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知老人意,贺我明年四十二。
人生三十百事衰,四十已过良可知。
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
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不知中途有陷阱,山高日莫多棘茨。
长裾大袖足钩挽,却行欲返筋力疲。
蝮蛇当前猛虎后,脱身且免充朝饥。
归来掩卷泪如雨,平生读书空自误。
山中故人一长笑,布衣脱粟何所苦。
古人知非不嫌晚,朝来闻道行当返。
四十一岁不可言,四十二岁聊自还。
小儿不知老人意,贺我明年四十二。
人生三十百事衰,四十已过良可知。
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
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不知中途有陷阱,山高日莫多棘茨。
长裾大袖足钩挽,却行欲返筋力疲。
蝮蛇当前猛虎后,脱身且免充朝饥。
归来掩卷泪如雨,平生读书空自误。
山中故人一长笑,布衣脱粟何所苦。
古人知非不嫌晚,朝来闻道行当返。
四十一岁不可言,四十二岁聊自还。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¹已三更²
译文:被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着的画楼静悄悄的,只听见有人在吹笙。一曲过后倦倚着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已是三更时分。
注释:¹玉漏:古代计时漏壶的美称。²三更: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¹。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译文:等待的人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月色将庭中景物照的清晰明亮。粉色院墙的东边小桥横跨水面。起身在庭中花影下,扑打着飞萤。
注释:¹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这首词通过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位多情的闺中女子因盼郎夜归,从期待、幻觉、失望、孤独到寻求解脱的生动形象。

  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调。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词,写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午夜梦回,独自吹笙,倍感凄凉,中有句云:“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中的“佳人”,身份与李璟笔下的这位妇女并不相同,但因思念所爱而“小楼吹彻玉笙寒”、来抒发心中哀怨的做法,是相似的。

  “倚栏闻唤小红声”句的“倚栏”,与李璟词中的“倚阑干”心境相似。虽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泪珠。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

  “熏香临江笙,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笙觉了。古代富贵人家妇女多用香料熏被子,犹如今日的洒上一点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笙。《西厢记》写莺莺由于对张生思念,而难以入笙,对红娘唱道:“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熏。将兰麝熏尽,则索自温存”,由反面可见此点。这上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画楼上佳人的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纯粹是外部动作,没有丝毫的心理描写;但主人公的情怀是那么凄凉哀怨,依然透纸而出。

  上片对佳人活动的描写尽管极清晰,但是,她与所怀念的人的关系,仍不清楚了。这有待于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叙述与说明。进入第二片时,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并没有沿着上片的线索发展下去,而是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吩咐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却没有,她蓦然涌起了伤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这当然不是此一瞬间的事,而是指很久以来的事。那么,这位男子并非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情人,就比较清楚。想到了心爱的人不来的懊恼事以后,她再也笙不着觉了,她的注意力移到了庭院中来。只见一庭月色,把周围景物照得如此清晰。“一方明月中庭”,沿用刘禹锡《生公讲堂》诗句“一方明月可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就是月色下所见的景色。

  她按捺不住了,“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这种情景,杜牧在诗中描述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写的是一位宫女,她也以扇子扑流萤来排遗苦闷?因为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第二片,心理描写仍然是不多的,还是以写景和外部动作为主;但是主人公内心情怀是痛苦,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评析完这首词,女主人公“佳人”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个明月之夜,她怀念情人,吹笙抒怨,三更过后还无法入笙;看到一庭月色,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胸中苦闷。整首词动作描写丰富。主人公的动作是井然有序,都能找到心理的依据。因此这首词写人的特点,就是通过动作表现思想感情。几个镜头,形象鲜明优美。作者将佳人活动安排于月夜之中,人物与景物交融、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语言突出,流畅而隽快,切合《临江仙》曲牌的调性特点。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郦食(yì)(jī)¹,陈留²高阳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书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译文:郦食其,陈留县高阳人。喜好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谋得衣食的职业。给村里当看门人,然而官吏及县中有权势的人都不敢役使他,都认为他是狂放的年轻人。
注释:¹食其:即食箕,其名有希望一生丰衣足食之义。²陈留: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³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⁴落魄:穷困,不得意。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龊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¹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wò)(chuò)²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nì)。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huī)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màn)³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zhé)解其冠,溺(niào)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译文:到陈胜、项梁等起义时,各个将军攻占下许多地区,他们中有数十人经过高阳县,郦食其听说这些将军都是气量狭小,拘泥琐细礼节,自以为是,而不能听取好的建议,郦食其便躲藏起来。后来听说沛公率军到了陈留郊区,沛公的部下有一位骑兵恰巧是郦食其的同乡,沛公经常向他询问邑中是否有贤者和豪杰。骑士归乡时,郦食其对他说:“我听说沛公对人傲慢又看不起人,但很有远见,这真是我所愿意交往的人,先为我介绍一下。如果看见沛公,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一位姓郦的先生,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皆认为他是狂妄之人,,但他自己说我不是轻狂之徒。”骑兵说:“沛公不爱和读书人交往,请来的客人中若有带着儒生帽子的人,沛公就摘下他的帽子,在帽中小便。和人谈话时,常大骂读书人,所以不要像儒生那样说话。”郦食其说:“只管这么说。”骑兵便像郦食其所告诫的那样从容地说明给沛公。
注释:¹徇地:犹略地。²握龊:同“龌龊”。器量狭窄。³嫚:傲慢。⁴易:轻视。⁵先:介绍之意。⁶溺:同“尿”,小便。⁷第:但也。⁸戒:告诫。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沛公至高阳传舍¹,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yè),沛公方踞(jù)²令两女子洗³,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yī)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chuò)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sù),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qiǎn)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译文:沛公到了高阳县的官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到了,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就这样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进入室内即拱手而不行拜礼,说:“您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吗?还是想率领诸侯灭亡秦朝?”沛公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儒生!天下百姓遭受秦的苦难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才相继率兵攻秦,你怎么能说帮助秦呢?”郦食其说:“您要招聚民众,纠合义兵,去推翻秦的暴虐统治,就不应当坐在床边召见老人。”于是沛公停止洗脚,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坐上座,对郦食其赔礼。郦食其于是谈到了六国合纵连横时的情况。沛公很高兴,赐郦食其吃饭,问道:“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郦食其说:“您集合的未经训练之众不到一万人,要想直接攻打强大的秦国,这可以说是将手伸向老虎的口中啊!陈留县位于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现在城里又囤积了许多粮食。我一向与陈留的县令友好,现在请您任命我为使者去命令他投降。如果他不听从,您就派兵攻打他,我来作内应。”于是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县,沛公率兵跟随他而来,最后攻下了陈留。沛公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注释:¹传舍:客馆,犹今之招待所。²踞床:坐在床边。³洗:洗足。⁴竖儒:贱儒之意。⁵辍:中止。⁶起衣:谓起身整衣。⁷瓦合:犹言乌合。⁸知其令:谓与县令相知。⁹下:归降之意。
食其言弟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食其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郦生言其弟郦商¹,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²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译文:郦食其推荐其弟郦商,让他率领数千人跟随沛公向西南夺取土地。郦食其经常作说客,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
注释:¹商:郦商,本书有其传。²西南:谓往西南。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楚人闻韩信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xíng)¹,汉兵遁保巩²。楚人闻韩信破赵³,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gāo),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luò)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áo),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zāng)(sù)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shì)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¹⁰,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lěi),红女¹¹下机¹²,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¹³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¹⁴之道,距飞狐之口¹⁵,守白马之津¹⁶,以示诸侯形制¹⁷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¹⁸、赵已定,唯齐¹⁹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²⁰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²¹,诸田宗强,负海岱(dài)²²,阻河济²³,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²⁴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²⁵。”上曰:“善。”
译文:汉三年秋天,项羽进攻汉军,夺取荣阳,汉军退保巩县。楚军听说韩信已攻下趟国,彭越又多次在梁一带扰乱,就分兵解救。韩信刚东击齐国,汉王多次被围困在荣阳和成皋,计划放弃成皋县以束的地区,驻守巩县、洛阳以对抗楚军。郦食其于是说:“我听说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王之业;不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不能成功。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以粮食为天。敖仓作为天下运输枢纽已经很久了,我听说敖仓贮藏有很多粮食。楚军夺下荣阳,而不坚守敖仓,却带兵向东进军,留下受到处罚的士兵分别驻守成皋,这正是上天来帮助汉王。如今楚军容易被攻取而漠军反要退却,这是自己放弃了有利的时机,我自认为太过分了。况且两雄不并立,楚、汉长久相战不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内动荡,农夫不能种田,妇女不能纺织,天下的人心不安定。希望汉王能够尽快再次进军,夺取荣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封锁太行之道,占据飞狐的险关,坚守黄河的白马渡,向诸侯显示漠已控制了有利形势,天下的人就知道应归顺谁了。如今燕国、赵国已经平定,衹有齐国还没攻下。现在田广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统率着二十万军队,在历城驻军,田氏势力强大,背靠大海和泰山,阻拦着黄河、济水的通道,向南靠近楚国,齐国兵将多计谋,将军即使派数十万大军,恐怕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我请求能得到韶书去劝说齐王,使他做漠的束邻。”汉王说:“好!”
注释:¹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²巩:县名。在今河南巩县西南。³赵:指赵王国。⁴梁地:指今河南省东部地区。⁵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⁶雒: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⁷敖仓:秦朝所建的大粮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的敖山上。⁸谪卒:有罪被谪的戍卒。⁹却:退却。¹⁰自夺便:谓自己剥夺(即放弃)了便利。¹¹红女:工女。¹²下机:谓不织布。¹³敖庾:即敖仓。¹⁴太行:太行山。在今冀、晋、豫三省交界处。¹⁵狐之口:飞狐口,关隘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南。¹⁶白马之津:白马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¹⁷形制:谓占据形胜之地,以制服他人。¹⁸燕:指燕国。¹⁹齐:指齐国。²⁰田间:刘攽以为是“田解”。²¹历城:县名。在今山东济南市。²²负海岱:背靠大海和泰山。²³阻河济:凭借黄河与济水。²⁴岁月:意谓一年半载。²⁵东藩:东方的属国。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
乃从其画¹,复守²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lù)³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¹⁰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¹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¹²;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¹³;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¹⁴;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pàn)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¹⁵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¹⁶,援¹⁷上党之兵¹⁸;下井陉¹⁹,诛成安君²⁰;破北魏²¹,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sài)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è),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²²
译文:汉王听从了郦食其的策划,又驻守敖仓,并派郦食其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吗?”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说:“如果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那么齐国可保;如果大王不知道天下的归属,齐国就难以保全。”齐王说:“天下应该归谁?”郦食其说:“天下归汉王”。齐王说:“先生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与项羽奋力向西攻打秦军,约好先攻入咸阳为关中王。项羽违背盟约,在汉中称王。项王迁杀义帝,汉王便派蜀汉的军队平定三秦,出关征战,指责项羽杀害义帝的错误之处,收集天下军兵,立诸侯的后代。每攻占一座城都给降将封侯,汉王得到财物都分给士卒共享,和天下百姓共享好处,英豪贤士都愿听从他的使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蜀汉的粮食用船运来。项王有违背盟约之名、杀死义帝之错;别人的功绩从不记得,别人的错误却从不忘却;征战取胜了没有奖赏,攻占了城池也不给封爵;不是项氏家族的人不委以重任;为人刻印,把玩而不肯赐人;攻城所获的战利品,积压很多都不肯赏赐给兵将。天下人叛离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人被他使用。所以天下的人才都投奔汉王,汉王坐着就可以指挥他们。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攻下井陉,杀成安君;打败北魏,夺取三十二座城:这是黄帝的军队,不是人力,是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飞狐的关口,天下后服的人衹有先被消灭了。大王如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就可以保全,不投降汉王,危险灭亡指曰可待呀。”田广认为是对的,就听从郦食其的话,撤走历下的守兵及装备,与郦食其天天纵情而饮。
注释:¹画:策划。²守:围也。³戮力:并力。⁴西面:西向。⁵咸阳:秦朝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⁶汉中:郡名。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⁷迁杀义帝:见本书《项羽传》。⁸蜀汉:蜀郡与汉中郡。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⁹三秦:指关中地区。¹⁰责:问也。¹¹方船:并船,极言船多。¹²于人之功无所记等句:言项羽吝爵赏而念旧恶。¹³非项氏莫得用事:言项羽任人唯亲。¹⁴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言玩惜侯印而不肯封人。¹⁵可坐而策:谓形势显而易见。¹⁶西河之外:指河东。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¹⁷援:引也。¹⁸上党之兵:指原魏豹之兵。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治县西南)。¹⁹井陉:山口名。在今河北井陉县。²⁰成安君:陈余。²¹北魏:指魏豹。魏豹占据之地,为战国魏国北部地区,故称“北魏”。²²日纵酒:日日放纵而饮酒。
韩信闻食其凭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亨食其,引兵走。
韩信闻食其凭轼¹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²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³,乃亨食其,引兵走。
译文:韩信听说郦食其乘车游说而取得齐国的七十多座城,于是连夜派兵穿过平原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军来到,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烹杀了他,带兵逃走。
注释:¹凭轼:伏在车箱前端横木上,这里指乘车。²平原:指平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³食其卖己:意谓郦食其与韩信勾结而愚弄自己。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¹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²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³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译文: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身份率兵攻打黥布,有战功。高祖列举功臣,想到了郦食其。郦食其的儿子郦疥多次带兵出战,战功不大,没被封侯,皇帝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封郦疥为高梁侯。后改封武阳作食邑。他死后,儿子郦遂继承。三代以后,郦平犯罪,封国被废除。
注释:¹举:分封。²高梁:邑名。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³武更食武阳,卒,子遂:李慈铭以为“阳卒子”三字衍。《史记》作“更食武遂”。武遂:邑名。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北。⁴平有罪:据《功臣表》,平坐诈衡王取金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此水几时休¹,此恨何时已(yǐ)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³不负相思意。
译文: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注释:¹休:停止。²已:完结,停止。³定:此处为衬字。⁴思:想念,思念。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4-756

suàn ·zhùchángjiāngtóu

zhī sòngdài 

zhùchángjiāngtóu jūnzhùchángjiāngwěi jūnjiànjūn gòngyǐnchángjiāngshuǐ 
shuǐshíxiū hènshí zhǐyuànjūnxīnxīn dìngxiāng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秋来相顾尚飘蓬(péng)¹,未就²丹砂³(kuì)(ɡě)洪。
译文: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注释:¹飘蓬: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²未就:没有成功。³丹砂:即朱砂。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bá)(hù)¹为谁雄。
译文: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注释:¹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蓬”一种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愧”即低于。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最后写道:“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0-242

zèngbái

 tángdài 

qiūláixiāngshàngpiāopéng wèijiùdānshākuìhóng 
tòngyǐnkuángkòng fēiyángwèishuíxióng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横空出世¹,莽(mǎng)²昆仑³,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色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biē)¹⁰。千秋¹¹功罪¹²,谁人¹³曾与¹⁴评说?
译文:破空而出了,高大险峻的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终年积雪,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纵横流淌,人也许为鱼鳖所食。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注释:¹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²莽:莽莽,状高大。³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⁴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⁵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⁶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⁷周天色彻:满天冷透。⁸消溶:积雪消融、融化。⁹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¹⁰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有些人不及逃避被卷入洪流,像鱼鳖一样。¹¹千秋:千年。¹²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¹³谁人:何人。¹⁴曾与:曾给、曾为。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¹倚天²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wèi)³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在亚洲。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注释:¹安得:怎得、哪得。²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³遗:赠予。⁴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⁵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缘情发议。它从当时世界性的大冲突出发,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诗人彻底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伟大抱负。在毛泽东诸多的诗词杰作中,《昆仑》词以厚重的历史感、思想视野的开放性以及想象的新颖雄奇性,占有着特殊的艺术地位。词的上阕作者以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浓墨重彩,描绘了昆仑山光影交错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艺术形象。既突出了它“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也突出了它的高寒、多雪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在正与反的强烈对照中,自然引发出一个促人深思的问题:对于此中的历史功过,究竟应当如何评说?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一起笔,巍巍昆仑奔来眼底,以其壮美的雄姿,造成强大的心理震撼。“横空出世”,以天地为上下标线极状其高。“莽”,以视觉印象的迷茫无际极状其广。“阅尽”则有两重意思:一是以人世沧桑为参照物突出昆仑的古老,一是以昆仑作为特定窗口来收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通过这一双向映照,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赋予了昆仑山以历史巨人的崇高地位。人类历史中所包容的异质性的深邃内涵,由于这一变形化处理而变得格外鲜明和尖锐,强烈唤起读者对人类生存空间及人类历史命运的关注。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昆仑山披冰盖雪,千里蜿蜒的气势,和这种巨大的自然力带给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巨大自然力的负面影响,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酷烈。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也因此显得更为急切了。昆仑山是一个如此奇特的存在,它既是力的极致,又是灾的根源。对于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必然引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对以昆仑山为代表的自然力的深层属性的探索,也是对以昆仑山为见证的人类历史的深层内蕴的探索。诗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作为集中的关注点,要求做出公正的评判,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向历史挑战的勇气,以及对全人类命运的自觉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词的下阕,是作者对上阕中提出的问题,通过雄奇的想象所做出的美学回答。而今我谓昆仑”,是对“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强劲对接。“而今是对“千秋”的接榫,“我”是对“谁”的接榫。“当诗人说着我的时候,同时也在指着人类和世界。”(别林斯基语)因此,这句词中所说的“谓”,就自然扩化成作为无产阶级自觉代表的诗人和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象征的昆仑山之间的直接对话。“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是气吞山河的宣告也是对大山的指令,带有不容违拗的威严性,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宰沉浮的伟力和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对高寒多昆仑山重新进行工程性的精心裁制。在这举重若轻地扭转乾坤的“抽”“裁”二字之中,形象地表达了通过革命斗争去理想地改造世界的远大志向。战国时楚国的宋玉作《大言赋》,其中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宋玉想象着把整个天地化成一辆大车,以大地为车,以圆天为车盖,在这样的大车上,有柄长剑,它的一头自然要延伸到天的外头。李白在《大猎赋》里说“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李白想象抽出倚天剑来,只要呵斥一声便使昆仑山轰然倒下。李白的另一首诗《临江王节士歌》写自己的抱负,“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宋代词人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说需要倚天之剑来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些诗人的丰富想象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并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但是不同的是,古人笔下是“剑倚天”,而在毛泽东笔下则是“人倚天”,更加凸显人的高大形象。如此高大的巨人自然威猛无比,能够倚天抽剑,把昆仑山截为三段。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诗人继续发挥雄奇的想象,对裁下的三截大山做出了不偏不倚的处理,让昆仑山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在经过兴利除弊的改造后,为全人类共同造福。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曾明确表示:“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段话,可以帮助人们具体理解这三句词中博大精深的理性内涵;这三句词,可以看成是这段话中所强调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艺术注脚。“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是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中国古代贤哲把它表述为“世界大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把它表述为“解放全人类”,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诗人对人类明天的衷心祝愿,也是对本词宏大主旨的画龙点睛。无疑,这一主旨的广阔和重大是旷世罕见的。它的无与伦比的广阔性,在于它对人类历史的全息包容;它的无与伦比的重大性,在于它对人类解放的总体启示。在人类面临二战浩劫的前夕,毛泽东以自己雄奇瑰丽的诗篇,表达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惟有彻底变革旧世界的社会结构,才能真正铲除战争的根源,全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参考资料:
1、 吴正裕.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28-135
2、 汪建新.品读诗人毛泽东[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307-311

niànjiāo ·kūnlú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éngkōngchūshì mǎngkūnlún yuèjìnrénjiānchūn fēilóngsānbǎiwàn jiǎozhōutiānhánchè xiàxiāoróng jiānghéng rénhuòwéibiē qiānqiūgōngzuì shuíréncéngpíngshuō 
érjīnwèikūnlún yàozhègāo yàozhèduōxuě āntiānchōubǎojiàn cáiwéisānjié jiěwèiōu jiézèngměi jiéhuándōngguó tàipíngshìjiè huánqiútóngl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