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郭翁,门前两株柳。君是谁家隽,肯来顾衰朽。
我是南郭翁,门前两株柳。君是谁家隽,肯来顾衰朽。
兄弟六人应姓荀,一人错认李膺门。不谈俗物唯谈文,更说长淮谣主人。
兄弟六人应姓荀,一人错认李膺门。不谈俗物唯谈文,更说长淮谣主人。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jiàn)¹年年往复回。
译文:两条河流默默无声而缠绵地流过成都城,我每年都要追随朋友为他们饯行,然后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回去。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¹礼数揖(yī)中台。
译文:想当初你初到任所,本以为你会高调地接受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你去中书省悄然赴任。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译文:(你的低调为人令人钦佩) 黄莺急切地鸣叫,春风已停,已是春末,你的坐骑长嘶,夕阳急急西坠似在催你启程。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yè)(yuán)来。
译文:在这离别之时请你不要悲伤,希望将来你能 在政绩考核中位居优等,然后能够重返京城。

zèngpéngzhōuquánbiéjià--tǐng

shuāngliúmàimàijǐnchéngkāizhuījiànniánniánwǎnghuízhǐdàoyáoyíngbànwénshùzhōngtáihuángyīngzhuànchūnfēngjǐnbānzhǎngluòjǐngcuīchuàngfēnfēibiéháidāngzòuzuìyuánlái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意哀甚。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賵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文正公守¹(bīn)²,暇日³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shāng),见缞(cuī)(dié)数人营理葬具¹⁰者,意哀甚。公亟(jí)令询之¹¹,乃¹²寓居士人¹³(zú)¹⁴于邠,将出殡¹⁵近郊,賵(fèng)(liàn)¹⁶棺椁(guǒ)¹⁷皆所未具¹⁸。公怃(wǔ)¹⁹,即彻²⁰宴席,厚赒(zhōu)(jǐ)²¹²²,使毕²³其事。坐客感叹有泣²⁴下者。
译文: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的时候,闲暇时带领下属官吏登上城楼置办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就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神情很悲哀。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很惆怅,立即撤掉了宴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这件丧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注释:罢:停止。¹守:太守,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做太守。²邠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在今陕西彬县。³暇日:闲暇的时候。⁴僚属:属下;属,下属的官史;部属。⁵置:置办。⁶举:举起。⁷觞:酒杯。⁸缞绖: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⁹营理:筹办。¹⁰具:工具。¹¹公亟令询之: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询问。亟:急忙。询:询问。之:代词他们,指筹办丧事的人。¹²乃:原来是。¹³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寓居:客居,寄居在外。士人:读书人。¹⁴卒:死。¹⁵殡:出丧。¹⁶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¹⁷棺椁:棺:棺材。椁:棺材外面的套棺。¹⁸具:具备,完备。¹⁹怃然:失意的样子。然,…的样子。²⁰彻:同“撤”,撤去。²¹赒给:救济。²²之:他们。²³毕:结束,完毕。²⁴泣:眼泪。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昨夜渡(dù)¹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huái)²。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淮³,相逐过江来。
译文: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注释:¹渡江:渡过扬子江。²秦淮:秦淮河。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³王谢淮: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淮。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xié)。凭陵(líng)¹急桨²两相催³。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译文: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注释:¹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²急桨:快速开船。³催:催促。⁴伊:她。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托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4-95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四顾¹山光²接水光,凭栏³十里(jì)荷香。
译文: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注释:¹四顾:向四周望去。²山光、水光:山色、水色。³凭栏:靠着栏杆。⁴十里:形容水面辽阔。⁵芰: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¹作南楼一味凉²
译文: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注释:¹并:合并在一起。²一味凉:一片凉意。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èzhōunánlóushūshì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shānguāngjiēshuǐguāng pínglánshíxiāng 
qīngfēngmíngyuèrénguǎn bìngzuònánlóuwèiliáng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tuān)¹直下,跳珠²倒溅;小东横截,缺月初弓³。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译文: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进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注释:¹惊湍: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²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³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东像一弯弓形的新月。⁴合:应该。⁵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⁶检校:巡查、管理。⁷长身:高大。⁸龙蛇影:松树影。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¹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²;相如庭户,车骑雍(yōng)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³,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yǎn)湖何日,烟水濛濛?
译文: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
注释:¹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²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³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⁴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东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东,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而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他闲着,又要他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

  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齐庵,是辛弃疾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他说,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词通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词上片写景由远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写足。不想转入下片不仅仍写景,而且仍写山,但一反上片的写山之“形”而转写山之“神”,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最后,以景结情:“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漾漾?”似问非问,姿态、情韵已完全具备了。

qìnyuánchūn ·língshānānshízhùyǎnwèichéng

xīn sòngdài 

diézhàng西chí wànhuíxuán zhòngshāndōng zhèngjīngtuānzhíxià tiàozhūdàojiàn xiǎoqiáohéngjié quēyuèchūgōng lǎotóuxián tiānjiàoduōshì jiǎnjiàochángshēnshíwànsōng xiǎo zàilóngshéyǐngwài fēngshēngzhōng 
zhēngxiānjiànmiànchóngchóng kànshuǎngzhāoláisānshùfēng xièjiā guānlěiluò xiàngtíng chēyōngróng juéjiān xióngshēnjiàn duìwénzhāngtàishǐgōng xīn wènyǎn yānshuǐméngm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