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木樨开,香传好客来。庞公隐能出,杜老句欣陪。
三见木樨开,香传好客来。庞公隐能出,杜老句欣陪。
市近心终远,交亲语易谐。柯山玉溪水,人道谓何哉。
市近心终远,交亲语易谐。柯山玉溪水,人道谓何哉。

chāngsòngchéngshīyùnchéngzhīèr--hánbiāo

sānjiànkāixiāngchuánhǎoláipánggōngyǐnnéngchūlǎoxīnpéi

shìjìnxīnzhōngyuǎnjiāoqīnxiéshānshuǐréndàowèizāi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门前不改旧山河¹,破虏(lǔ)曾轻马伏波²
译文: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缅怀郭氏,他的功劳大概要胜过东汉的马援。
注释:汾阳:指郭子仪。郭子仪是安史之乱后重建唐王朝的关键人物,封汾阳王。参看张籍《法雄寺东楼》:“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¹旧山河:江山依旧。²马伏波:即马援,他曾佐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王朝,因南征有功,封伏波将军。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今日独经歌舞地¹,古槐²疏冷夕阳多。
译文:今日独自经过汾阳旧宅的歌舞楼,只见夕阳映照着萧疏冷落的宅前古槐。
注释:¹歌舞地:即歌舞楼,郭予仪曾建歌舞楼,纵情声色。²古槐:古代贵族住宅前多植槐树。

  这首诗前二句歌颂郭子仪恢复山河的功绩,超过了马援。后两句正面描绘渲染汾阳旧宅今日之冷落荒凉。全诗通过描写郭氏旧宅凄凉衰败的景象,抒发了对郭子仪的怀念之情,同时感叹统治者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寄意深婉,造境苍凉。

  首句照应题面,写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次句再强调郭子仪恢复唐室之功勋。东汉马援,曾封伏波将军。诗人拿马援与郭子仪相比较,这不仅仅是因为“波”字与“河”字押韵,而且还因为二人的战功类似,即都是“破虏”,都是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建立了殊勋。所以,这种比较是很中肯的。但郭子仪的功勋远远超出马援之上,理应受到唐室的长久尊重,这就为后文描写唐室对功臣之薄作了有力的衬跌。

  诗的后二句,描写郭子仪旧宅已经冷落荒废。末二句写郭子仪故居荒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又据张籍诗,汾阳旧宅位于“古槐深巷”,所以结句写的“古槐疏冷”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诗人在反映这一真实的生活现象时,没停留在复述事实上,而是注意了溶情于景,作了艺术渲染。昔日的歌舞地,不见人群车马,只见草木,巳显示其冷落,而且树木也稀疏得不能蔽日,所以这里的夕阳光辉特别多,这就更加衬托出了故宅的荒凉。

  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汾阳旧宅,但它的意旨没有停留在咏怀陈迹上,它还具有讽刺朝廷对功臣冷薄寡思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盛唐中唐咏怀古迹的诗歌传统,善于把历史事实与眼前景象融合成为意境。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郭子仪恢复唐室山河的史实与眼前所见古槐夕阳景象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这个意境既有历史内容,又有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764-765页

jīngfényángjiùzhái--zhào

ménqiángǎijiùshāncéngqīng

jīnjīnghuáishūlěngyángduō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nì)¹儿女语,恩怨相尔汝²
译文: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注释:¹昵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²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划然¹变轩昂²,勇士赴敌场。
译文: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注释:¹划然:忽地一下。²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浮云柳絮无根蒂(dì),天地阔远随飞扬¹
译文:一会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然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注释:¹“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
(xuān)(jiū)¹百鸟群,忽见孤凤皇²。(凤皇 一作 凤凰)
译文: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注释:¹喧啾:喧闹嘈杂。²凤皇:即“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jī)¹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译文: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注释:¹跻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嗟余有两耳,未省(xǐng)¹听丝篁(huáng)²
译文: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注释:¹未省:不懂得。²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自闻颖师弹,起坐¹在一旁²
译文: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注释:¹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²旁:一作“床”。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推手¹(jù)²止之,湿衣泪滂滂³
译文: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注释:¹推手:伸手。²遽:急忙。³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乎尔诚能¹,无以冰炭置我肠²
译文: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注释:¹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²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此诗写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形象的刻画为效果的描写提供了根据,而效果的描写又反证了形象的刻画的真实可信,二者各尽其妙,交互为用,相得益彰。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3-795

tīngyǐngshītánqín

hán tángdài 

ér ēnyuànxiāngěr 
huáránbiànxuānáng yǒngshìcháng 
yúnliǔgēn tiānkuòyuǎnsuífēiyáng 
xuānjiūbǎiniǎoqún jiànfènghuáng  (fènghuángzuòfènghuáng 
pānfēncùnshàng shīshìluòqiānzhàngqiǎng 
jiēyǒuliǎngěr wèixǐngtīnghuáng 
wényǐngshītán zuòzàipáng 
tuīshǒuzhǐzhī shī湿lèipāngpāng 
yǐngěrchéngnéng bīngtànzhìcháng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玉指朱弦轧(yà)¹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译文:纤纤玉指调弄着琴弦,使音色由嘈杂至纯净,弹出来的曲调就像湘妃对舜的思念一般哀怨婉转。
注释:¹轧: 一种嘈杂声。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初疑飒(sà)¹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译文:琴声开始时疑是强有力的寒风吹过,后来又像傍晚时分的细雨绵绵。
注释:¹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近比流泉来碧嶂(zhàng)¹,远如玄鹤下青冥。
译文:这声音近时犹在耳畔,仿佛泉水流泻于青色的山峰;缓缓远去时,又如黑鹤从幽远的苍穹飞下。
注释:¹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译文:深夜里弹奏之后倍感惆怅,只见那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沾湿。

wénqín--sūnshì

zhǐzhūxiánqīngxiāngfēichóuyuànzuìnántīngchūliángfēngjìn

yòushìxiāoxiāolíngjìnliúquánláizhàngyuǎnxuánxiàqīngmíng

shēndànkānchóuchàng湿shīcónglányuèmǎntíng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粉壁图仙鹤¹,昂藏真气多。
注释:¹仙鹤: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xiān)¹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注释:¹鶱:(鸟)向上飞的样子。

yǒngshěnghuà--sòngzhīwèn

fěnxiānángcángzhēnduō

xiānfēijìngdāngshìliànēn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
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
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
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
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
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
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

  以上四首诗,分为两组,写作于南齐永明(483—493)年间。“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传说萧赜未登基前,曾游历樊城、邓县(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熟悉了《估客乐》这一支歌曲。(估客,同“贾客”,行商之人)他当上皇帝后,因追忆往事,写过以“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为内容的两首《估客乐》诗,并让乐府官吏奏入管弦以教习乐工。但他的歌辞写得不好,无法同原来的曲调谐合,于是他召来僧侣宝月,命宝月重新写作了两首《估客乐》辞。宝月的作品,很快就同歌曲谐合了。乐府歌人还在歌中加上了表达感忆意思的和送声,使歌曲大行于世。后来,宝月又续作了后两首诗,让乐工在齐武帝萧赜驾龙舟游观五城时歌唱。这几首歌而且被编入舞蹈,在南齐时由十六人表演,在萧梁时由八人表演。直到唐代武则天时,宫廷乐工还能歌唱《估客乐》辞。《古今乐录》、《通典》、《旧唐书》、《通志》、《文献通考》都记载了关于《估客乐》的上述故事,可见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乐府歌辞。

  这四首诗的主要特色,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细致地描写了一位楚地女子思念恋人的形象和感情。诗中第一首用送别时拔钗相赠的细节,表现了这位女子的依依难舍之情。第二首是这女子对恋人的嘱咐。虽然她说“无信心相忆”,但她的意思却重在“有信侬寄书”。她的嘱咐译成白话文是:“若是有信人来,请多多托寄书信;若是没有信人来,常想着我不要忘记。”这样就不仅把女子的深情和体贴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后面“借问艑上郎”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第三首描绘的是这位女子焦急等待的情态:她每逢扬州来船,就要去寻觅自己的恋人,探问恋人的音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相思的情节。第四首是这位相思女子的自忖。她想到:当客船初发扬州的时候,桅杆如林,估客们怎么会有机会相互问讯呢?她的深切怀念,遂由于这种自慰而显得细腻、隽永。这四首诗虽然分为两组,写作于不同时候,但其间有很明显的相互联系:每组前一首都描写主人公的动态形象,刻划一个外部行为的细节;每组后一首都描写主人公的静态形象,刻划一个内心活动的细节。从送别到思念,两组作品又相互呼应。所以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件和谐统一的、美丽动人的艺术珍品。

  这四首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本色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富有个性。这一特点正好是同上一特点相互配合的。诗中“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一句很可能采自当时的俗谚,它用“十里”“九里”之比,很精炼地概括出“恨不能陪伴始终”这样一层意思。诗句中的“侬”是当时的南方方言,是自称之词。在第一首诗中,两个“侬”字联用,一下就把诗篇的代言特色(即第一人称特色)显示出来了;而且,用“侬”而不用“妾”,便表现了作品的朴野自然之美。“瓶落井”是古代的民间成语,意思相当于石沉大海,经常用于描写恋人之间的关系。敦煌曲子辞(伯3123写本)中有“一只银瓶子,两手拴,携送远行人”的诗句,便是用银瓶来象征始终不渝的恋爱关系的。这里则反用,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恋人的忠贞和期待。此外,“艑”是吴楚人对大船的称呼,《荆州土地记》曾说过“湘州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的话。“珂峨头”指船头的装饰如高耸的玉马笼,古人称马笼头上的玉饰为“珂”,称高耸的状态为“峨”。“欢”是当时的吴语,意即情郎,例如《子夜歌》说:“欢愁侬亦惨”。“五两”则是楚语,指船上侯风的竹竿。例如《文选·江赋》李善注引许慎语说:“綄,侯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王周《船具诗序》说:“有樯,有五两,有帆,所以使风也。”故敦煌曲子辞《浣溪沙》中也有“五两竿头风欲平”的诗句。——这些现在看来很生僻的辞语,在当时其实是楚人的俗谚口语,是很平常的。这些语言既生动明快,又密切吻合歌辞主人公的身份,在塑造形象、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可以把宝月的《估客乐》评为富有艺术个性、达到自然传神这种高超境界的好诗。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者还通过作品的个性反映出了时代的个性。在南北朝时代,由于北方连年战乱,而南方则保持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故水陆交通和商业贸易在南方显得比较发达。扬州(今南京市)和襄阳(今属湖北)就是两个水运重镇和商业重镇。《估客乐》正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送别情郎去经商的故事题材的。这时的音乐文学显现了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楚地成为同吴地并列的一大音乐中心;其二是城邑音乐异军突起,代表了对民歌民谣的集中。清商曲中的西曲歌,以及西曲歌中的《襄阳乐》、《石城乐》、《江陵乐》、《寻阳乐》(襄阳、石城、江陵、寻阳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很明确地反映了这两个特点。故西曲中的《估客乐》也可以看作这时的新的音乐潮流的代表。另外,随着南方经济的发达,在豪门大族中产生了一批以“妾”、“婢”为名义的歌妓。她们的表演,使得当时的清商曲辞富于女性特色。《估客乐》也就是这样一种极尽温柔妩媚之致的作品。其实,齐武帝的诗作不能配合管弦而宝月的诗作能够与管弦“谐合”的原因就在于宝月的《估客乐》在题材、文学风格、音乐特征上都密切吻合了表演需要和时代气氛。后来,陈后主、北周庾信、唐代李白、元稹、张籍、刘禹锡、刘驾等人都作过以《估客乐》或《贾客词》为题的诗歌,但没有哪一篇能比得上宝月的作品,这也是因为:宝月的《估客乐》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91-894页

shǒu--shìbǎoyuè

lángzuòshíxíngnóngzuòjiǔsòng

nóngtóushàngchāilángyòng

yǒuxìnshùshūxìnxīnxiāng

zuòpíngluòjǐngxiāo

biànétóuchùyángzhōu

jièwènbiànshànglángjiànnóngsuǒhuān

chūyángzhōushíchuánchūpíngjīn

liǎngzhúlínchùxiāngx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