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飞天星坠地,玉剑分风交合水。杨柳听歌莫向隅,
碧玉飞天星坠地,玉剑分风交合水。杨柳听歌莫向隅,
鸡鸣一石留髡醉。蹄轮送客沟水东,月娥挥手崦嵫峰。
鸡鸣一石留髡醉。蹄轮送客沟水东,月娥挥手崦嵫峰。
蛮天列嶂俨相待,风官扫道迎游龙。天姥剪霞铺晓空,
蛮天列嶂俨相待,风官扫道迎游龙。天姥剪霞铺晓空,
漴漴大帝开明宫。文鲸掉尾四海通,分明瀑布收灵桐。
漴漴大帝开明宫。文鲸掉尾四海通,分明瀑布收灵桐。
山妖水魅骑旋风,魇梦啮魂黄瘴中。借君朗鉴入崆峒,
山妖水魅骑旋风,魇梦啮魂黄瘴中。借君朗鉴入崆峒,
灵光草照闲花红。
灵光草照闲花红。

zèngbié--chéntáo

fēitiānxīngzhuìjiànfēnfēngjiāoshuǐyángliǔtīngxiàngmíngshíliúkūnzuìlúnsònggōushuǐdōngyuèéhuīshǒuyānfēngmántiānlièzhàngyǎnxiāngdàifēngguānsǎodàoyíngyóulóngtiānlǎojiǎnxiáxiǎokōngzhuàngzhuàngkāimínggōngwénjīngdiàowěihǎitōngfēnmíngshōulíngtóngshānyāoshuǐmèixuánfēngyǎnmèngnièhúnhuángzhàngzhōngjièjūnlǎngjiànkōngdònglíngguāngcǎozhàoxiánhuāhóng

陈陶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1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石梁¹度空旷,茅屋临清炯(jiǒng)²
译文:拦水的石坝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注释:¹石梁:石头堆成的拦水坝,用来捕鱼等。²清炯:清明,指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俯窥娇饶¹杏,未觉身胜影。
译文:俯看娇艳富丽的杏花,并不觉得花儿胜过水中的倒影。
注释:¹娇饶:即娇娆。娇艳富丽貌。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嫣如景阳妃¹,含笑堕宫井。
译文:巧笑嫣然如同窥阳宫的妃嫔,含笑落进宫井之中。
注释:¹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史载,隋军入台城。后主避之,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景阳宫井中。隋军窥井而呼,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丽华、孔贵嫔同乘而上。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chāo)(chàng)¹有微波,残妆²坏难整。
译文:水面涟漪,将水中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让人惆怅不已。
注释:¹怊怅:惆怅。²残妆:被损坏了的化妆。

  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首联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渡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颔联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颈联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

  尾联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缭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像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 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264-265.

xìnghuā--wángānshí

shíliángkōngkuàngmáolínqīngjiǒng

kuījiāoráoxìngwèijuéshēnshèngyǐng

yānjǐngyángfēihánxiàoduògōngjǐng

chāochàngyǒuwēicánzhuānghuàinánzhěng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译文:一位清廉节俭的县官,来到了一处住着人家的深谷中。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译文: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清寒的竹林,一座小桥从开得绚烂的野花中穿过。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duì)¹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译文:石碓舂米的声音充满了春天的山涧,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微微倾斜。
注释:¹碓: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自说年来稔(rěn)¹,前村酒可赊(shē)
译文:田舍主人说近年来庄稼成熟收成不错,前村的酒都可以去赊。
注释:¹稔:庄稼成熟。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

  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

  鉴赏这首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第二联的“入”、“穿”两个词的运用。“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的农村田园风光。而这一“入”一“穿”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这样的“寒竹”和“野花”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二是对农家生活情景的描绘,诗人用极其俭省的笔墨写农家生活的环境,用农人的口表现农人对收成和生活满足,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淳朴闲适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情景。

zhāngtiánshě--zhèng

xiànguānqīngqiějiǎnshēnyǒurénjiājìnghánzhúxiǎoqiáo穿chuānhuā

duìxuānchūnjiànmǎn绿sāngxiéshuōniánláirěnqiáncūnjiǔshē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唯天有设险¹,剑门²天下壮。
译文: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注释:¹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²剑门:即大剑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小剑山间,有栈道七十里,叫做剑阁。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连山抱西南,石角¹皆北向。
译文: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注释:¹石角:山峰的巨石。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两崖山墉(yōng)¹倚,刻画城²³状。
译文: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注释:¹山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²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³郭:指外城。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一夫怒临关¹,百万未可傍²
译文: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注释:¹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²傍,靠近。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珠玉¹走中原²,岷(mín)(é)气凄怆。
译文: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注释:¹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²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凄怆:悲伤。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三皇五帝¹前,鸡犬各相放。
译文: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注释:¹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后王¹尚柔远²,职贡³已丧。
译文: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注释:¹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²柔远: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³职贡: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⁴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¹
译文: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注释:¹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并吞¹与割据²,极力不相让。
译文: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注释:¹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²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吾将罪真宰¹,意欲铲叠嶂(zhàng)²
译文: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注释:¹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²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译文: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诗人说: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像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1-273

jiànmén--

wéitiānyǒushèxiǎnjiànméntiānxiàzhuàng

liánshānbào西nánshíjiǎojiēběixiàng

liǎngchóngyōnghuàchéngguōzhuàng

línguānbǎiwànwèibàng

zhūzǒuzhōngyuánmínéchuàng

sānhuángqiánquǎnxiāngfàng

hòuwángshàngróuyuǎnzhígòngdàosàng

zhìjīnyīngxióngréngāoshìjiànwáng

bìngtūnxiāngràng

jiāngzuìzhēnzǎichǎndiézhàng

kǒngǒuránlínfēngchóuchàng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彤霞¹久绝飞琼(qióng)²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³,今夜玉清眠不眠。
译文:热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却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彤霞:代指仙境。宋赵鼎《燕归梁》:“绰约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风标。”²飞琼:仙女名,后泛指仙女。³谁边:何处,哪里。⁴玉清:有两说。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¹到下弦²
译文:香销在冷灯灭,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这寂静的夜里一遍遍默数着与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约之期已过,会面无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释:¹心期:心愿,心意。²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这首《采桑子》,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天上人间,凡人仙女,音书隔绝,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绝飞琼字”,便点出仙家况味。仙子已经多日没有书信了,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时在哪里,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她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叠唱“人在谁边”,叹息不已。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象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灭”,房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间的主人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也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燃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默默地计算着日子。等待的日子总是十分难挨,等待中的时间总是十分漫长。待到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挨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这最后一句,语义模糊,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挨着挨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在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47-50页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襄阳¹好向岘(xiàn)²看,人物萧条值岁阑(lán)³
译文:襄阳的景致应数岘亭最好看,渡口行人稀少一年将要过完。
注释:¹襄阳:古郡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分南郡、南阳西郡置,隋唐时代或称襄州。²岘亭:指岘山之亭,岘山又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东晋桓宣曾于山上筑戍守。³值岁阑:时值岁末。阑,晚意。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为报习家¹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译文:替我告知习家多多置办美酒,夜里迎风冒雪过江倍觉严寒。
注释:¹习家:指习姓之人。这个习家是指姓习的望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如习凿齿。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勾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逆旅主人,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仿佛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绝不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的,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的后面,越来越深蕴了一种怀古之情。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也不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的,还有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像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引人产生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诗人“初渡汉江”就能像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像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人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89-1390

chūguòhànjiāng--cuī

xiāngyánghǎoxiàngxiàntíngkànrénxiāotiáozhísuìlán

wèibàojiāduōzhìjiǔláifēngxuěguòjiāng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