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岭上秋月明,野客枕底章江清。
洪崖岭上秋月明,野客枕底章江清。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一入楼归雁声。
蓬壶宫阙不可梦,一一入楼归雁声。

zhōnglíngqiū--chéntáo

hónglǐngshàngqiūyuèmíngzhěnzhāngjiāngqīngpénggōngquēmènglóuguīyànshēng

陈陶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1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¹²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xiǎo)³萤暗,藓阶蛩(qióng)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jué)
译文:荷花飘落,稀疏的梧桐开始坠下绿叶。庭院里,一场秋雨刚停歇。我说不出原因,一个人突然独自伤悲。又看见竹篱边的萤火虫在幽暗中飞来飞去,苔阶旁的蟋蟀叫声更令人断肠。我送别客人,重寻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为你演奏一曲?最可惜的是把一片江山大好风景,却付给悲鸣的鸟儿。
注释:¹暗雨:夜雨。²乍:忽然。³篠墙:竹篱院墙。篠,细竹。⁴蛩:蟋蟀。⁵水面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事。啼鴂:亦作“鹈鴂”“鶗鴃”,即杜鹃鸟。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长恨相从未款¹,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zhǔ)²寒烟淡,棹(zhào)³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译文:常常遗憾我们相识相知时间太短,而今在这落花时节,为何又要无奈地依依相别?清冷的洲渚烟水茫茫,船儿就要出发,友人的行舟已远,如一片轻叶。他的妻子一定在家中盼望着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凭罗袜上染上清尘。等到丈夫归来后,夫妻二人幸福地团圆。双双下了珠帘,对着明月对饮到天明。
注释:¹未款:不能久留。²渚:水中小块陆地。³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⁴文君: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⁵翠尊:翠玉的酒杯。⁶玲珑:皎、晶莹。

  全词描述了离别前的忧伤、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悬想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前面实写,后面虚写,多次转移时间和空间,逐层抒发离情别绪,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颇具匠心。

  上阕刻画客中庭院之萧瑟,为离愁作铺垫,可分两层。前六句为一层,以雨后寂寞萧条的庭院为背景,写别前的忧伤。莲花凋零了粉色的花瓣,桐树吹动着带绿的叶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篱边发光暗淡的萤虫,苔阶下鸣声凄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篠墙,指竹墙。这四样景物,有昼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动物;植物又有花、有叶,动物又有光、有声,配置匀整,而且从目见写到耳闻,从视觉写到听觉,造成一种冷清凄迷的意境,无限烦恼尽在其中。中间“暗雨乍歇”写天时,“抱影销魂”写人事。“还见”二字,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何以如此,是因为即将送别友人。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种离愁别绪,由于用了许多惹愁的景物层层烘染,便见得加倍的浓重。这六句词,使人俨然进入宋玉《九辩》的境界。

  “送客”以下开始转入离别,是第二层。场景由庭院逐渐移至送别的水边。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问水面琵琶谁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句,而改为以“问”字领起的设问句,语简意深,余味悠长,极尽其缠绵情绪。接着,“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则声情激越,境界阔远寄慨遥深。啼鴂,或作鹈鴂、鶗鴂,又名子规、杜鹃,此鸟“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广韵》)。屈原《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里也是借啼鴂的鸣声来表现众芳芜秽、山河改容的衰飒景象,衬托离情,极为沉痛感人。其中还隐微地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飘泊江湖的迟暮之感,山河异色的忧愁之悲,都体现在这一凄迷阔远的境界之中。正是无限感慨都在虚处,意愈切而词愈微。

  下阕写留客殷勤之意,也有两层意思。前六句承上,着重写惜别之情。“长恨”三句与柳永《雨霖铃》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同工之妙。柳词以“更那堪”三字递进一层,此词则以“而今何事”的设问追进一步,以倾吐惜别的深情。然后再以“渚寒”三句景语来代替情语,这里又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手法相似,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这与周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迨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有异曲同工之妙。周词是站在离别者回望送别者的角度来写,姜词是从送别者眼中离别者远处的情景,虽角度不同而各尽其妙。

  最后六句写别后,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双方的离愁别恨。文君即卓文君,借指胡的妻室。“倚竹”句借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的妇女形象,以表现想象中胡妻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翠尊”三句亦化用李白同诗的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胡氏夫妇团聚的情景。点化前人诗句的艺术形象为自己所用,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这也是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首词以清笔写浓愁,以健笔写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表,符合白石词中和的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细腻而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合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形成那种清健空灵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744-1745页

guī··xiāngzhōngsònghuá--jiāngkuí

fāngliánzhuìfěnshūtóngchuī绿tíngyuànànzhàxiēduānbàoyǐngxiāohúnchùháijiànxiǎoqiángyíngànxiǎnjiēqióngqièsòngzhòngxún西wènshuǐmiànshuízuìpiànjiāngshānzǒngjué

zhǎnghènxiāngcóngwèikuǎnérjīnshìyòuduì西fēngbiézhǔhányāndànzhàorényuǎnpiāomiǎoxíngzhōuxiǎngwénjūnwàngjiǔzhúchóushēngluóguīláihòucuìzūnshuāngyǐnxiàlezhūliánlínglóngxiánkànyuè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幸自同开俱阴隐¹,何须相倚(yǐ)²³轻盈。
译文:很庆幸这些牡丹花开时,枝叶俱茂,所以花朵隐约依稀,它们也毋须互相依倚着争奇斗艳,以轻盈相比。
注释:¹阴隐:一作“隐约”。牡丹花开时,枝叶已盛,故云隐约。²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撑。³斗:争斗比较。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líng)¹并作²新妆面,对斗偏含不语情。
译文: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对着赏花的宾斗偏偏都含着羞怯不语的深情。
注释:¹陵晨:凌晨,清晨。²并作:同作。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双燕无机¹还拂掠,游蜂多思²正经营³
译文: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
注释:¹无机:没有心机,无意。²多思:多情。³经营:此指蜂于花间盘旋采蜜。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长年是事¹皆抛尽,今日栏边暂(zàn)眼明²
译文: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今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
注释:¹是事:事事,凡事。²暂眼明:眼睛为鲜花照亮。

  第一联“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写牡丹“同开俱阴隐”,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情绪。“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阴隐”“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探处的难言之隐。清黄叔灿《唐诗笺说》认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总之,韩愈似乎是将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

  第二联“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晚唐罗隐《杜丹花》诗写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确实可以看是受韩诗的影响,不过相比之下,韩的“对客偏含不语情”更含蓄别致,有回味的余地。再加上或许含有某种隐情于其中,就更引人入胜了。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一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就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而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苦苦经营,而作为牡丹自身却又有念想。诗人似乎无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义。单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吸引力,显示了作者深厚语言工力非同寻常。而最后“长年是事皆抛弃,今日栏边眼暂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清汪佑南《泾草堂诗话》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尽态极妍,总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过份,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就艺术上的“轻清流丽,无意求工”这一点说,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清张鸿《批韩诗》认为这首诗有韩愈“不著色”的体格,确是一语中的。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韩愈这首《戏题牡丹》还是充满神韵的。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描绘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戏”的背后,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493-194

dān--hán

xìngtóngkāiyīnyǐnxiāngdòuqīngyíng

língchénbìngzuòxīnzhuāngmiànduìpiānhánqíng

shuāngyànháilüèyóufēngduōzhèngjīngyíng

zhǎngniánshìshìjiēpāojǐnjīnlánbiānzànyǎnmíng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lù)(sī)¹。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鹭画师。蓬莱倒影参(cēn)(cī)²。薰(xūn)³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译文:西湖上漂荡着采莲的画船儿,滩头上立着正在捕鱼的白鹭鸶。那烟雨中的古寺阁楼,真可以讥笑王维画师都画不出这种美景。蓬莱仙境在湖中落下参差的倒影。和暖的风吹来,带来阵阵荷花清香。夏天的西湖,真是清洁宁静让人心净的美丽地方!
注释:¹白鹭鸶:即白鹭。²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³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采莲湖上画船儿”一曲写西湖夏景。与第一首春景写法不同,它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盛暑已不是游赏的最佳时节,不写游人,正是注意到了景物的季候特点,同时也使这首小令在全组曲中显出自己特殊的艺术风貌。

  第一、二、三、五句都是眼前景物的形象描绘,它是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形态不同、风趣各异的西湖景物之侧面。这里形成四幅远近高低、结构成立体的空间图景,加上六、七句所写看不见而可触到嗅到的凉爽的熏风和纯净的荷香弥漫其中,给人心醉神迷之感。这四句,描绘的画面是各异其趣的,但它们又统一在一个基调上,那就是优美宁静,与春景的热闹喧腾迥乎不同。画中其实并非无人,然而都隐在自然景物之中了。宁静即生凉爽,虽在盛夏,亦觉不出炎气的熏蒸,有的只是清洁和和谐。因此说西湖是“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而第四句“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都是写景的句子中,似乎不够协调,但正因为前后都是一般的写景,显得有些平板,加进这一句,便使曲中有如异峰突起,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这正是最见作者匠心处。

参考资料:
1、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91-192
2、 赵兴勤 赵韡 译注.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161-164
3、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9-251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mín)¹疾威²,敷(fū)³于下土。谋犹回遹(yù),何日斯?谋臧(zāng)不从¹⁰,不臧覆¹¹用。我视谋犹,亦孔¹²之邛(qióng)¹³
译文: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
注释:¹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²疾威:暴虐。³敷:布施。⁴下土:人间。⁵谋犹:谋划、策谋。犹、谋为同义词。⁶回遹:邪僻。⁷斯:犹“乃”、才。⁸沮:停止。⁹臧:善、好。¹⁰从:听从、采用。¹¹覆:反、反而。¹²孔:很。¹³邛:毛病、错误。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xì)¹訿(zǐ)訿²,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³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
译文: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
注释:¹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²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³具:同“俱”,都。⁴依:依从。⁵伊:推。⁶于:往、到。⁷胡:何。⁸底:至,指至于乱。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我龟¹既厌²,不我告犹³。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jiù)?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译文: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
注释:¹龟:指占卜用的灵龟。²厌:厌恶。³犹:策谋。⁴用:犹“以”。⁵集:成就。⁶咎:罪过。⁷匪:彼。⁸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哀哉为犹,匪¹先民²是程³,匪大犹是经。维⁶迩(ěr)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suì)于成。
译文: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
注释:¹匪:非。²先民:古人,指古贤者。³程:效法。⁴大犹:大道、常规。⁵经:经营、遵循。⁶维:同“唯”,只有。⁷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⁸争:争辩、争论。⁹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国虽靡(mí)¹²,或圣或否。民虽靡膴(wǔ)³,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wù)沦胥(xū)以败
译文: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
注释:¹靡:没有。²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³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⁴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⁵无:通“勿”。⁶沦胥:沉没。⁷败:败亡。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暴(bào)¹,不敢冯(píng)²。人知其一,莫知其他³。战战(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注释:¹暴虎:空手打虎。²冯河:徒步渡河。³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⁴战战:恐惧的样子。⁵兢兢:谨慎的样子。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此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此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6-409

xiǎ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xià móuyóuhuí  móuzāngcóng zāngyòng shìmóuyóu kǒngzhīqióng 

訿訿 kǒngzhīāi móuzhīzāng shìwéi móuzhīzāng shì shìmóuyóu  

guīyàn gàoyóu móukǒngduō shìyòng yányíngtíng shuígǎnzhíjiù fěixíngmàimóu shìyòngdào 

āizāiwéiyóu fěixiānmínshìchéng fěiyóushìjīng wéiěryánshìtīng wéiěryánshìzhēng zhùshìdàomóu shìyòngsuìchéng 

guósuīzhǐ huòshènghuòfǒu mínsuī huòzhéhuòmóu huòhuòài quánliú lúnbài 

gǎnbào gǎnpíng rénzhī zhī zhànzhànjīngjīng línshēnyuān bīng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露凝霜重渐倾欹(qī)¹,宴赏才过小雪²时。
译文: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
注释:¹倾欹:指菊倾侧歪斜。²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蒂有余香¹金淡泊(bó)²,枝无全叶翠离披³
译文: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雪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
注释:¹余香:实即“余瓣”,暗喻在这个贵族之家的荫佑下成长的那些美好的女孩子。²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³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半床落月蛩(qióng)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译文:一轮残月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寒云密布的天空中雁队飞行也变得缓慢。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明岁秋风知再会¹,暂时分手莫相思。
译文:明年秋天还一定会相见,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
注释:¹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菊花诗》以《残菊》作结,“总收前题之盛”(宝钗语)。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

  首联中,“露凝霜重”表明贾府所面临的危机日渐严重,大厦已摇摇欲坠,而众人无知无觉,还在宴赏作乐。

  次联暗示了贾府没落后众人的命运。她们曾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却焦黄淡泊,丧失了往日的色彩。不光是她们,整个家庭都将 “家亡人散各奔腾”。“金淡泊”、 “翠离披”,既写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华景象,又形象地刻画出了后来的破败情形,可见作者遣词造语的功力。难怪宝玉对这几个字也要心服口服了。这一联写菊花,已经形容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颈联转而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这让读者想起了《红楼梦曲·分骨肉》中探春的口气:“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但是明岁的菊花,已不再是今年的菊花。正如甄士隐在《好了歌注》中所唱: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如梦,而又不是梦;消逝的将会永远消逝,新来的不知何时会来。戏依旧在上演,而主角却换了又换,散场后的落寞,只能由当事人独自体味。程本续书,为读者暗示了一个“兰桂齐芳” 的结局,这正如探春“暂时分手” 的愿望一样,不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真实的人生中,往往既充满希望,又充满了无奈,面对有情与无情交织而成的现实,读者体味到一种更加彻骨的悲哀。

  这首诗的前六句,渐次抒写了生命力极强的菊花,现在已是一片残败的景象,透露出探春对群芳悲剧命运的冷静洞察。但是,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她面对残菊并不颓废。 在尾联中,她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她是寄希望于未来的。后来她愤然表示要冲出这个衰颓的家庭,出去“立出一番事业来”就是明证。

  从《红楼梦》和《菊花诗》的总体构思上看,“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菊花的整个生命历程,暗寓着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暗寓着大观园中的青少年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伏脉遥迢,丝丝入扣,仅仅作为一首孤立的诗来看是不够的。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03月第1版,第177页
2、 季学原主编,红楼梦诗歌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5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