟大气魄。群山万岭正是红军历经之地,因此人们既可想见红军在那里急速进军的英雄姿态,也可想见红军在那里的战斗姿态和激战场面,从而使雄姿英发、骁勇善战的红军形象,巍然屹立起来了。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云贵山峦的气势形貌。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诗人用如此气势磅礴的笔法来写小令,这在词的创作史中前无古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袖辛弃疾曾经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用山的矫健妩媚来写自己的个性品格。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已经是对传统本色词的突破,而千载之后的伟人毛泽东则更为大胆地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具有崭新面貌的小令。虽然宋末的风雅派词人张炎曾说,“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乐府指迷》),强调的是小令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气魄胸襟,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小令,可以说是大手笔、大气概。

参考资料:
1、 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2007:169-175

shíliùlìngsānshǒu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ān kuàijiābiānwèixiàān jīnghuíshǒu tiānsānchǐsān 

shān dǎohǎifānjiāngjuǎnlán bēnténg wànzhànyóuhān 

shān qīngtiānèwèicán tiānduò làizhǔjiān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城中爆竹已残更¹,朔(shuò)²翻江意未平。
译文:五更时分城中的爆竹已经放完了,北风吹得江水翻涌,心情难以平复。
注释:¹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²朔吹:北风。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多事鬓(bìn)¹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译文:经历坎坷,双鬓也随着时节一年一年变白,只能让明亮的灯火来慰藉自己。
注释:¹鬓毛:鬓发。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比量¹旧岁²聊堪喜,流转殊方³又可惊。
译文: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聊聊无几,只是四处流转异乡。
注释:¹比量:比较。²旧岁:过去的一年。³殊方:远方。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译文:明天我要登上岳阳楼,遥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钟山¹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²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huái)³
译文:紫金山巍峨的轮廓中,能看到层层叠叠的亭台楼阁。夜晚的江面上,雾气朦胧中依稀可见山峦的青翠颜色。明月曾经俯瞰六朝古都,清冷的月夜笼罩着秦开河。
注释:建康:南京市。¹钟山:南京城的紫金山,由于常年山顶紫雾缭绕而得名。²六朝:指建康,也就是南京。曾经是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的都城。³秦淮:流经南京市,最后汇入长江。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寂寞处,两潮¹回。黯愁怀。汀(tīng)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译文:寂寞的岁月在每天的早潮和幕汐中流逝,暗自惆怅伤怀。岸边的花朵沐浴着秋雨,微风悠闲地拂过雨中的树木,又是一年秋季啊。
注释:¹两潮:朝为潮,晚为汐。

  词的上阕是作者站在秦淮河畔的怀古所见。开篇两句“钟山”“楼台”“晚翠”等景物,实际上都是江中的倒映。“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下阕转为悲秋,依然从景物着笔,围绕着秦淮河来写。“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全词上阕怀古,下阕悲秋,怀古是悲秋的基础,悲秋是怀古深化,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秋意,隐含历史变换的沧桑,所描绘景物都以秦淮河为中心,意象密集而又有条理。

  词的上阕是作者站在秦淮河畔的怀古所见。

  开篇两句“钟山”“楼台”“晚翠”等景物,实际上都是江中的倒映。“楼台”本在钟山之上,作者站在江边观察水中倒影,“楼台”也自然就在“钟山影”中了。“江烟晚翠开”是写江上的烟雾消散,露出水面的倒影,这倒影的内容正是暮色下翠绿的钟山。这两句在叙述顺序上是倒装,因为只有先“江烟”散,才能看到倒影的钟山、楼台,倒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依然写江中倒影,但时间已是晚上。明月倒影在秦淮水中。故曰“满秦淮”。“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清夜里月光辉映下的秦淮河,分外瑰丽多姿。

  下阕转为悲秋,依然从景物着笔,围绕着秦淮河来写。

  “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作者个人的愁绪。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写江上的秋雨,一个“细”字,一个“闲”字,与上文“寂寞”二字呼应。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全词上阕怀古,下阕悲秋,怀古是悲秋的基础,悲秋是怀古深化,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秋意,同时又隐含着历史变换的沧桑,二者缺一则悲凉之感大减。作者所描绘的诸多景物都以秦淮河为中心,意象密集而又有条理,这是本词的特色。宋黄升在仲殊《诉衷情》一调下有这样的评价:“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调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

参考资料:
1、 刘石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408
车遥遥,马憧憧。
车遥遥¹,马憧(chōng)²
译文:驿马奔驰在长远的路途,一路上马蹄飞跃,马影摇曳晃动着。
注释:¹遥遥:长远的距离。²憧憧:晃动,摇曳不定。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君游东山¹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²
译文:你骑马长游泰山之东,我只有紧随着秋风向东吹去才能追逐着你。
注释:¹东山:泰山顶东侧(山东省泰安市)。因为这里可以观看日出时的美景,故称为日观峰。亦称为东山。²西风:秋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愿我复星君复月,夜夜流光¹相皎(jiǎo)²
译文: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
注释:¹流光:光彩闪耀、辉映的样子。²皎洁:光明洁白。
月暂晦,星常明。
月暂晦(huì)¹,星常明。
译文:秋夜!月儿常暮掩在云堆里,而星星却辉映高挂着,多么的期待月儿的出现!
注释:¹晦:昏暗不显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留明待月复,三五¹共盈盈²
译文:期待那十五月圆盈满时,你我星月皎洁辉映成天之佳偶。
注释:¹三五:十五日。²盈盈:充满的样子。

chēyáoyáopiān

fànchéng sòngdài 

chēyáoyáo chōngchōng 
jūnyóudōngshāndōngdōng ānfènfēizhú西fēng 
yuànxīngjūnyuè liúguāngxiāngjiǎojié 
yuèzànhuì xīngchángmíng 
liúmíngdàiyuè sāngòngyíngyíng 
把酒直须判酩酊,逢花莫惜暂淹留。
把酒直须判酩(mǐng)(dǐng)¹,逢花莫惜暂淹留。
译文:与好友饮酒就得痛痛快快地喝他个一醉方休,同道的人一起赏花赋诗也要尽兴不要匆匆忙忙,因为花期短暂不等人。
注释:¹酩酊:指醉得迷迷糊糊的。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译文:我们即使能活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也有一半是忧伤和悲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