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使传宣泛食时,去年今日侍龙墀。
江城牢落追前事,一寸丹心只自知。
敕使传宣泛食时,去年今日侍龙墀。
江城牢落追前事,一寸丹心只自知。
李壁

李壁

李壁,《宋史》写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谥文懿。眉之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 1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当年书剑揖(yī)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译文:想当年我文武双全,三公贵族也刮目相看;谈吐间气势如虹,豪气冲云天。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zān)华发¹醉秋风。
译文:沙场上战鼓雷鸣、烟尘蔽日,我独有壮志满怀;现如今却只见白发丛生,秋风中自斟独醉伤怀。
注释:¹华发:花白得头发。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梦回松漠榆(yú)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译文:屡屡梦回榆关之外的大漠,醒来后却只能在乡村中慢慢变。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¹久埋巴硖(xi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译文:我的朋友独孤策长眠在巴峡,我在灯前感慨还有谁能倾听我想上阵杀敌的壮志雄心?
注释:¹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经故去十年。

gǎnjiù--yóu

dāngniánshūjiànsāngōngtánshéyúnhóng

shízhàngzhànchénzhuàngzhìzānhuázuìqiūfēng

mènghuísōngguānwàishēnlǎosāngcūnmàizhōng

shìjiǔmáixiádēngqiánkāngkǎishuítóng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译文: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微月¹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译文: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注释:¹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¹
译文: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注释:¹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有竹林宅¹,别来蝉再鸣。
译文: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注释:¹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月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月,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月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月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165页
昔读韦公集,固多滁州词。
昔读韦公¹集,固多滁(chú)州词。
译文:从前阅读韦应物先生的集子,有许多在滁州写的诗句。
注释:¹韦公:指中唐诗人韦应物(737-78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三卫郎,吏部员外郎,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十卷。以田园山水诗著称。
烂熳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烂熳¹写风土²,下上穷幽奇³
译文:他以焕发的文采描绘当地风土,上下求索,写尽幽深奇妙的自然景物。
注释:¹烂熳:焕发,此指文采焕发。²风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³穷幽奇:谓写尽幽深奇妙的自然景物。
君今得此郡,名与前人驰。
君今熳此郡,名与前人驰。
译文:你如今来主管这个州郡,诗名正好跟韦先生并驾齐驱。
君才比江海,浩浩观无涯。
君才比¹江海,浩浩观无涯。
译文:你的才情像江海一样浩渺,广阔得望不到边极。
注释:¹比:犹言“如”、“似”。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译文:落笔宛如高高扬起的船帆,十幅帆又被顺风吹得满满涨起。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译文:一开船就走一千里,只不过是顷刻须臾。
寻常行舟舻,傍岸撑牵疲。
寻常¹行舟舻(lú)²,傍岸撑牵疲。
译文:哪儿像普通人行舟,傍着河岸撑篙、牵缆费尽力气。
注释:¹寻常:指寻常人,一般人。²行舟舻:即行舟。舻,船。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为。
有才苟如此,但恨¹不勇为²
译文:你的才情是那样高华绝世,只遗憾写作还不十分努力。
注释:¹恨:遗憾。²不勇为:谓欧公写作尚不够多。
仲尼著春秋,贬骨常苦笞。
仲尼¹著春秋²,贬骨常苦笞(chī)
译文:仲尼写成《春秋》一书,一字寓褒贬,宛若鞭打痛到骨髓里。
注释:¹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²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译文:后世每个朝代都有史书,善和恶毫无遗漏。
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君能切(qiè)体类¹,镜照嫫(mó)²与施³
译文:一一载入典籍你能洞察事物,分辨体式类别,就像明镜照出丑妇和美女。
注释:¹切体类:深入事物的体式、类别。²嫫: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女,黄帝时人。³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后常用作绝色美女的代称。
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直辞¹鬼胆惧,微文²奸魄³悲。
译文:刚直的言辞让鬼魅吓破了胆,深寓褒贬的诗句使奸人悲伤战栗。
注释:¹直辞:刚直的言辞。²微文:意含褒贬的文字。³奸魄:指奸佞之人。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译文:不去描写儿女的相思恋情,不去创作风花雪月的诗句。
唯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
唯存先王法¹,好丑无使疑。
译文:只须保存上古的礼法、准则,好坏是非不容混同一体。
注释:¹先王法:犹言上古的礼法、法则。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译文:哪儿会求取一时的声誉,应该期望千载以下的知己。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此外有甘脆¹,可以奉亲慈²
译文: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注释:¹甘脆:美味的食物。²亲慈:指母亲。
山蔬采笋蕨,野膳猎麏麋。
山蔬采笋蕨(jué)¹,野膳(shàn)²猎麏(jūn)³(mí)
译文:山中采摘来竹笋、蕨菜,想吃野味就把麋鹿猎取。
注释:¹蕨:菜名,嫩叶可食。又名拳菜、紫蕨。²野膳:犹言“野味”。膳,所食之物。³麏:兽名,指獐子。⁴麋:兽名,麋鹿,鹿类。
鲈脍古来美,枭炙今且推。
鲈脍(kuài)¹古来美,枭(xiāo)(zhì)²今且推³
译文:切细的鲈鱼自古就认为非常鲜美,如今且把烧熟的山禽肉当成美味。
注释:¹脍:细切为脍。²枭炙:泛指野禽肉。枭,猛禽,昼潜夜出,俗称猫头鹰。通“鸮”。炙,烧烤的肉。³推:推赏。
夏果亦琐细,一一旧颇窥。
夏果亦琐细¹,一一旧颇窥。
译文:夏天的果实又是那样繁多,每一种以前就很诱人食欲。
注释:¹细:谓种类繁多。
圆尖剥水实,青红摘林枝。
圆尖剥水实¹,青红²摘林枝。
译文:水中的菱藕之类有尖有圆,枝头果子有青有红在那树林里。
注释:¹水实:指菱藕之类。²青红:指桃、杏、梨等水果。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译文:这些东西足以提供宴饮的欢乐,使你能够安心居住在此地。
慎勿思北来,我言非狂痴。
慎勿¹思北来²,我言非狂痴。
译文:切莫一心想北归返回京都,我这番话并不是狂言痴语。
注释:¹慎勿:切勿。²北来:指返回京都。
洗虑当以净,洗垢当以脂。
洗虑当以净¹,洗垢(gòu)²当以脂³
译文:洗去尘俗的烦恼要用佛家的净水,膏脂才能够洗尽污秽油腻。
注释:¹净:指佛教所用净水,能洗去尘俗之虑。²垢:污秽。³脂:油脂。
此语同饮食,远寄入君脾。
此语同饮食¹,远寄入君脾。
译文:我说的话就如饮食一样重要,远远地寄上望你深深记在胸臆。
注释:¹饮食:意谓和饮食一样重要、不可缺少。

  这首诗先把欧公与唐代诗人韦应物相提并论。且盛赞欧公:“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然后就此生发,勉励欧公尽其才力写作诗文,以达到惩时救世的目的,从而光照千古。诗人还着重劝勉欧公安于滁州生活“慎勿思北来”,言外之意也就是望其坚持刚正的政治立场,而不要有丝毫妥协,用意十分深切。

  诗开篇借读韦应物诗集谈及对滁州的印象,实则借韦赞欧。接着“君才比江海”以下六句赞美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贡献。然而这样有才能的人士,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就像傍岸撑船一样,滁州毕竟地小,先生的才能是不能得到很好施展的。一个“恨”字包蕴了诗人对政坛变迁、朋友遭贬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是诗人对自身遭际的不平之鸣。

  接着诗人以孔子著《春秋》为例:“虽然孔子曾经遭受‘贬骨’、‘苦笞’之厄运,但历史是公平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的气节。”这实际上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勉励,商定二人要继续以文学作为斗争的武器,用诗歌的美刺传统,来干预现实,改造社会“人事极谀谄”的不良士风。由此可以见出梅尧臣的文学主张,他提倡不著空文,不谈风月,实际是儒家秉笔直言的直史精神,包含着诗人身在山林心在朝野的济世情怀。

  最后诗人郑重嘱咐朋友“慎勿思北来”,实际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种回避。当前政治形势变化莫测,两人虽然不忘他们的政治理想,但如今还是暂避为好。满腔政治热情却迫于形势不得释放,兼济天下之志只得暂以明哲保身代之,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朋党论》所说:“君子以同道为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其济。”这首诗正可证明此理。全诗侃侃而谈,毫无顾忌与保留,于义理则为高论,从艺术方面推求则嫌其拙直,略欠情韵。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2-73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时光只解¹催人老,不信²多情,长恨离亭³,泪滴春衫酒易醒。
译文: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注释:¹只解:只知道。²不信:不理解。³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⁴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¹月胧(lóng)²,好梦频³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译文:昨夜,急促的西风刮的梧桐树叶飒飒作响,月色惨淡,朦朦胧胧,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注释:¹淡:惨淡清冷。²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胧,朦朦胧胧。³频:屡次。⁴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时光”句与“离亭”句,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的人同样都有的感受。看似平常,细想起来,所谓“时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时每刻催人老去,还有别的什么意义,词人一入手就端出“时光”这个问题逼到人们眼前,逼着人们不能不点头承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这样就先把读者的感情有力地调动起来了。

  “不信多情,长恨离亭”人,是宇宙间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亲人之问,不应该永远彼此分开,永远在离别之中过日子吧。可是,尽管不相信事情会如此不妙,事实却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别着。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这又怎能不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泪滴春衫酒易醒”因为感时光之易逝,怅亲爱的分离,无可开解,只有拿酒来暂时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不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烦恼。

  以上几句,三层抒发,一层比一层迫紧。惊心于时光易逝,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长期隔别,这是二。企图忘却而又不能忘却,这是三。三层意思,层层相扣,层层拉紧,把读者投入强烈的心情震荡之中。于是,在下片,词人进一步给以更具体、更浓密的形象,使读者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的频率。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长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已经是“泪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总的说来,此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词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觉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词结句,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它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明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第二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00-401

cǎisāng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yànshū sòngdài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xìnduōqíng chánghèntíng lèichūnshānjiǔxǐng 
tóngzuó西fēng dànyuèlóngmíng hǎomèngpínjīng chùgāolóuyànshēng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xiàng)¹风光纵(zòng)²时。笼纱³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hē)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译文: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注释:¹巷陌:街道的通称。²纵赏:尽情观赏。³笼纱:灯笼,又称纱笼。⁴白头居士:作者自指。⁵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⁶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花满市,月侵衣¹。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²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译文: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释:¹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侵:映照。²沙河塘:地名,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笼纱即纱笼。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纵赏”,表现了权贵们的贪婪恣肆。“未出”与“先嘶”并举,显示权贵们观灯场面的铺张与神态的得意骄矜。“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乘肩小女”,旧有二说。《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艺人。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穷中觅欢。苦中作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此句中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愤。

  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乃是冷笔。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这里所悲的“情事”没有点明,可能是壮志未酬的惆怅,也可能是婚姻爱情上的遗憾。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查明具体地点;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这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实有一种相同的说不出的痛。两相对照,视柳永的“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又是何种不同的心情。不过,相比于李清照词的凄凉、冷寂,柳永词的欢欣鼓舞,白石词更能化实为虚,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侯书生,迟月荃编著.领导干部 古诗观止:红旗出版社,2014.01:第253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29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