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空飞雪岁云徂,独坐閒吟粟满肤。廓落江山千态迥,浑沦天地一尘无。
漫空飞雪岁云徂,独坐閒吟粟满肤。廓落江山千态迥,浑沦天地一尘无。
寒声夜吼松筠裂,和气朝回荠麦苏。说与田家判一醉,明年宁复虑官租。
寒声夜吼松筠裂,和气朝回荠麦苏。说与田家判一醉,明年宁复虑官租。

tiánjiāxuě--lín

mànkōngfēixuěsuìyúnzuòxiányínmǎnkuòluòjiāngshānqiāntàijiǒnghúnlúntiānchén

hánshēnghǒusōngyúnliècháohuímàishuōtiánjiāpànzuìmíngniánníngguān

俞德邻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草芊芊¹,波漾(yàng)²。湖边草色连波涨³。沿蓼(liǎo)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注释:¹芊芊:芳草茂盛的样子。²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³连波涨:意思是草色与波浪相映连成一片。⁴泊枫汀:船停泊于有枫树的水汀边。⁵玉轮:明月。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扣舷歌,联极望¹。桨声伊轧²知何向?黄鹄(hú)³叫,白鸥眠,谁似侬(nóng)疏旷
注释:¹联极望:向四边远望。²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³黄鹄:天鹅,游禽类,体长三尺多,形似鹅,颈长,上嘴有黄色之瘤,多为白色,栖于水滨。⁴侬家:我,自称。⁵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

  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听着黄鹄的叫声,见到白鸥栖息,渔人更感到自己同鸟儿一样的自由,于是就有“谁似依家疏旷”之感。

zi··cǎoqiānqiān--sūnguāngxiàn

cǎoqiānqiānyàngyàngbiāncǎoliánzhǎng沿yánliǎoànfēngtīngtiānlúnchūshàng

kòuxiánliánwàngjiǎngshēngzhīxiànghuángjiàobáiōumiánshuíshìnóngjiāshūkuàng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侠客¹重周游²,金鞭控³紫骝(liú)
译文: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注释:紫骝马: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又名枣骝。¹侠客:古代称那些急人危难,抑强扶弱的人为侠客。²重周游:喜欢四处游历。控³:驾驭。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蛇弓¹白羽箭²,鹤辔(pèi)³赤茸秋
译文: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注释:¹蛇弓:形状弯曲如蛇的弓。²白羽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的箭。³鹤辔:白色的缰绳。鹤,色白如鹤羽。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⁴赤茸秋:红色的秋带。茸,同“绒”。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发迹¹来南海²,长鸣向北州³
译文: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注释:¹发迹:指建功立业。²南海:泛指南部边疆。³北州:泛指北部边地。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匈奴¹今未灭,画地²取封侯。
译文: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散居于大汉南北,过游牧生活,精于骑射。两汉时期经常侵扰汉朝边地,构成汉朝的主要边患。²画地:划分土地,又称裂地。古代划分土地以封爵,故称“画地取封侯”。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四句描写侠客以及骏马的英武形象,后四句转而抒发侠客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一二句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三四句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五六句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参考资料:
1、 张 旭.杨炯诗文研究[D].河北大学.2013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shùn)¹浓,山翠浅²。一寸秋波如剪³。红日永,绮(qǐ)(yán)开。暗随仙驭(yù)来。
译文:她的容颜如木槿花般娇艳,眉黛浅淡如远山,眼睛如秋水滢澈,目光锐利明怏有如剪刀。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举行的华宴,吸引了驾鹤而来的仙人。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此体为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¹蕣华:木槿花,夏秋两季开花,朝开暮敛。往往用来比拟女子容貌,暗含红颜短暂之意。华:古通“花”。²山翠浅:比喻眉黛浅淡如远山。山翠:指女子翠眉。远山眉是古代女子喜爱的妆饰,将眉毛画得如同浅淡的远山。³如剪:目光锐利。⁴日永:长日。永:长,久。⁵绮筵:丰美的酒宴。⁶仙驭:仙人乘骑之物,一般指鹤。驭:驾驭。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è)云声¹,回雪袖²。占断³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pín)。此情谁得知。
译文:歌女的歌声圆转清脆如莺啼,使行云为之驻留不前,衣袖飞舞回旋,舞姿轻盈婀娜似春柳。一会儿纵目,一会儿皱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又有谁知道她内心的忧愁烦劳呢?
注释:¹遏云声:声音高遏行云。据《列子·汤问》记载的故事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自以为学好了要回家,秦青在郊外为他送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高遏行云,薛谭这才知道没有学好,不敢再说回家的事了。遏:阻止。²回雪袖:喻舞姿若雪花飘拂。³占断:占绝,完全据有。断:禁绝。⁴晓莺:喻歌声之清圆宛转。⁵春柳:舞姿像春日柳枝一样轻盈婀娜。⁶送目:传递眼色。⁷颦眉:皱眉,愁眉。

  这首词主要写一位能歌善舞的歌妓。写她妆饰之美、容貌之艳、歌声之亮、舞姿之婀娜。

  上片描写歌妓之色。这位歌妓是随着达官贵人的车骑而来,准备在筵席上表演歌舞的,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写其临,次写其色。但词人却匠心独运,有意打破惯常结构,先以浓墨重彩刻画歌妓的美貌娇颜,再补足一笔,叙写其是”暗随仙驭”来赴“绮筵”的。如此笔墨,使得这位歌妓成为筵席上的主角,突出了她的华美亮相、惊艳姿色留给词人的深深印象。“葬华浓”三句以比喻形容歌妓的美貌。“蕣华”沿袭诗经旧例,以蕣华比喻歌妓的娇艳。继之分以山、水形容女子眉、眼,亦是诗词中的惯例。妙在“一寸秋波如剪”,能够化古为新。“一寸”言眼睛之形,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秋波”言眼睛之清,四季之水,秋水最为滢澈。“如剪”言眼睛之神,谓其锐利明怏有如剪刀,有化虚为实之妙。古人常有此等妙语,如“剪剪清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红日永”三句则补叙歌妓来踪,说是今日此地举行盛大宴会,这位歌妓在晏府侍女的引领下,悄然来到筵前,准备表演节目以助兴。值得注意的是一“暗”字。歌妓身份卑微,近同奴仆,以歌舞为业而博人愉悦。用此“暗”字即点出她们作为主人陪侍的身份,非复唐明皇时杨家姊妹矣。

  下片描写歌妓之艺。“遏云声”三句表现歌妓歌舞之美。“遏云声”即响遏行云之义,谓歌声美妙,使行云为之驻留不前。词人形容之不足,复以“占断晓莺春柳”喻之,谓歌妓拥有春日黄莺的美妙歌喉,听其高歌一曲,眼前似乎浮现出烟柳披拂,黄莺乱飞的春景。下边三句则由形入神,略点歌妓内心世界。歌妓“送目”(纵目)、“颦眉”(皱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但是她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谁明白。晏殊作为官僚,与歌妓分属于两个阶层,他虽然同情她们,但是毕竟不能真正了解她们。然而从“此情谁得知”的问句中,体现出晏殊对歌妓的不幸与痛苦的关心。

参考资料:
1、 袁钟仁著,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02,第55页
2、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32页

gènglòuzi--yànshū

shùnhuánóngshāncuìqiǎncùnqiūjiǎnhóngyǒngyánkāiànsuíxiānlái

èyúnshēnghuíxuěxiùzhànduànxiǎoyīngchūnliǔcáisòngyòupínméiqíngshuízhī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迎春故早发¹,独自不疑(yí)²寒。
译文: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注释:¹发:开花。²疑:畏惧,害怕。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¹看。
译文: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注释:¹别意: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在咏梅诗中仅以早梅为题的就为数不少。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一个“早”字。这首《早梅》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诗题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在议论早梅“早发”的原因。“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这些均从诗人口中说出,倍感亲切。同时,在诗人观赏早梅生发出来的感叹中,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畏”字引出的意义深远。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有着一种追求的,不能落在“众花后”,而要开在“百花前”。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而且,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梅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的形象描绘,但读后,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扣住了一个“早”字,突出了早梅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程龙 宋宝军 .花卉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06月 :第4页 .

zǎoméi--xièxiè

yíngchūnzǎohán

wèiluòzhònghuāhòurénbiékàn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遥夜¹沉沉如水,风紧驿(yì)²深闭。梦破³鼠窥(kuī),霜送晓寒侵被。无寐(mèi),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注释:¹遥夜:长夜。²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³梦破:睡梦被惊醒。⁴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窥:在隐僻处偷看。⁵侵被:透进被窝。⁶无寐:睡不着。

  这首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远离故乡亲人,置身陌生之处,独宿驿亭之中,其内心不平自不待言。词以“遥夜”开头,即表现出流放之人身虽憩而心未稳,一夜辗转无眠觉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时当深秋,水已寒凉,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接下一句,交待夜里凉意来源:原来的阵阵秋风借着夜色不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紧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其状秋声云:“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遭受贬谪,远离故土的作者,对深秋夜风的感受,当然比欧阳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欧阳修在夜读之时,闻声而惊心,继而起赏玩之兴,而作者却对这透骨寒冷的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将驿亭的门闭了又闭,层层阻障,无非是想少受寒凉,暂时获得心灵的安宁与乎静。这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际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个是羁愁满纸。

  接下两句,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感。一人在外,当然免不了乡思人梦,而且看来词人还是做了一个好梦,所以从梦中惊醒之后,他觉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回到现实之中的词人所看到的,是如豆的油灯,饥饿的老鼠。 “鼠窥灯”的意象,既写环境之静,又写出了环境的寒凉冷清:惯于隐藏在暗处的饥鼠,竟至大胆地窥视起油灯来,可见已经是好久没有任何人声动静了。沉沉如水的夜幕之中,一点如星的灯火,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以一点暖色调,反衬整个环境的冷色调,冷暖对比,使整个环境更显清冷寒凉,“霜送晓寒侵被”,既可以说是梦破之后的词人,切身所感,也可以说是他看到这样一组景象之后,心生的凉意。

  最后一句,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由于秋寒袭人,加以思绪难平,词人再也睡不着了,两个“无寐”,正是他归梦难成,夜阑无绪,欲眠不能,欲怨无由的心理写照,使人仿佛觉得是词人在万般无奈之时脱口而出的怨语。“门外马嘶人起”,终于,一片人声马嘶,打破了沉沉夜幕,无寐的词人也可以暂时抛开那秋夜的寒意,那紊乱的心绪了。但是,一个白昼之后,不又得回到那沉沉如水的遥夜当中,品味那似乎永远品不完的离愁和凄凉!

  词中抒发的是一种悲苦的离情,而词的用韵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闭”、“被”、“寐”、“起”等韵脚,都不是响韵而是哑韵。可以想像,这首词演唱时细而低而哑的发声吐字与拍点结合在一起时,所造成的幽咽滞涩之感,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效果。词在当时并非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是通过演唱传布于大众口耳之间的。所以,一首好词不仅要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人物等文学性要求,还应该有表演时声情并茂的要求。

  细味全词,词人高明之处在于善用省净的笔墨(共33字),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描写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现,使人读之有一目了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长之联想。

参考资料:
1、 林家英,胡大浚,王德全等选注.中国古典诗歌选注三: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67

mènglìng ·yáochénchénshuǐ

qínguān sòngdài 

yáochénchénshuǐ fēngjǐn驿tíngshēn mèngshǔkuīdēng shuāngsòngxiǎohánqīnbèi mèi mèi ménwài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